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早期记载

  点击上方 “阅读培文”可以订阅哦!

  节选自《兰亭》(博物新知丛书)

  上海博物馆 编,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353年暮春三月三日(旧历),王羲之任会稽内史第三年,召集友人“宴集”兰亭。兰亭位于山阴县西南二十余里处的兰渚山下,位于兰渚湖畔。《越绝书》记载,兰亭最早是越王勾践种兰的地方,汉代设驿亭,故名“兰亭”,是山阴通往诸暨的陆路要道。因为羲之与友人在此宴集,写下《兰亭序》,所以著名后世。今日之兰亭,为康熙十二年(1673)绍兴知府许宏勋重建之地,已非东晋兰亭旧址(朱关田《有关〈晋人兰亭诗〉兰亭的札记》,刊《越社》创刊号,2009年)。

  当年兰亭形胜,王羲之《兰亭序》形容:“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孙绰《兰亭诗集后序》记:“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聚会定在旧历三月三,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个日子是汉代依传统习俗的上巳节,官民举行祭祀活动,临于水边,洗濯宿垢,消除疾病,名为“祓禊”。所以王羲之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之“禊”,王羲之写作“稧”。

  参加兰亭雅集者,有居住东土的名流孙统、谢安,有在职官吏和前官员,还有羲之诸子,所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身处山林,临流而坐,以“流觞曲水”的方式赋诗,不能诗则罚酒。共得26人诗作,由王羲之作诗序,即《兰亭序》。

  这里所说《兰亭》的早期记载,指南朝、唐朝人的记述。

  《兰亭序》有书迹传世,因此,古代文献说到《兰亭》,有时指文,有时指书迹。

  传世的《兰亭序》帖,不论摹本、临本还是刻本,但凡名本,都是28行,324字,行款一致。逐字比对,大同小异,显然出自同一个“祖本”。《兰亭》帖文,与《晋书·王羲之传》所录《兰亭序》文本一致,而《晋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如此看来,《晋书》所录《兰亭序》文,传世的《兰亭》帖,都本于唐太宗收藏的《兰亭序》墨迹。

  1、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存世的文献,南朝《世说新语》最早提到《兰亭》,是指《兰亭》文。该书企羡篇第三说:“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金谷诗序》是西晋石崇(季伦)在金谷之会上写的一篇序文。“金谷”在洛阳故城西南的河南县(今属洛阳市)界的金谷涧中,是石崇购置的一片“冠绝时辈”的山林别业。石崇豪富,经常招引文人宾客至金谷园,终日饮酒赋诗。《世说新语》品藻篇第五十七注文引有石崇《金谷诗叙》:

  余于元康六年(296),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俱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箸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公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太平御览》卷九一九也引有一段《金谷诗序》:

  吾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两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这两则文字虽非《金谷诗序》全文,概貌已备。《兰亭序》文字与《金谷诗序》相似,但余嘉锡先生说:《金谷诗序》乃“寂寥短章,远不如《兰亭序》之情文兼至,右军何取而欣羡之哉?”

  2、初唐房玄龄《晋书》

  《晋史·王羲之传》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下录《兰亭》全文;其后曰,“或以潘岳(应为石崇)《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是引录《世说》。

  《世说》和《晋书》所记《兰亭》,皆指《兰亭》文,这不是巧合。揭示了一个现象,羲之写就《兰亭序》之初,人们重其文,未及书法,或者是,重文甚于书法。

  《兰亭》文,他人可以传抄,易于传播。羲之手书的《兰亭》书迹,世人很难见到。

  3、盛唐何延之、刘餗、武平一的记载

  唐太宗获得《兰亭》墨迹之后,为一人所专,真身面目,与世隔绝。但太宗令人制作摹本,赐给近臣,《兰亭》书迹才为世所知,传本日见其多。唐玄宗时代,何延之《兰亭记》、刘餗《隋唐嘉话·王右军兰亭》都记叙了《兰亭序》书迹流传的“故事”。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也提到,太宗“宝重”《兰亭》。

  4、《兰亭序》真迹的递藏

  《兰亭》真迹的递藏史,终结于唐太宗。353年王羲之写出《兰亭》,到649年(旧历八月)《兰亭》殉葬昭陵,其间297年。王羲之生前和身后的一段时间,按情理推测,《兰亭》应该藏在王家。此后南朝的递藏情况,何延之、刘餗的文章都记述了递藏线索,但详略不一,下面列出要点,试作比较:

  何说 ……智永→辩才→唐太宗李世民(贞观)

  刘说 梁内府→智永→陈宣帝→隋晋王→智果→辩才→秦王李世民(武德)

  两家的记载,现在无从考辨究竟,我们只能就其记录作些分析。

  太宗获得《兰亭》为之前,何延之的记载,《兰亭》一直在私人手上。刘餗的记载较为曲折,出入公私,转手六次。

  如果《兰亭》在梁朝收入内府,这是《兰亭》散出王家的最早线索。梁内府藏品经历过两次厄运,一次是548年秋季发生的“侯景之乱”,一次是梁元帝萧绎江陵焚书。刘餗《兰亭》谓《兰亭》“梁乱出在外”,应指“侯景之乱”流失宫外,这样才能传存江南,智永才能在陈朝得到《兰亭》真迹。

  何、刘所道《兰亭》递藏过程,相同点是智永、辩才、唐太宗三人,太宗得自辩才。到太宗手上,葬而失传,《兰亭》的递藏史到此结束。

  5、《兰亭》书法的四条佳话

  记载《兰亭》的早期文献,何延之《兰亭记》篇幅最长,后世的《兰亭》谈资,多出自何氏这篇文章,可谓“引用率”最高。历代书家感兴趣的“佳话”有四条:

  其一,王羲之写《兰亭》“用蚕茧纸、鼠须笔”。

  按:何延之未见《兰亭》真迹,如何知道是“蚕茧纸”?至于王羲之用“鼠须笔”,更是无从见到了。何延之如是说,大概根据传说或文献。

  其二,《兰亭》书法“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按:移用“遒媚劲健”概括《兰亭》书法特征,以“绝代更无”高标《兰亭》的至高地位,始自何延之。

  其三,《兰亭》中重出的字,“皆别构其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

  按:这个特点,可以由《兰亭》冯摹本得到映证。何延之细致到如此地步,应当见过类似《兰亭》神龙本之类的唐摹本。

  其四,王羲写《兰亭》,“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

  按:何延之生活的玄宗时代,文人间盛传张旭酒后作草书,如有神助,酒醒之后,再书不得。因此,何延之联想到兰亭雅集有“流觞曲水”之戏,也用酒力来解释王羲之本人也无法复制《兰亭》的原因。酒力催生佳作,中国文人的一大发明。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