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短暂才是美

  日本是“樱花之国”。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左右是樱花盛开的季节,由于日本是狭长的岛国,南北温差大,随着温度的回暖,由南向北形成了一条依次递进的“花线”,日本人亲昵地称它为“樱花前线”。人们追赶着它,一边赏花,一边饱览各地的风光,这段时间是日本“一亿人总活跃”的日子。中国人也越来越喜爱樱花,然而,日本人与中国人赏樱的心境却大不相同。简单来说,中国人喜爱看的是“花开”,而日本人更喜爱看的是“花落”。

  在日本有“樱花7日”之说,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一年365天,日本人330多天都在等待。每当樱花盛开时,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抹入彩云般绚丽灿烂的色带,倒映到河流湖水中,令人心旷神怡。而樱花凋落时,是“哗”地一下子全部掉落,飘落的花瓣如大片浮云,无限凄美。因此,樱花在日本人心中不仅仅是国花,而且还饱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对日本人来说意味深长。在历史上,樱花被赋予了多层含义:首先,日本人把樱花与“无常观”联系在了一起;其次,武士视樱花为自己的标志;第三,日本政府将樱花作为“大和魂”的象征,驱使国民走向了战争。樱花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植物,却无形中充当了这么多的角色,并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及国民性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

  正式谈到日本国花,通常谓为菊花和樱花。菊花曾是奈良时代从中国引进日本的,当时它被日本人认为是花中最高贵的花,因其花形与太阳形状很相似,便与日本人对皇祖神天照大神(太阳神)的信仰结合在一起,作为了天皇的象征。1869年,“十六瓣八重表菊纹”被定为皇室正式的家纹,因此,菊花基本上被用作皇室象征意义的家纹了。

  如今,日本人一提到国花,首先想到的就是樱花,几乎无人谈起菊花。日本人在欣赏樱花妩媚娇艳的同时,内心常常带有对未知命运的感慨,流露出一种莫名的“无常观”,让人体味到些许淡淡的哀愁。

  日本人的“无常观”来自佛教的“无我无常”。8世纪末,日本第一部日语诗歌总集《万叶集》问世,其中一句:“小船划过,水痕随之消失,世间无常。”成为日本人描写“世上无常”的佳句。之后,日本中世纪的文学,无论是和歌、随笔,还是物语(故事)都流露出“无常观”的基调。所谓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一切都是无常,这个世界宛如梦幻一般。现在日本的某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也常流露出“无常观”,中美两国的文学、影视作品多是大团圆结局,而日本的文学、影视作品往往以悲情结尾。

  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3·11”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再加上福岛核泄露事故,日本国民一夜之间陷入了天灾人祸的痛苦之中。中国媒体连续报导了地震和海啸对日本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影响,许多人赞叹日本国民素质高,在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同年,英国女导演露西·沃克拍摄了纪录片《海啸与樱花》,片中除了展现地震和海啸带给人们恐怖性的破坏之外,还纪录了灾区人们的赏樱活动。有几位受灾地居民的画外音:“因为(樱花)短暂才美”“花开是美、花落也是美,这就是日本人之心,(樱花)凋谢绝不代表凄凉”“自然是可怕的,但也有它的好处,故乡被毁坏了,日本人反而觉得不可怕了。”“植物都在努力,我们人类更应该努力!”日本人的“无常观”表露无遗。

  作家村上春树2011年6月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演讲时,也在提及“3·11”大地震后,将日本人的“无常观”表述给世人:日本人,就意味着与众多自然灾害生活在一起,为什么这么可怕的地方仍然有那么多人泰然自若地生活着?因为在日语中有“无常”这个词,意思是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不久就会消失,哪里都没有永久安定和不灭的东西,这是来自佛教“无常”的世界观,自古至今已深深地烙印在日本人的脑海里了。或者说,人们逆自然潮流都是徒劳的,所谓“一切都过去了”的“放弃”的世界观,但日本人反而更加积极地发现了美的存在。从自然界来看,我们春天赏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观红叶,并且是习惯性、集团性的,就是说,这样做像是知天命似的,满腔热情地去观赏,那时宾馆都很难预约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樱花、萤火虫、红叶都是瞬间失去美丽的事物,我们为了能够亲眼目睹这一时刻的美才远道而来。而且,不单单是因为它们美丽,我们认为即使在自己眼前花凋谢了、小小的光亮消失了、鲜艳的色彩被夺走了都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看到了确认了这些,就好像松了一口气。我们已经接受了纷至沓来的自然灾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让我们很无奈,因此,不如集体性地超越它并生存下去,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摘自《我们的东邻——日本》

  作者简介:白美英,高级编辑、文学硕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原国际政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多次赴日长期交流与学习,得以近距离接触日本政要,零距离观察日本。现就职于北京电视台。曾在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中国语的世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