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情】《我们怎么做批评家》

  2017年4月新书《我们怎么做批评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第三辑)

  金赫楠 著,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编辑推荐

  女性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文章,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既包含了作者对一些基本的文学命题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是青年批评家对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诚恳阅读与深入研究,以及对网络文学和大众流行文化的独到观察与分析。本书呈现出新生代文学批评家的开阔视野与诚恳态度,以及颇见文采和锋芒的文章之道,显示出新一代批评家在当下现场中极具个体性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要求。

  本书对于河北文坛当代作家的对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金赫楠,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从事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学批评写作。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在《文艺报》《文学报》《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上发表过若干文章,著有评论集《我们这一代的爱和怕》。曾获2015年度青年批评家表现奖、《文学报》第三届优秀评论新人奖、首届孙犁文学奖,以及河北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等。近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80后作家作品和代际文化现象研究上,间或涉猎大众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学研究。

  简要目录

  我们怎么做批评家(代自序)

  第一辑 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

  《第七天》,盛名之下的无效叙事

  妙笔生花,或者喋喋不休——阿袁小说论

  当我们谈论知识分子,我们在谈论什么——关于《桃夭》

  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

  《红楼梦》,熙攘与围观

  2014:关于中篇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第二辑 小说家的青春期

  马小淘的声音——关于小说集《春夕》

  从一个任性的“我”中走出来——读蒋峰《白色流淌一片》

  80 后,渐露峥嵘——2015 年的80 后小说写作

  短篇小说,与80 后写作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关于甫跃辉小说集《安娜的火车》

  北京,北京——徐则臣和他的“京漂”小说

  小说家的青春期——阅读颜歌

  《茧》:一次冒险的文学旅程

  以青年的名义——关于《人民文学》2016 年青年写作专号

  旧海棠笔下的六个故事

  乡土.乡愁,与80 后小说写作——以颜歌、甫跃辉、马金莲为例

  青年失败者:当下中国故事一种

  第三辑 笔谈

  关于先锋文学、《红楼梦》,关于许多文学问题——金赫楠对话李浩

  写作:对抗生活的力量——金赫楠对话胡学文

  荒诞与真实——金赫楠对话刘建东

  生活深处的残酷与温暖——金赫楠对话张楚

  第四辑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

  一个女人的史诗——从《甄嬛传》到《芈月传》

  多媒体背景下的文学写作之我见

  网络言情小说二三事

  成长的真相——那些成长电影

  职场,office lady,与白日梦——关于职场小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新媒体背景下的80 后写作

  附录

  感觉.见地.立场——金赫楠文学批评印象

  固执、尖锐与个人才能——金赫楠印象

  内文选读/代自序

  正襟危坐于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被称作“青年批评家”已经很久了——而在我一直以来的意识中,阅读小说并把阅读体会写成文章,更多的是文学青年的兴致与兴奋所在。

  是的,这就是我开始写作文学批评的缘起。作为一个没有C刊考评压力、不在现有学术规训和考核体系之内的文学青年,作为一个从小在师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督促声中插上门窃读《红楼梦》的阅读爱好者,阅读一直伴随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参与了我青春期内心的成长。出生于1980年代的我们,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一边享受着来自家庭与社会空前的注目与宠溺,一边又遭遇着来自前辈与时代的从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在面对更多机会、更多选择、更多自由的同时,也不断彷徨于更多桎梏、挤压和挑战之下。如此种种,文学阅读,提供了最亲密的陪伴和抚慰。所以,我读,然后兴致之所在,我会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那些穿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生发出来的感动、喜悦和百感交集,又或者疑惑、踟蹰甚至愤怒。

  其实,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所谓文学批评家,究其本质,首先不过是一个读者。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大概比一般读者更不幸:当大家沉醉在情节人物之中恣意啼笑时,当普通读者代入自己“听评书落泪、为古人担忧”时,那个被称为文学批评家的人,得保持足够的置身事外。他不能仅从整体上去欣赏和感受一部作品,而要把其拆解成形象、语言、结构、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文学批评家,究其本质,更不过是一个文学写作者。与其说在研究和解读别人的作品,不如说他是在经由这些作品,呈现自己关于世界的打量与思考、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愫与张力。

  基于此,我坚持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在指正培训作者,更不是引领教导读者;确切地说,它是以自己关于作家作品的那些文字,分享阅读,分享自己关于自我内心和外部世界的种种感受和思虑。世界之大,人的孤独与惶惑,挣扎与不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见证与陪伴。而文学批评,作为同作家作品密切相关的文字,作为文学写作的一个门类,它同样需要浸润携带着对世事人心的了然与困惑,对世相百态的热爱与警惕。而不是一味地学术化到“无人之境”,畸变成“屠龙之技”。

  而我自己的文学研究和批评写作,近来颇有几个困惑,或说一直未能解决的疑难——

  一是,如何找到自己。我有时会倦怠和虚无,会在奋笔疾书用功时突然忍不住去沮丧和怀疑:我现在写下的这一篇文学批评,在当下高年产量的浩瀚文章海洋里,何以存在?或者说,我认为做当代文学批评一定要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方式、表达方式和切入文本的立场角度,要拥有一种高识别度的批评声音。但我一直没有找到,一直在流行的、给定的腔调和范式中烦腻焦躁地打转,却又难以摆脱。

  二是,如何找回初心。文学青年注定要慢慢长大、渐渐老去。从“文学青年”到所谓“文学批评家”,一路所持续加载的那些深刻、厚重、担当等等“大”词,以及圈子化、权力化、秩序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怎样始终保障和保持文学的初心与文学批评的初心?

  如上,我老实地发布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和观点,更直接坦陈着一直困扰我的未解之惑,是为我的文学批评观。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