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水浒|强大的元帝国为何灭亡?《水浒》背后暗藏密码!

  作者简介:立早闲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后淡泊明志,致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成文字,写出人性之廉耻,告诫世人勿疯癫。

  《水浒传》虽是讲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但是书中无时无刻不看到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影子,尤其是张士诚盐民起义。为此写类似史书的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春秋笔法,暗含褒贬,文字中虽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却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和主张。用左丘明的话来讲,就是“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采用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在“以论代史”的主流意见中,很多人还是采用“论从史出”,文学史尽可能采取“春秋笔法”,从客观的叙述中流露出来,不要有大批判的字样。毕竟文人自上古时期就奉行“文以载道”的写作思维,写文章就是为了传播大道。既然为了传道,就不可避免地参杂执笔者主观的观念,再者执笔者又乐于将其糅杂在文章之中,读者看文字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教化”。

  理理与《水浒传》有关的几个时间点:成书于1367年至1371年;1371年施耐庵在淮安卒;罗贯中大约于1400年逝世;1367年10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后自杀;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1368年8月,明将徐达攻克元京师大都,元朝灭亡。

  从这几个时间点,再加上有关水浒的诸多古籍刻本中均有罗贯中的署名,可确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这也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

  就这样一个能征善战,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的超强蒙古帝国,为之所以在短短98年就覆灭了,主要原因有五点:

  即其一,定位问题。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典型的马背民族,其血液里崇尚自由,喜欢征服。入主中原,无非是要征服汉族,视中原为春季的大草原,根本没有想在中原安定下来。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后,就开始劫掠改统治,将政治中心从原属地改为新征服的汉地;

  其二,制度缺陷。

  首先,元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一团乱,政治势力盘根错节。蒙古初期实行“幼子继承”和“库里台大会”制度,从而造成蒙古中后期和元朝前中期极大地政治混乱;其次,中央、路、府行政脱节,基层涣散,上层无力控制。中央政令朝令夕改,当权者年年生变,地方藩王豪强拥兵自立,中央权威荡然无存;

  然后,经济混乱,赐赉制度无章可循,财政赤字严重。元朝终其一朝实行“草原本位制”,即政治中心和首都一直是和林,大都只不过是政府所在地。蒙古草原在元朝时期往往都有雪灾、旱灾,为了保持龙兴之地的稳定,元朝几乎每年都要赈济留守族民。整个帝国都是为了向草原输血而存在。最后,科举制度时有时无,贤能入仕不开心不顺心,南方知识分子离心。

  其三,民族歧视。

  元朝把国家人口分成四类人,而占国家总人口80%以上的汉人(南方汉人)成了最下等的第四类人,受尽压迫和欺凌,民众怨声载道。

  其四,政权腐败。

  元朝赋税繁重,贪污腐败成风。特别是赐田制度。蒙古统治者动不动就把汉族视为生命的农田,连同耕种农田上的汉族人,一并赏赐给皇亲国戚,让自由的汉族农民一时就沦为失去自由的农奴。

  其五,畸形汉化。

  元朝在文化、政治、经济都存在畸形汉化,甚至相当大的数量的蒙古人拒绝汉化,不让蒙汉通婚,蒙古人高汉人一等。

  元朝之所以早衰,是存在多方面原因,诸如草原本位思想、制度混乱、统治者的佞佛、民族歧视、分封复燃。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蒙元政权汉化不彻底,充其量是一种畸形的汉化。

  笔者按:外强中干,外有强形,内中干竭。泛指外表强大,内实空虚。单从故事所发生的朝代来读《水浒传》显得没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毕竟作者在写书时往往会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意愿揉合进自己著作。因为小说在某一方面也是作者生活的一个表现,很多小说的情节都是从生活的点滴转变而来的,虽然小说可能写得会比较夸张,但归根结底还是生活的反射。为此,《水浒传》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值得读者去探究一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