骗人,白蛇传中的许仙其实一点也不弱

  还记得这部由熊孩子撑起的神剧吗?

  虽然只有5集,每集也就20来分钟,却是话题满满、好评如潮!

  就是它啦,“Q版白蛇传”。

  这部在去年十一占领高地的神剧,萌了观众一脸血~

  瞧这小眼神,有模有样~~~

  一群平均年龄七、八岁的00后,撑起了整部剧,个个都是小戏骨~

  mini小白怒了!

  看咱霸气十足的“水漫金山”~

  快来对比下,简直神还原有木有~

  网友不禁慨叹——

  “厉害了我的小屁孩!”“你们这么飙演技,家里人知道么~”

  哦对,差点忘了“男主”。白素贞被关雷峰塔下,许仙哭得不要不要的,心疼小演员~~

  与千年修行的白娘子相比,虽然许仙没啥男友力,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但在治病救人上,也是从不含糊呢~

  反派人物蜈蚣精,咬牙切齿的样子也是萌萌哒~

  以前看白蛇传,总觉得许仙弱爆了有木有~~不过这次回顾经典,咱却惊人的发现,许仙有一项过人天赋——

  那便是他的医术!

  据说,在拜师学医之前,许仙就已无意识地读过《神农本草经》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摄生真录》等医学书籍,而且“长大专研本草经”。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许仙年纪轻轻就能成为研究《神农本草经》的专家,实力不容小觑噢。

  说起来,中医作为一个职业,似乎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承担着力挽狂澜、救人于水火的重任。不过,作为一门学科,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又总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着偏见与误解。

  如何消除这些误会呢?您算是找对地儿了。

  要知道,学苑出版社自成立以来,中医药领域的出版就是主要方向之一,至今已出版中医药类图书两千余种。

  今天,咱就来浅谈几个与中医相关的话题,也许,与您印象里的中医不太一样噢~

  可怕的“是药三分毒”?

  许多患者一提起看病吃药,就会说“是药三分毒”,甚至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少数人常常因此讳疾忌医。

  其实古代中医流传下来的“是药三分毒”一说,其真实含义是多方面的。

  在古时候,“毒”可以是一切药物的总称,也是指对人体生命有害的东西——物之能害人者即为“毒”。

  古代中医理论认为“药”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因为药材具有一些“偏性”。医生就是利用药物“偏性”来治疗疾病,这种“偏性”亦称 “毒性”。

  这些药物或升或降,或寒或热,或收或散,凡此种种,古人皆以“毒”来称之。

  《神农本草经》更明确提出:“疗寒以热,疗热以寒。”就是用温热的药治疗凉性病,用寒凉的药治疗热性病,并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

  而临床用药,对于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药物的各种“偏性”都要全面考虑,寒凉之品,长期或超大剂量的服用,易伤人之阳气;辛热之品,过用又易劫阴伤液。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古代中医提出“是药三分毒”学说,是对于滥用药物的警示,是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

  中医也能治急症

  相当一部分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认为中医只能治疗一些老年病、慢性病,或针对一些所谓的“亚健康”进行调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中医对各种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甚至像瘟疫这样的烈性传染病,也有着可靠的神奇疗效。

  在中医历史上,不乏有“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大医高手,更不乏有治疗各种急性病、危重病的成功案例。

  《救急千金方》、《肘后备急方》都是中医急救的典籍,东汉时期的《金匮要略》就曾记载有抢救窒息的人工呼吸法。

  唐代大医孙思邈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第一人,仅此两项中医学的记载,就比国外的记载早了1200年。

  古代的伤寒不仅仅局限于外感传染性疾病,实际上也包括各种内外科急症重症在内。

  我们从《伤寒论》中,可以看到“急下之”、“急温之”等记载。人们常说“人活一口阳气”,在阳虚欲脱的生死犹关之际,救阳为急的四逆汤、白通汤,其实都属于中医针对急症重症出现阳虚欲脱等紧急情况下的治疗方药。

  “祖传秘方”可靠吗?

  在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及手工艺、艺术,包括中医的传承,主要是以师徒传承,以及父子、长幼传承方式进行。

  所以在一部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中,总有人相信“祖传世家”才是正宗。加之文学、小说、影视作品的过度渲染,更让一些人深信不疑。

  谈到祖传秘方,其实当首推《伤寒论》,唐代大医孙思邈当年在整理收集仲景方剂时就曾遇到“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的经历。可见早在隋唐时期,仲景的方剂就属于“秘方”。

  明朝的两大名著《普济方》、《本草纲目》就曾搜集和汇集了当时大量的民间验方、秘方。应当承认这些方剂,许多就曾是古代民间中医的“祖传秘方”。

  应当承认历史上许多“祖传秘方”,曾经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

  但由于数千年的封建迷信,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糟粕瑕疵。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早已从简单经验、简单认识,走向完整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的成熟阶段,中医从来就不主张用所谓的“秘方绝招”对号入座。

  如果我们只知“祖传秘方”,不去发展提升中医的话,那不是前进,而是一种倒退。

  如何利用中医减肥?

  古代中医对于肥胖虽然有许多认识,但并未有作为一个单独病名来进行论述。

  中医学认为肥胖的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端,主要以气虚、脾虚、肾虚等正气不足为本,痰、浊、脂、瘀等实邪为标。

  脾胃为升清降浊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升清降浊,新陈代谢。脾胃失调,肝失疏泄,土不治水,则痰浊水湿内生,易至肥胖。

  此外,古人还认为“肾主五液而司二便”,痰湿水湿的产生不仅与脾的功能关系密切,与肾的气化、降浊功能也密切相关。

  肾气与中气是人体生命之根本,肥胖患者尤以脾肾两虚为主,脾肾两虚则水津代谢必定失调。

  人们常说“十胖九虚”,就是告诉我们,肥胖患者虚证居多,兼夹实邪则以痰浊、湿热、瘀脂等最为常见。

  五脏相关,一脏有病,往往累及他脏。治疗肥胖,应该抓住脾肾,注重调理气机,兼顾心肝诸脏。

  有人说我吃得并不多,但是我喝凉水也长肉。其实这种肥胖多属于代谢失调所致,中医学讲的“脾虚则食少而肥”多指此类。

  这类肥胖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内生痰湿所致,或伴随情志刺激,导致脾肾功能升降失常。其实治疗肥胖,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必须注意节制饮食......

  好啦,关于中医的话题我们先聊到这儿,以上内容摘编自学苑出版社《老中医教你怎么看中医》一书,如果您感兴趣,可以找来翻翻噢。

  《老中医教你怎么看中医》 俞群力 俞璟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中医常识及科普知识为主的读物,共收录45个中医常识问题,是作者对四十余年临床实践工作的积累与总结。

  本书行文通俗,每一个问题都讲得细致明白,希望能减少大众在求医问药中的一些盲目。

  学苑出版社 出品

  微信公号:Book_001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