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作者逝世:“我只是讲述自己的故事”

  周一,小编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从男人到男神必读之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内容可见:胡歌、靳东的读书喜好, 暴露出一个大秘密

  美国时间4月24日下午,其作者罗伯特·波西格(Robert M. Pirsig)在缅因州南贝威克的家中去世,享年 88 岁。

  今天,我们以严肃的姿态重提此书,以此缅怀与致敬作者。

  作为一本深奥、散漫、富含思想的小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成为了 1970 年代中期一本出人意料的现象级出版物,以及反主流文化衰微时代的试金石。

  他的出版商威廉·莫罗(William Morrow)宣布了他的死讯,并表示他之前的健康状况一直在恶化。过去 30 年,他一直生活在缅因州。

  

  当这本全名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人类寻找自我的奇妙心灵之旅》(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的小说在 1974 年出版时,波西格还是一名大学写作课老师和技术文件自由撰稿人。这本书获得了高度评价和火爆追捧,第一年卖出了一百万本,此后又卖出了几百万本。(波西格在出版第一本小说以后只在 1991 年出了一本具有续篇性质的小说《莱拉:一次道德探索》[Lila: An Inquiry Into Morals],但这本书不太成功。)

  这本书名古怪而新奇的小说涉及的范围很广,探讨了人类与机器、狂暴和文化根源的关系。

  

  ⬆ 美版《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写过一些关于反主流文化的书籍的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表示,当 1960 年代对于公司和军工秩序主导的无灵魂高科技世界的反叛使一代人感到厌倦之时,探索将人道主义与科技进步相调和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刚好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波西格这本深奥的小说在十年时间里一直位于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

  在 2013 年为这篇讣告进行的采访中,吉特林表示:“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叫做时代精神的东西,我相信这本书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许多人都需要一种调和——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寻找什么。波西格为人们提供了从 1960 年代后期兴高采烈的‘同温层’安全地降落到成年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机会。”

  作为波西格对于宏大的西方文化哲学问题的探索,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顶部停留了十年之久。一些评论家表示,这本书对于 1970 年代后嬉皮时期社会图景的定义,与卡洛斯·卡斯塔尼达(Carlos Castaneda)的《巫士唐望的教诲》(The Teachings of Don Juan)对 1960 年代的定义具有同样的轰动性影响。

  《唐望》一书在迷幻经历中追求启蒙,《禅》一书则以令人头疼的、严格而精确的理性论述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在它出版多年后,一些被问及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书籍的名人仍然会提到这本书——其中包括前职业篮球运动员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演员威廉·夏特纳(William Shatner)以及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 在旅途中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既是公路旅行小说,又是专题论述,也是面向年轻一代的公开信,它以小说的形式叙述了波西格在 1968 年与他 11 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以及两个朋友横穿美国的摩托车旅行。

  小说时而以游记的形式叙述他们从明尼苏达州的波西格家到太平洋海岸的 17 天旅行,时而介绍被波西格称为“肖托夸”(Chautauqua)的长篇内心独白。纽约市肖托夸湖每年都会举办露天教育集会,这种集会从 19 世纪起受到了自修人士的欢迎。

  波西格的叙述者(也就是他几乎未作掩饰的分身)关注了他眼中两个深刻的分歧。第一个分歧存在于 1960 年代的文化战争之中,“嬉皮士”在这场战争中拒绝了被“正规”主流社会接纳的工业化和科技价值观。

  第二个分歧存在于叙述者自己的头脑中,因为他需要用高度理性的方式理解他最近经历的精神崩溃。波西格曾在 1960 年代早期被告知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他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他写这本书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安宁。此前他经历了两年的住院治疗,包括电击疗法,他与妻儿为此承受了不少痛苦。

  在描述文化和私人生活同时崩溃时,波西格的叙述者提到了南北战争:“两个世界日益相互疏远和相互仇恨。每个人都在想,事情是否将会永远如此,这个国家是否将会永远处于内讧状态。”

  他还说:“我想在这本书里实现完全的统一。这很重要。这就是我有时似乎心不在焉的原因。”

  (波西格的儿子克里斯后来也被发现患有心理疾病并被收容。1979 年,他在他所生活的旧金山禅修中心外部的一起行凶抢劫中遇刺身亡。)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波西格告诉读者,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但人们不应该“以任何形式将其与正统禅宗佛教徒修行方面的大量事实信息联系在一起”。他还说:“这本书也没有提供太多关于摩托车的知识。”他在后面写道:“摩托车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从未与钢铁打过交道的人很难认识到这一点。”他还说:“对于摩托车修理艺术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于理性艺术本身的一种微型研究。

  文学评论家乔治·史坦纳(George Steiner)曾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上撰文,说这本书是“一种深奥、或许还有些沉重的美国战后经历的表达”,并断言,作为一本美国本土作品,它已经可以和《白鲸》(Moby-Dick,19 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译注)相媲美。《纽约时报》评论家克里斯托弗·莱曼-豪普特(Christopher Lehmann-Haupt)在评论中把他与梭罗作比。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则称,这本书“让人不安、很有感染力、极富见地”

  也有一些评论者并没有表示出赞赏。在《评论》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里,伊娃·霍夫曼(Eva Hoffman)认为波西格的思想不够尖锐。“在混乱分裂的复杂表象之下,”她说,“书中所呈现的社会景象以及提出的所谓灵丹妙药全都天真得要命。”

  

  ⬆ 作者在书中讲到“古印度捉猴子”的故事

  波西格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所谓的“一般体验”与“超常体验”其实是一回事,而西方人之所以以为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群体,也是由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其他早期哲学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而已。

  然而波西格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错了。由希腊人根植到西方意识中的身心二元论则错得更离谱,还引发了精神世界的冲突,因为它剥离了精神基础中的合理性以及精神动机的灵性,使得每一个方面都与其它方面产生了误解和冲突。

  用他特有的半格言、半技师风格,波西格在书中的讲述者宣布,真实世界就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完美统一体。

  “不管佛祖还是上帝,”他写道,“都自在地存在于电子计算机的环形电路或电缆传输的齿轮上,就像坐在一座山顶或一朵花的花瓣上一样。”

  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 1928 年 9 月 6 日出生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是哈莉特·波西格和梅纳德·波西格的儿子。他父亲是一位法学教授,曾任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院长。童年时期的小波西格说话有点结巴,几乎没有朋友;尽管智商极高(据说他的 IQ 高达 170),却因为分数不及格被明尼苏达大学开除了。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他在陆军服役,利用休假到日本旅行时,他开始对禅宗佛教产生兴趣,从此终其一生都是个忠实的信徒。退役后他回到大学,取得了新闻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随后波西格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印度的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Banaras Hindu University)学习哲学,又在位于博兹曼的蒙大拿州立大学以及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写作。他还给几家公司出版物和科技杂志做自由撰稿人和编辑,其中包括了第一批计算机方面的杂志。

  他与南希·安·詹姆斯(Nancy Ann James)的第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1978 年,波西格和温迪·金博尔(Wendy Kimball)结婚,妻子目前依然在世,他们有一个儿子名叫泰德(Ted),还有一个女儿内尔·皮肯(Nell Peiken)以及三个孙辈。

  波西格表示,《禅》一书遭到了 121 家出版社的拒绝,最终威廉·莫罗出版社(William Morrow)决定出版它。他只收到 3000 美元预付款,还有个编辑提醒他,别指望这本书能再多挣一分钱了。然而发行不到一个月,该书就已经卖掉五万本。

  随着这本书大获成功,波西格也声名雀起,不仅收入颇丰,还获得过一次古根海姆学者奖(Guggenheim fellowship)。但同时,他说,这也让他变得彻底烦躁起来。忍受过一大波采访之后,他终于开始拒绝接受采访。他说,当有书迷开始出现在他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家门外面时,他的忍耐终于到达极限。

  他的邻居把那些书迷称为“波西格的朝圣者”。他们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想要寻找一个精神领袖。但波西格根本不想要这些虚名。

  

⬆ “你在山顶发现的唯一的禅是你自己带来的。”

  多年以后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他说:“有天早上我凌晨三点就醒了,跟妻子说:‘我必须离开这个地方。’我们半小时之后就收拾好了行李,然后我就上路了。”他每次都会离开几个月时间,有时还会坐着自己的船出海。

  在很多采访中,波西格都对自己没有被大学哲学部录取表示遗憾,同时也感叹书店有时会把他的书跟“新世纪”出版物放在一起。

  不过,“禅宗”近乎狂热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让他困惑了很多年,最后他提出了一个理论。他把这个理论写在了 1984 年出版的 10 周年纪念版编后记里,还用了一个瑞典单词(瑞典语是他母亲的母语)来形容这种现象。他写道,《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种“kulturbarer”,或者叫做“文化承载者”。

  他说,一本有着文化承载作用的书并不一定是好书。这样的书不会改变文化,它只是预示了改变的来临。他说,美国内战前出版的、控诉奴隶制度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这样一本承载了文化的书。

  “我只是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波西格在自己网站上发布的一份简短采访中说。其实他从来没想过要引起轰动。

  “我表达了自己所想,那就是我主要的思想,”他又说道,“结果证明,那也是其他所有人的主要想法。”

  

  本文转载自:好奇心日报

  翻译:熊猫译社 刘清山 乔木

  戳【阅读原文】直接购买此书

-戳关键词阅读往期精选-

招聘| 投稿| 刘慈欣| 火星移民| 神奇动物| 三岛由纪夫| 感恩节礼包|人行明镜中| 猥琐的明信片| 诺贝尔| 姿势| 鲁迅| 叔本华| 奥斯维辛| 顾城| 陈忠实| 文洁若| 独处| 教育| 巴以冲突| 文具控| 恋物癖| 书单| 雨果奖| 枕边书| 草间弥生| 一念之合| 印度| 北上广| 湘南| 自由| 时代| 二次元| 进化| 求索| 啪啪啪| 丁丁| 戛纳电影节| 樊小纯| 同志电影| 定义艺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