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如枯槁之木,含藏光彩

  心如枯槁之木,观天地之大美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不言语,它只是独自美丽着,而一个人能否沐浴在天地万物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关乎于他的内心。

  人心复杂多变。《庄子·在宥》中说,人心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顷刻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

  若是任由身体感官、欲望去牵引,则心成为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渊薮,也就是原来心中含藏的生命光彩被遮盖了,那么活着片刻也得不到安宁

  庄子提出“心斋”的办法,来对“心”下一番清洗整顿的功夫,使它进入虚与静的状态,也就是心如枯槁之木。

  心如枯槁之木不是心灵枯竭使一切都毫无生气,而是要逐步减少感官的刺激、外来的诱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及执于自我中心的观念与成见。

  经过“心斋”后,心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被物欲杂念遮盖的光彩重新焕发出来,庄子认为人心的奇妙莫过于此。

  心如槁木是在无味中寻一种味道,这种味道是对生怀有一份喜乐,是在一日三餐之外还愿意看看星空。所以心如槁木之后,可观天地之大美!

  心如枯槁之木,游人间之虚舟

  庄子·山木》中一个“虚舟(空船)”的小故事。

  有一方舟在渡河行进被一船撞上,方舟上一暴躁之人,立即向撞来的船高喊着要对方回避一呼不听再呼不听到了第三呼喊时便骂声连连,就在此时却发现撞来的船上空无一人不仅骂声停止而且哈哈大笑起来

  人如果能像虚舟那样在世上遨游,没有自我意识,就不会触犯任何人。

  心如枯槁之木,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空船,也就是“虚己”,舍弃自我而顺应自然顺应外界的变化对任何的事物都保持内心的虚静,就不会受到外物害。

  人活着是一种心情。是好是坏在于个人如何看待,不同的态度便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作家雪漠说,在这世上,挤压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抚摩自己的,也是自己那颗贪婪的心。

  能不能放下自己,尝试心如枯槁之木呢?

  当我们的心中,没有了“我”这个界定,不执着于自己的狭隘,所有的比较、痛苦和烦恼便无所依存,世上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朵花儿,每一缕阳光,每一个存在都与我们一体,万物与我为一,每一个存在都成为我们生命美好的一部分每一个存在都成为我们生命的礼物。

  身如不系之舟,材与不材之间

  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

  庄子以“泛若不系之舟”来比喻人生的自由超脱。庄子说自己“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以此求得精神自由

  一方面要使精神从现实的种种束缚下提升出来“不材”的一面躲避黑暗现实人世纷扰;另一方面要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脱出来,以“材”的一面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

  “材与不材”,庄子对生命自由与和谐的追求,总结起来就是外化内不化

  外面跟别人同化,但内心里面跟道结合在一起,决不放弃任何一点点。所以庄子在世间行走,混俗藏身,别人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事,绝对不会发现他很特别,但他内心里面跟道结合,去体验生命的真实生命的喜悦。

  身如不系之舟,顺人而不失

  《庄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于世不避,顺人而不失

  人生的理想生命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因素,而是由人的自我抉择来实现。

  如果我们怀有一颗自足的心,顺人而不失己,不有待于外物,那么就像小船一样,虽然几番风浪,却不会沉下去,在风平浪静之后,仍然可以保持着本来的状态漂浮在水面上,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将狂风暴雨都容纳进内心,却不为之困恼和苦闷。

  不系之舟没有绳索牢牢系缚,陪伴者只是一池春水、几片闲云,波澜不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往往经历过挫折,才能对是非名利等外物以及自身的真正追求有更透彻的认识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绚烂的黄昏,总有流星的夜晚。荣也罢,辱也罢,一切都要过眼烟云。

  愿不愿意轻轻放下身外的俗务给自己的心来一次彻底的放逐泛若不系之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