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个常常读错的生僻姓氏,来历很牛逼!

  文丨字媒体(微信:zimeiti-sogou)

  话说职场上常常会用“姓氏+职称”的方式来称呼别人,如“刘董”“张总”“李经理”。但如果我们遇到是“禤董”、“笪总”“经理”呢?

  结果就极有可能变成:曾经有一份真挚的工作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叫出老板的名字……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怎么连姓氏里也有生僻字!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还是快把这些姓氏里的生僻字学起来吧!

  蔄姓是一个可以追溯到三国甚至东汉时期的奇特姓氏。三国魏明帝时期有一本兼具课本功用的字典叫《埤苍》,最早收录了“蔄”这个字。

  所以“蔄”极有可能是诞生于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

  从“蔄”字产生的时间和字形来看,“蔄”字应为东汉末年政权更替期间的士大夫所造。因为“蔄”,上面带了一个草帽,象征着“草民”。

  而草字头下面的“门”和“口”则代表着门路和人口。而古代门路畅通、人口众多的地方会是哪里呢?多半就是集市了。

  所以“蔄”字很可能是在政权交替期间为了躲避战乱,大隐隐于市的没落权贵造出来的。只可惜这个字造得实在是太骨骼清奇,以至于如今一些蔄姓后人都用“苘”(qǐng)字代替姓氏。不过这一来就连读音也变了,蔄姓的孩子们听了还能反应过来也是厉害。

  拥有这个姓氏的人虽然数量不多,但厉害的却不少,像汉有谋士蒯通、蒯良、蒯越,连“急流勇退”这个成语的典故也跟蒯氏家族联系密切,说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蒯撤。

  蒯撤虽然不是秦国人,但因为长于治国,仍然被秦王任为客卿,风头一时无两。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食客竟然说他离死期不远了!这话谁听了都想打人,好在蒯撤不是一般人,忍住了。

  

  于是,他的食客就告诉他秦国历史上的客卿宰相都是在新君继位后被报复而死的,所以只有趁现在还大权在握时“急流勇退”才能保住性命。

  蒯撤想想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向秦王推荐了这位食客接替自己,而他自己过起了优哉游哉的退休生活。但怎么总感觉,蒯撤的食客才是这个故事里的赢家……

  “訾”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也曾被用作地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

  这说明在春秋时期,“訾”也是一个城市。我们都知道,古人对世代居住的地方通常都怀着很深的感情,常常指地为姓,住在“訾”的百姓也成了訾氏的一部分。

  但“訾”这个字不仅仅是姓氏,它在古文里还常常身兼多职。可以表示衡量、考虑,也可以表示放纵,例如《淮南子》里的心灵鸡汤: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就是谨小慎微的人不容易成功,但放飞自我的人也难以被世俗所容。

  前两个意思都不好,但好在“訾”还有第三个意思,通“赀”。《苍颉篇》称:

  ““赀,财也。”

  所以“訾”也沾了它的光,表示钱财。司马迁在《史记》里就用这个字写下来许多人奋斗终生的梦想——“家訾累数巨万矣”。

  看清楚,这货不是“榻”,而是一个高难度生僻字“禤”。

  话说东汉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麾下有一名裨将立了大功。本来想着自己不是什么名门望族,要不就让皇帝赐个姓,说不定还能当个“国姓爷”!

  /伏波将军马援/

  没想到皇帝论功行赏时闹了乌龙,没听到他要赐姓的请求,指着御赐的武将朝服就把他打发走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

  同僚们见他不甘心,就找了一种说法把赐姓和赐衣帽联系起来,你看这皇上赐的宝贝里有“衣”,有“冕”,头盔上还插着“羽”,不如就把这些东西拼凑成一个字作为姓氏吧……

  于是,“禤”就这样产生了。真是佩服古人的脑洞,连瞎掰都能掰得这么头头是道!

  如果说姓氏也有分男女,那么璩绝对是一个女神必备的姓氏,因为“璩”这个字,在古代就代表着耳环这种女子的饰物。

  古时耳环又称为珥、珰。但无论是“珥”还是“珰”都以斜玉旁,表示当时的耳环多用珠子或玉石制成。

  而“璩”也不例外,除了耳环,它还是一种玉石的名字。邹阳在《酒赋》里有一句

  “绡绮为席,犀璩为镇。”

  说的就是用犀角和玉石作为纸镇。

  虽然“璩”字作为姓氏很少见,但多年前这个姓却被台湾的一位话题名人带火了,她就是璩美凤

  璩美凤本是台湾当红女主播,却因为与有妇之夫做不可描述运动的偷拍光碟被曝光而flop到谷底,神隐在国外多年。看来,即使是“美玉”,也难免有瑕疵啊!

  看到这个字,你是不是很想喊一声“féng”?不好意思,再仔细看看,坐在船上的不是“夆”,而是“夅”啊!

  “逄”与“逢”的渊源还真不止长得像而已。要知道其实“逢”也是一个姓氏,而且作为姓氏时,它与“逄”原本还是同一个字。

  夏朝时有一个神箭手叫逄蒙,他是国民偶像后羿的徒弟。《孟子·离娄》中称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胜己,于是杀羿 。”

  想那后羿也是倒霉,老婆独吞灵药跑了,徒弟黑化起来也让人措手不及!

  商初逄蒙的后代还在封地建立逄国,从此在那里居住的人也以国名“逄”为姓,后来才分化为“逄”与“逢”两支。

  “笪”是用粗竹篾编成的一种用于晾晒粮食、茶叶的器具。其实,从它的竹字头就可以看出这个字与竹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代“笪”除了表示粗竹席之外,拉船的竹索也叫“笪”,用竹板荆条打也叫“笪”。

  还有一个词语叫做“笪日”,你是不是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什么竹子狂欢节了?然而并不是,“笪日”在古代表示的是“日食之时”。这个说法是从契丹人那边传过来的,跟“笪”的原义也有很大关系呢!

  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称:

  “予谓即日食也,彼中不知,故呼笪日耳。笪是竹箔,当取覆蔽之意。或曰海上大鱼过,遂能蔽日,名笪日。”

  契丹人眼中,之所以发生日食就是因为海上有一条大鱼像竹席一样把太阳遮住了,才会让白昼骤成暗夜。比起天狗食日、君王不仁上天降罪的这些自己吓自己的解释来,似乎科学得多。

  而最早以“笪”为姓的据说也是少数民族,在清朝顺治年间就有一个叫笪重光的回回进士。

  “贲”这个字从字形上来看是极好的,有“卉”又有“贝”,把貌美如花和荣华富贵都占了。不过“贲”也是一个有点精分的多音字,读音不同,气质也相去甚远。

  读作bì时表示华丽的美饰,“贲临”就是贵宾穿着盛装大驾光临。易经中还有一个以“贲”为名的卦象,曰“白贲,无咎”,意为“以自为饰而无忧患”, 象征着此事可行且能有小利。

  但当它读bēn时却完全是另外一种画风,成了“奔走、快跑”。当奔跑的速度达到某一种境界还能飞升为勇士“虎贲”。

  据《国语·鲁语下》记载:

  “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

  他们都是王朝中最精锐的将士,负责守卫王宫、护卫君主这种艰巨的任务,之所以用“虎贲”为名是鼓励他们要像老虎奔走追逐野兽般勇猛。

  看来古代帝王果然是心机婊,连Title里都灌了满满的心灵鸡汤。

  而从“贲”用作姓氏时读作bēn就可以知道,贲氏的祖先并不想让他们的子孙当安静的美男子,而是要当力拔山河的“虎贲”勇士,毕竟也不能白得了那些鲜花和赏金嘛!

  一看到“呙”这个字,大部分人都会想起仙侠剧里永远的主角“女蜗后人”。不过别说,呙氏还真可能是女蜗的后裔。《姓氏考略》里说“呙”这个姓氏时:

  “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与外面那些直接就拿祖先名字来当姓氏的不一样,女蜗后人们虽然也想直接复制,但又怕被吐槽抄袭,所以就想到把祖先的名字去部首再作为姓氏,再把读音也换一换,不读wā了,读作guō。别看只是一点小加工,这可是女蜗后人智慧的结晶啊!

  你还知道什么生僻字姓氏?大家一起来扫雷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