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小课堂 大历史 |远古来客 · 汉服体验

  

记 得 住 乡 愁 | 留 得 住 情 怀

4月16日,台博君的全新社教栏目

《小课堂 大历史——远古来客 · 汉服体验》

正式与广大朋友们见面啦!

  

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

最早出现在唐朝,

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

发展于宋代。

为了呈现理想的课堂效果,

使参加活动的宝宝能够身临其境地

体验古人书院上课的情景

台博君专门定制了全新活动场景,汉服和教具,

通过汉服体验讲述台州历史故事的活动形式,

来较好的还原书院——山长

(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

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情景。

  

  

  汉 服

  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下面就跟着台博的镜头一起穿越到古代

观摩这堂别开生面的新课程,

看看宝宝们究竟学了什么吧?

  

首先,在讲解员姐姐的帮助下学习如何穿着汉服

  

穿上身后先把左右衽(领缘)对齐,

第二步将左内侧的系带系紧

  第三步把右衽(外侧)系紧,把衣服理顺即告完成。

  

  

  关于汉服右衽的小补充:

  右衽(yòu rèn)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但并非汉服独有。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接下来,在山长的指导下学习见面礼

  

  这个是唐揖礼,又叫交手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琅琊榜》中,梅长苏行揖礼

  

  

  

  ▲学会了传统礼仪,不忘向在场的父母行揖礼

  

随后我们跟随山长来到位于2楼的历史厅,

来看一看我们今天的男主角

——郑虔,一个令“诗圣”杜甫“忘形到尔汝“的男纸

  与学生对诗的场景

  

  ▲场景中诗句:“石压笋斜出,谷阴花后开”的由来。

  

  杜甫 X 郑虔

  一个巩县(今巩义)人,一个荥阳人,是近在咫尺的老乡。

  杜甫在长安初遇郑虔时39岁,郑虔已经59岁,

  郑虔抑郁寂寞,杜甫沉沦不遇,

  在杜甫存诗1400多首,

  其中竟有20多首述及或者追忆郑虔的诗作。

  

  究竟郑虔和杜甫是什么关系?

  为何郑虔要来台州?

  

  台博君卖个关子,

  想要一探究竟的宝宝们可以报名参加我们的系列课程

  到时候再为你揭晓答案

最后的小游戏:柿叶练字

  

  

▲ 用毛笔在树叶上写字,可不是台博君空想出来的,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为何郑虔(诗 书 画)三绝”的辛酸故事,

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他,在树叶上写字。

  

  

  

▲ 郑虔用柿叶潜心练字的故事告诉我们:

所有的成功都并非偶然,

是努力加之坚持的成果,

蝴蝶等待冲破重茧的坚韧。

  

希望宝宝们能够悉心领会台博君之所以讲这个故事的深意吧~~~

  

感谢

客串我们本次活动的山长——梦露姐姐

和所有台前幕后默默奉献的台博全体同事

以及为我们提供场景服装相关单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