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成功学

  罗远潜,《古代鞍马人物线描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听 理 想

声 音 的 教 养

  杨 照

  史记百讲

听课笔记VOL.2

唐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早就知道。但是李广为何难封,以前真没想过。

  上网搜索李广,马上会出现李广、卫青、霍去病的战力对比,一边倒的,历史研究者跟网游少年,都会说李广“有名无实”,论带兵能力,远不及卫青、霍去病。再细查原因出处,大多又都指向《史记》的记载,并会连带着批评一下司马迁的“私心”,这就有趣了,后世人,用太史公的书指责太史公的偏颇。

司马迁写李广的时候,不知道会有非议吗?杨照用四集节目,梳理了李氏三代的命运:他不仅知道,且有意而为之。

历史不是成功学,杨照说,从败者的身上,我们可能会感知更多。

  “败者”李广留名千古

当然李广不是简单的“败者”,不过跟卫青比,他吃过几次匈奴的大败仗,被撤过官,最后自杀而亡。为何从古至今,李广的认知度,会远高于卫青、霍去病?西晋的敦煌壁画,就有李广骑马射箭像,这是其他战将鲜有的民间认同。飞将军,仅此一位。

《李广射石》,清•任伯年作,1889,现藏中国美术馆

  摘 录

杨照:司马迁对李广的写作跟认识就在告诉我们,有各种不同的标准来评断一个将领:一种评断是他建立了什么样的战功、得到了什么样的荣耀,但很显然,司马迁不觉得这是唯一的角度,甚至不会是最好的角度。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身边的人,有的时候比他如何成就自己可能更加重要。更进一步,一个真诚的人,他懂得如何真诚对待别人,一方面他可以借由他的真诚去建立他的事功,但另外一方面,他可能会为他的真诚付出代价。

李广所塑造的一种人物跟性格的典范就在于,他如此郑重地看待自己的真诚,他不在意、他不计较,因为这样的真诚,他必须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对他来说,真诚地对待部将,比这些部将最后可以帮他杀多少敌人、建立什么样的战功更加重要。

——《杨照史记百讲》第11期

天下无双“飞将军”

  司马迁写李广的“私心”

之前的节目讲过,“成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看来,是著史者的最高目标。个人的价值取向,一定会影响历史学家的判断。历史上,先有司马迁推崇李广,后有李广因《史记》名流后世,再有不断的争议与批评。追根溯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推崇李广?杨照说,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同样一种人,真性情的人。

  摘 录

  杨照:李广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当他面对所有他生命的情境的时候,是不去管那些厉害得失的。司马迁要突显、要肯定的是李广的这种精神,同时用这种方法,他在替他自己解释,同时他要树立典范。

  因为司马迁跟李广、李陵这一家的人是非常接近的,这个接近不是私交上面的接近,而是个性上面的认同。他认同李广、李陵他们这一家人的性情,那种再真诚不过的那样一种看待自己生命的态度跟方式,因为司马迁自己也是这样的一种人。

——《杨照史记百讲》第9期

“匈奴三篇”为何李广列传在前?

  有人看到自信,有人看到自负

《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合称为“匈奴三篇”,这三篇写的很多事情,相当于是汉朝的“当代史”。写当下之难,古今同理。凭太史公的才华、学识,我妄自猜测,他在写作的时候,应会预料到彼时跟后世的非议。《史记》中的李广,着墨最多的不是战功,而是传奇的故事。比如杨照讲的这个故事,会让人鲜明地感知李广的性格:正面说,自信、高傲、奋不顾身;也可以反面来说:鲁莽、自负、不计后果。

  摘 录

杨照:匈奴跟汉朝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之时,汉武帝派给李广一位叫“中贵人”的官员来跟随他学习军事。但这个中贵人,惹了一个大祸,他跑到匈奴地界,被三个射雕人所伤,李广得知,明知自己将领有错在先,但还是出兵追击,并亲自射杀了两人,抓了一人。之后匈奴大兵赶到,李广的百余名士兵,不得不面对匈奴大军(以上为小编根据节目文稿概括缩写,交代前因):

匈奴这个时候的大军有数千骑,李广带的只有百骑,一看实力差那么多,李广带去的人都想要逃,李广赶快制止他们,跟他们讲说,我们现在离我们自己的大军已经有几十里远,我们只有百骑,现在一逃,匈奴就知道我们的实力,他只要追我们,我们就完了,我们谁也活不了,我告诉你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现在就留在这里。匈奴反而不敢打我们。

因此李广非但不逃,他说:“前!”干吗?他往前靠近匈奴,靠近到匈奴布阵大概只有两里远,然后说:“停!”停在这里。再叫这百骑,他的军队所有的人,“下马解鞍”,下了马表示说我现在没有要走,而且告诉你说,他把鞍都解下来,换句话说,万一发生任何事情,还没办法马上上马逃得掉呢。

这个时候有一匹白马,上面坐着一个匈奴的大将,他在那里巡行他的阵容,李广这个时候马上上了马(也就意味着其实他可能是连鞍配都没有放上去),他自己带了十余骑,一直往前冲,到了箭可以射得到的范围,一箭射杀了白马将,马上又冲回到自己的阵中,叫所有的人全部下马躺在那里。

这样的做法当然把匈奴都给吓坏了,匈奴完全不知道这百骑汉兵究竟在干什么。一直到天黑,匈奴大兵完全在那里按兵不敢动,借着夜暗,匈奴认为这百骑旁边一定有汉朝伏兵在那里准备要伏袭他们,越想越不对,越觉得对自己不利,匈奴大军竟然退兵了。

用这个故事,司马迁在告诉我们,李广作为一个军人,他最重要的特质跟特色,他是一个用脑筋、用脑袋带兵,而不是单纯用武勇带兵的一个人。

—《杨照史记百讲》第10期

太平世里的战争奇才

约前250年左右匈奴的疆域(图中绿色) 出自维基百科

  国士,可以让一个社会变得更好

听完杨照解读李广,再听他解读李陵之祸和《报任安书》,就更知道太史公的用心所在了。前面的节目里讲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自白,他因为李陵案的牵连而入狱、受宫刑,也因此下决心不死,写出《史记》。李家三代的际遇,与司马一家,何其相似。“国士之风”,好重的四个字。

  摘 录

杨照:李陵有一种传袭他祖父李广的特性,叫做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他对于朝廷的事情有一种可以奋不顾身,愿意去承担,愿意去完成的热情。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这里司马迁给了他四个字,是重要的赞许跟评语,叫做国士之风。什么叫做国士,是非常难定义的,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白话来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解释:那就是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多一点这样的人,这个社会跟这个国家可以变得更好。

——《杨照史记百讲》第12期

仗义执言惹来的大祸

  诚私心痛之:司马迁的真性情

下面摘录,是这四集节目中,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杨照在讲的时候,你都可以听出他声音的些许激动。这番话,足以让那些只论战力、战功的后人闭上嘴巴。李广李陵,超越卫青霍去病之处在于此,司马迁推崇李氏一家的本因也在于此。

  摘 录

  杨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非常感慨地说,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这句话需要好好地解释,他说李陵正就是因为一直不断地愿意承担战争,走在第一线上面,一直不断地出骑,毕竟在战场上面,尤其你面对的是像匈奴这样的强敌,从李广到李广的儿子李敢,再到李陵,他们一家三代,一直不断地用这种方式对付匈奴,你仗打得越多、参与的战斗越多,当然就有越高的机率战败。

  再加上他们一家共同的特色是不拘小节,他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太顾自己到底从这里面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安全保障,更不会要在这里面得到什么样的利益。你越是这样奋不顾身,你当然也就越有可能陷自己于危难、危险当中。

  李陵打了这么多仗,只有这一次被匈奴围了,他还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战斗到最后,才投降,这叫做举事一不当,但不过就是在千千万万次的战役当中,他碰到了这次的失败,结果他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后果、什么样的待遇呢?(汉武帝灭了李氏一族)当时司马迁非常重要的一个感触,叫做仆诚私心痛之

  在这里面,从这个文句当中,我们就感受到,这是司马迁的真性情。他没有办法忍受,在他的眼中他所清楚地看到这中间的对比。一边是他那么样的肯定,像李广他们这一家人,他们是国士,这种人不止是为自己而活,甚至不止是为了公家的利益而活,他们是一种人格上面的典范。

  可是这种人,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精神,愿意为公家奉献,等到他们为公家反复奉献的过程当中,跌了跤,他们得到的竟是如此不好的下场。而小人们,非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说话,还利用这个机会在那里媒孽其短,刻意地去突显说他有多么糟糕、他如何如何,这让真性情的司马迁如此的心痛。

——《杨照史记百讲》第12期

仗义执言惹来的大祸

罗远潜,《古代鞍马人物线描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历史不是成功学

如今太多的成功学,眼花缭乱。读史明鉴,也被解读为一类技能。历史真是成功学吗?读《史记》这部中国历史的源头,至少从杨照这里,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听杨照讲司马迁、讲李广李陵,还有接下来要讲的伯夷叔齐、项羽刘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性。人性,不论成败的。人之所以是人,而非草木禽兽,就因为我们自带偏见跟认同。阅读历史,认识那些远非一两句话就可以总结的丰富的人,是我听杨照节目的最大收获。

关于李广,有段大家都听过的话,杨照没讲,我很想补上,听完这四集,再读这一段,情意满满: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论》)

  摘 录

杨照: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讲从汉武帝朝看跟匈奴之间的关系,坦白说理所当然应该要以卫青跟霍去病作为中心。但是太史公正是用这样的写作方式,借由这种方法,建立一种历史的评断——历史就是不应该如此现实,只是记录谁成功了,然后就把失败者遗忘掉。如果一个失败者他有感人的、失败的理由,有的时候我们从失败的故事、失败者的身上,反而可以学到更多。

——《杨照史记百讲》第9期

“匈奴三篇”为何李广列传在前?

本文编辑 | sun

下期笔记再会

听理想,今日更新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vol.15

作为一代帝王,汉武帝雄才大略、功盖后世,可在司马迁眼中,他有求而不得的欲望有摆脱不了的致命弱点。《封禅书》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帝。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