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调研】潘鲁生:拜访西安风筝巧匠张天伟

  民 艺 馆

  西安风筝艺人张天伟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他是西安晚清富商张百万的后人,机械师出身的他一生喜欢钻研风筝,每一件都有自己的发明,每件都有生动的故事。

  

  

  

  张天伟今年已经七十九岁,出生于风筝世家。他小时候家庭富裕,父亲张焕江喜爱风筝,解放前毕业于上海艺术院校,多才多艺。父亲年轻时做过巨型风筝,光麻纸就用去三百多张。风筝太大,无法从大门出去,放飞时只好请几十名街坊帮忙,搭梯子从房顶上抬出院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安名气很大。受父亲影响,张天伟从小喜欢机械,爱捣鼓钟表,中专专门读的是机械。父亲做的沙燕、老鹰、立体灯笼等风筝,引发了张天伟对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的张天伟在父亲的指点下,曾经独立制作了两米高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造型平面风筝。父子俩还给街坊做过耍社火用的“鹬蚌相争”风筝。

  

  

  

  

  工作后的张天伟一直从事机械制作的工作,后来他便将机械动力原理融入了风筝制作中,创造出了动态风筝。他做的仙鹤风筝可以作煽动翅膀、转脖、张嘴等动作。在他的工作室,张天伟饶有兴致的为大家演示了公鸡斗架风筝、吞吐舌头的壁虎风筝、翻转眼珠的螃蟹风筝、骑独轮车小丑风筝以及阵仗豪华的秦兵马俑铜车马风筝等精彩作品。张天伟对传统风筝空中“送饭”绝技进行了改良,通过引线向空中憨态可掬、飘飘欲仙的猪八戒往返多次的“送西瓜”。

  

  

  

  公鸡斗架风筝是张天伟的得意之作,1952年他在图书馆读到了当时的风筝泰斗魏元泰用主副两条线制作出公鸡斗架风筝的故事,他觉得用两根线来牵引美中不足,萌发了用一根线来制作动态风筝的想法和冲动。时隔65年后,一直的坚持不懈使得他最终做出了单线牵引、声势俱佳的“空中斗鸡”。张天伟绝不是普通的风筝艺人,他既是风筝设计师,也是风筝工艺师。他把多维的机械动力原理与无处不在的平衡规则有机结合,达到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至臻境界。

  

  

  

  风筝属于游艺类的民间工艺。在过去没有太多玩具可玩的岁月里,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承载了孩子们对天空世界的无限想象。张天伟的动态风筝巧夺天工,如果将制作的技艺转化儿童手工课程,或者“乐高”式的中国手作风筝衍生品,对培养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创意发明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助益。民间艺人的力量毕竟是单薄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关注、关心他的风筝及制作技艺,多做推介宣传工作,让这门古老的手艺能够得到传承,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并焕发活力。

  

  

  为期一周的豫陕民间艺术考察行结束了,在七天的行程中,我们走访了近二十位民间艺术家,两地民间艺术之丰富令人思考。感谢河南、陕西两地民协的同事们,他们都是长期深入一线保护民间文艺发展的践行者,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让他们与民间艺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周密的安排与不辞劳苦的陪同,使得这次调研活动充实而有意义。感谢我们拜访过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守艺人,是他们的精心呵护,让民间艺术的火种得以延续存留。

潘鲁生民艺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