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如此“幸福”的少年|天涯·新刊

  天涯微信号tyzzz01

  天有际,思无涯。

  投稿邮箱:tianyazazhi@126.com

  《天涯》2017年全年征订,108元六期,包六次快递。点击左侧购买。

  这些年,关于代际的讨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质疑的观点。但代际之所以一再值得被讨论,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同代人所处的时代相同、经验相似,使得某些感受、思想,有着共通之处。本期“作家立场”的“七零后:经验与时代”小辑,邀请了刘大先、房伟、赵志勇三位生于1970年代的学者,回顾自己的少年经历,我们能从这些鲜活甚至不乏残酷的经验中,看到时代的某种真相,他们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点击上图一键购买本期杂志

  

  1990年代前中期,街头的游戏厅吸引不少青少年驻足。

如此“幸福”的少年

房伟

  人的记忆,好像持久的赌博,赢得越多,忘得越快,赢家总憧憬着美好未来,而输家更多地沉溺于输赢过往。痛苦压抑的经历,往往会比幸福记忆,更持久清晰。当然,更可怕的是彻底遗忘,彻底生活在“当下”。作为大学教师,我常会遇到学生或家长询问,有关“人如何教育”的问题。遇到这些情况,我不禁回忆起少年求学的经历。作为七零后一代人,这些经历具有强烈的“个人性”,它们暴烈冷酷,潜伏在记忆深处,并未消失,而是在黑暗中打量着我。它们冷笑着,等待着回到阳光的那一刻。

黑暗的心

  我蜷缩在床的一角,等待天亮,浑身火辣辣的疼。

  我的家在荒凉的油矿区。那里只有一所中学。我是差生,差生的体验,就是被惩罚。这种惩罚,有肉身羞辱,也有精神创伤。教育的暴力,是恐惧的产物,而这个恐惧来自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无安全感。老虎和狮子,通过暴力获得食物,人类的暴力,有时出于由邪恶生出的快乐,有时也出自恐惧。我第一个恐惧对象是父亲。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惩罚总不可避免。挨打后,我在床上睁大双眼,盯着黑暗虚空。那是一片茫然纯净,有本质性恐惧诱惑,也会涌现很多形象,比如,恶魔、鬼怪和食人兽。当然,更多是挨打情景。在我惊恐的想象中,父亲高举着鞭子或棍子,愤怒地盯着我,脚下是雪片般被撕碎的考卷。我倒在地上,生死不知……

  父亲矮瘦,年轻时面容清秀,多才多艺,尤其擅长音乐、书法与文学。他学的是声乐,但上高中查出嗓子有问题,就转行考上医学专科学校,成了医生。我的少年记忆里,他暴躁孤僻,又絮絮叨叨,懦弱自私。只有独自在房间里拉二胡,或写草书,才能看到一点当年的风采。听母亲说,父亲年轻时对人和气,医术精湛,经常义务帮助邻里看病,被戏称为“雷锋”。“文革”期间,他写过讽刺领导的诗歌,被单位批斗,几乎弄到停职自杀。事业不得志,扭曲了他的性格。我极少看到他笑。他总板着脸,检查我的功课。他期望我考上大学。

  我是那样不争气。我厌恶学习,我讨厌无聊的数学公式、英语字母。惩罚随之而来。他不许我看电视,吃好东西,不许我买喜欢的衣服。当然,少不了各种花样百出的惩罚方式。他信奉棍棒教育。我顶过尿盆、挨过鞭子、尝过皮带、跪过搓板。有一次,我被打得屁股几个星期不敢碰凳子。父亲读书时是班里的优等生,他蔑视我糟糕的学习成绩。每当来客人,他冷冷地指着我说,这是不成器的犬子,长大就是淘大粪的货!我在客人尴尬的笑声和父亲故作爽朗的狂笑中落荒而逃,想象着肩挑大粪的落魄样子。我甚至羞愧地闻到了身上的恶臭。

  他不许我有业余爱好。有段时间,我酷爱收藏烟盒纸,每天放学,我都在附近垃圾堆翻来翻去。每个周末,我都约上同学去很远的地方找烟盒。当遇到稀有烟盒,我欢呼雀跃,仿佛发现了什么神奇宝藏。我大约收集了上千种烟盒纸。当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烟盒纸,被我小心翼翼地擦干净,贴在我自制的折叠纸板上,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快乐。那里有神秘世界,芒果树、大瀑布,也有金沙江、长城,还有稀奇古怪的动植物,甚至外国香烟奇异的花纹和图案,都能激发我的好奇心。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看到了这样一幕:我放日记和烟盒的写字台抽屉,人生之初最隐秘的幻想、欢乐和激情,无情地被撬烂、撕碎,丢在地上。门口有一只火盆,父亲正冷着脸,冷静地将那些烟盒碎屑投入火中。火光摇曳,我看到他的脸在明暗闪烁的火光中变幻不定,好似地狱走来的使者。我哭了,尖叫着失去了理智,冲上去和父亲厮打。父亲愣住了,但很快,我瘦弱的身躯,被父亲像布娃娃一样丢出很远。咸咸的鲜血,从我的嘴里、鼻子里涌出,一件黄色印有老虎图样的小汗衫被撕得粉碎。我拼命反抗,不惜用拳头打碎了窗户玻璃,示威似地让碎玻璃割伤了手。父亲愣了一下,更加恼怒地向死里打我。我毫不怀疑,如果没有一位熟悉的邻居及时劝阻,我会死在父亲的拳下。

  晚上,我的手被包扎好,躺在窄窄的小床上,没人理我,浑身疼得几乎散架。我想到死亡或出走。实际我出走过好几次,但每次都孤零零地自己走回来,没人找我。我不过躲在荒野孤坟旁,或邻近农村的草垛。天亮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我,垂头丧气地走回来。但是,这一次,我下定决心,要走到很远的、无人知晓的地方,再也不回头,哪怕死在异乡,也算解脱吧。

  那天我浑身剧痛,竟不由自主地睡着了。计划再次失败。我依然在黑暗之中。

租书屋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是不少70后最初的阅读记忆。

教师

  我不是老师宠爱的孩子,我痛恨教师这个职业。我从没想到,长大后,我竟然成了“光荣”的教师。我在油区矿办中学度过了初中。学校除了几个师范专科生,大多是“自学成才”的老师。油区非常闭塞,老师们酷爱体罚。我的耳朵,在冬天被老师不断地揪着,甚至流脓淌血,迟迟不能痊愈。初三那年,我的班主任是个人高马大的教师。他戴一副深度眼镜,总穿着紧绷绷的牛仔裤,说起话就像刀子刮在玻璃让人难受。此人后来娶了自己的女学生,调入油矿办公室高就。我们都喊他“大炮”。

  每周班会,是体罚的好机会,他从安插的小密探口中得知每个人的表现,然后把犯错的孩子叫出来。他揍人的原因和方式都特别。一次,我被他打了耳光,只因作业丢了一个标点(事后,我才知道,那天老师失恋了)。有时老师心血来潮,居然让挨打的同学像电影《霸王别姬》的戏子,一边挨打,一边大叫打得好。我们也麻木到以告密为荣,以挨打为耻。老师不打人的时候,常用办法是“饿饭”。中午,如果你经过我们班的窗口,你会发现,十几个孩子被反锁在教室,饿着肚子、恐惧着、哭泣着、努力趴在桌子上,将一篇中学课文抄一百遍,或二百遍。他十分满意自己的管理方法,我们常听到:

  “为什么上课和女生说话?真贱!”

  “作业为什么不交,你这头猪!”

  “上自习看小说,抬起头!还有脸戴着遮羞帽!”

  许多年了,这些话还萦绕在我耳边,令我浑身发紧、冒冷汗。我永远不能忘记,那天班会,教室光线强烈,一切似乎暴露无遗。那位清秀瘦弱的女同学,由于老师训斥时间太长,以至不敢也忘记了要求上厕所。她哭泣、颤抖,苍白着脸,紧咬着牙,努力并紧双腿,可刺鼻的尿水还是顺着裤管流出来,浸湿了她的裤子,可耻地淌在地板上。当时,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哄堂大笑。

  许多年了,我依然记着那刺耳的笑声。我也是那无耻且“幸福”的集体的一员。后来,这名女同学成了混混,或许多少和老师教导有关系。

  然而,这不是我最痛苦的原因。一天下午,我被叫到“大炮”的办公室。老师跷着二郎腿,脸色铁青,劈头盖脸地怒骂,间或用卷起的书本,对我的脸狂抽。渐渐,我才明白,那因为我的同桌,一位优秀学生。他出身干部家庭,学习突出,人聪明乖巧,又唇红齿白、俊秀可爱。我俩较要好,又是同桌,经常闲聊,甚至耽误自习课。当同学被老师叫去问话,很自然地将责任推到我的头上。

  “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老师义愤地说,“你又笨又蠢,一辈子没出息的家伙,你为什么要拖累××!他可是聪明的好孩子。”

  我无地自容,恨不能有墙角钻进去。我想哀求老师不要骂,可我不能移动分毫。

  老师不依不饶:“你知道多少学生和家长求着我要和××同桌吗?你这样的差生,我对你太照顾了,你有什么资格占着茅坑不拉屎……”

  我开始哭泣。肮脏的泪水像虫子般爬在脸上,我甚至丢脸地淌出了鼻涕。这时候,办公室其他老师纷纷被吸引过来,嬉笑、鉴赏、品评,有几个漂亮女老师甚至笑出声来。我天旋地转,眼前一切都模糊了,耳边一切都消失了,有种彻骨的痛刺穿了我的心,比父亲打我要痛百倍、千倍。它是我绝好的“人生教育课”,它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原来一个座位,也是因为老师的恩赐与仁慈;一个座位,原来还隐藏了这么多等级的秘密和微妙的奥秘。我所有的倔强、坚持、沉默的掩饰,都那样可笑、不值一提。我感谢老师的教诲,他让我明白了一个智商平平的十四岁孩子的绝望。

  多年后,我考上研究生,一位初中同学请客,当年的优秀生也在座。他考上重庆的中专,毕业后,分配在矿机关做科员。他也很替我高兴,很真诚地劝酒,我们融洽地说说笑笑。他可能早忘了那件小事。然而,我不能忘,它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希望”相信,他只是无意对我造成伤害。我“希望”相信,父亲望子成龙,老师激励我成才,同学只想改掉我自习说话的不良习惯。我也知道,当年打学生的老师,并不止我的班主任。我亲眼看到,一位漂亮温柔的女老师,把订书钉钉到差生的脸上。他们恨铁不成钢,然而,我宁可做普普通通,但快乐的人,也不能忍受“人上人”的虐待光荣。父亲、老师、同学都不是坏人,甚至可以说是好人。他们勤奋工作,在社会受人尊敬。然而,我不明白,为什么好人伤害别人,如此心安理得?如此习惯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是读了奥威尔的《1984》和扎米亚京的《我们》之后。它们让我深深体会了,生存如何艰难,个人尊严如何渺小,假象如何成为真实,扭曲如何成为光荣。它们让我深深体会了,当“饭碗万岁”成为人生坐标,当耻辱和恐惧成为某种习俗力量,通往人性奴役之路,就成了鲜花和笑脸的阳关大道。

  那天,我从“大炮”的办公室开始哭泣,直到晚上回家。我没有吃晚饭,只是慢慢地哭泣入睡。我好像哭干了一个少年能有的全部泪水。

野火、骷髅与麻雀

  上中学,我的成绩总是倒数几名。语文勉强及格,数学和英语三四十分,我甚至在期末英语考试中,捏了四个纸团,写上ABCD,让上帝帮我考试。每次考试失败,我都会独自跑到荒野、钓鱼、下河摸虾、用弹弓打鸟或毫无目的地闲逛。我不敢回家,家中有父亲的皮带。我也不敢想将来的日子。我会躺在青石桥上一整天,体验蓝天白云的变幻,鱼儿跃出水面的骄傲;我会趴在地上,听鸟类交朋友的悄悄话,蚂蚁打架的声音;我会疯狂地在旷野奔跑,追逐烧红天边的晚霞的落幕,放生刚捉到手的蚂蚱,看它们自由飞翔,五光十色的翅膀变成美丽彩虹。

  我更爱野火。我家乡的那片荒原,盛产红柳、荆棘、蒲草,野菜,还有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及地下涌动的石油。干燥冬季,我会在荒野点燃野火,那野火开始是柔弱的,它暖暖地贴着地面开花,火色的花,幽蓝的花。它舔着草根,调皮地驱赶冬眠的野兔,蛇和漫天飞舞的火灰。小刺猬们,咻咻地叫着,笨拙地挪动着身体逃跑,我在它们肥厚的屁股上踢一脚,哈哈大笑。我看到野火慢慢长大了,长高了,它攻城略地,变身成一条妖娆的红龙,盛开在荒凉盐碱滩。它对我神秘地微笑。它是我的朋友。它的孤独,它的高傲,它的诚实,如同它的美丽,都让我血脉贲张,心驰神往。

  野火烧过后,黑黑的灰烬之处,露出些丑陋的坟头。有的坍塌了,露出苍凉的洞。在我们这片荒原,这些坟才是真正的主人。它们不知存在了多少年,看了多少次野火的燃烧与熄灭,看了多少次野花的繁盛和衰老,看了多少只野鸟儿的离去和归来。它们庄严地沉默着,保持着死亡最后的体面。我会悄悄地趴在上面,让“咚咚”的心跳声贴在上面。多么神奇,生与死竟只有一线之隔!这种奇怪的感受,几乎让我爱上了那些野坟。它们像慈祥智慧的老人,听我诉说心中的委屈,原谅我的无能,抚平我的耻辱。我不再孤独。我的孤独有人分享了。

  这种隐秘的快乐,到我在坟里无意发现一个骷髅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面对这死亡的最后呈现,不知为何,当时年少的我并不害怕,反而透着兴奋。它是什么人留下的?它是男人,还是女人?它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痛苦,还是幸福?它生前有着怎样的故事?我胡思乱想着,将头颅带回学校,在水龙头上冲干净了,郑重地将它装进我军绿色的书包,最后塞在书桌之中。它泛着晶莹白玉色,但最终吓坏了我的同桌女生,并被老师训斥了一番。

  我的骷髅头朋友被没收了。这让我非常沮丧。我给它取了个名字:了空,少林寺字高僧的意思,那时候,电影《少林寺》很流行,我仿照了一下。骷髅头被没收后,被班主任交给了生物老师——于老师。他非常高兴地将它制成了标本,并允许我空闲时,去他的标本室看望“了空”。

  于老师五十多岁,黑瘦,邋遢,有长长的八字须。不知何故,他一直未娶,孤零零地住在学校的宿舍。他还兼任美术老师,教我们刻图章、画水彩画。我学得十分认真,一次,我画了一幅水彩画,于老师给了我一个A+,还笑眯眯地夸奖讲我说,不错,真不错。那神态语气,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都顽皮地喊他老于头,他一点也不在意,只笑眯眯地摸摸我们的脑袋。胆子大的同学,敢在上课时,在他的背上贴纸条。他知道了,还是不生气,只笑眯眯地罚他到野外捉昆虫作标本。对实验用的昆虫和小动物,别的老师都丢掉或祭了“五脏庙”,可于老师从不这样。他总在实验后郑重其事地将那些生物埋葬。校园后的院子杂草丛生,异常荒凉,那里至今还有许多于老师做的小坟,安葬着小兔子、刺猬、青蛙,只不过土堆已渐渐平整,看不出当年的样子。于老师把小动物放在他自制的小木头棺椁,慢慢地用铁锨挖坑,一言不发。只有在这时,我们看到于老师的脸色是灰暗的,而且他还唠叨些“尊重生命”之类的话,可惜我们当时并不十分明白。

  有一次,我和同学在树下捡到了一只小麻雀。它才刚刚会睁开眼,浑身没什么毛,很可爱的样子。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叫“蛋蛋”。我们很想养大“蛋蛋”,可父母都觉得养麻雀很无聊,况且它晚上还要“啾啾”地叫个不停。我和小三捧着那只小小的生命,四处找人,希望有同学可以收养它。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于老师。

  于是,我和同学一路跑到于老师门前,大声喊着:“于老师,我们给你送麻雀了!”看到“蛋蛋”,于老师的眼亮了一下,又板起脸,严肃地说:“这是哪里来的?你们把它从窝里掏出来,很难养活的!真造孽!”当我们解释清楚后,于老师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蛋蛋”,快活地说:“让我来养它吧!”很不幸,“蛋蛋”不久后死掉了。于老师告诉我们,鸟儿们生性就爱自由,就是小麻雀也是这样,要是成年的麻雀“气性更大”,如果被人抓住,它们宁愿不吃不喝一直到死。

  这些算是美好的少年回忆吧,我把它们藏在心里,有时也拿出来晒晒阳光。它们让少年的我,慢慢地懂得了尊重、宽容的重要性。

  

  很多外出打工的70后,都曾挤过这样的集体宿舍。

带刀的少年

  十六岁那年,我转入油区高中。打人的老师也有,不过少了许多。不过,我接着又碰到了更让人头痛的事,那就是学校恶劣的环境和频繁的校园暴力事件。

  1990年代初的中学,我不知是否条件都和我们学校相似(据说,许多不如我们),我们十八个人挤在一间旧教室改造的房屋。宿舍后是厕所,空气污浊不堪。夏天,没有风扇,也不敢开窗,热浪滚滚,老鼠咬坏了床和箱子,令人恐怖的磨牙声让我们彻夜难眠;冬天,没有暖气,屋里冷得像地窖,早上起来,鼻子都可以结一层冰。至于食堂伙食,现在的孩子更无法想象,我们称之“猪糇”。糇在古代是军粮的意思,“猪糇”间接含义就是说,我们是一群训练有素、胆大无耻的猪。食堂的伙夫(简称炊哥)成了我们心中仅次于班主任的二号人物。他们做的饭,既体面又经济,比如茄子,他们根本不去皮、不过油,而是砍成炖肉般漂亮模样,放在水里煮,再大方地浇点熟油,一盘“油汪汪”的茄子就好了。如果你还幻想有点肉,那也好办,炊哥会理直气壮地从盆底找出几块肥肉炼的“油丁”。为了让“祖国的花朵”有充分的营养,你还会在菜中发现小“调味”,如苍蝇、蟑螂等“肉制品”。一次,我的同学竟中了“大奖”,吃到只小拇指粗的青虫,他吃得太快,青虫首级已被他吞下。同学停下来,思考了一会儿,又毫不犹豫地吃完了剩下部分,还杀猪般高声嚎叫:“好好吃的豆角哇!”听说,这位悟性高的同学考取了著名学府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混得不错。

  如果你因此认为我们恨炊哥,那你大错特错了。他们是我们的偶像。青春期的学生,正是饭量和头脑一起疯狂的岁月,我通常上午第三节课就腹如山响,第四节课基本在“人性的挣扎”中度过。有一次,数学老师提问我“模”是什么?我昏昏沉沉地说:“白面。”此事在校园传为美谈。

  每当吃饭时刻来临,那简直是“肉搏”。教室距离食堂几百米,为节约时间,我把饭盒带到教室,下课铃一打,就箭一般蹿出教室,和同学展开百米追逐赛(我仅有的体育能力都是那时锻炼出来的)。到达食堂后,我们又像没出息的猪一样挤在仅有的几个窗口,互相撕打、挤压、漫骂,通常来晚的人,或个子小的女生都买不上菜,只好干吃馒头(据说,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剩菜率)。有时买饭也会发生斗殴事件,桌椅混乱、饭盆乱飞。这时就显出炊哥的重要性了。如果你和炊哥认识,且关系还可以,你可以早吃上饭,并吃得干净些。炊哥懒洋洋拿着饭勺,鄙夷地看着我们抢饭的样子,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环境,不论男女或强弱,虽然我们外表看来是温文尔雅的高中生,一个个成长得“像街上拣煤核的孩子般泼刺有为”,以至我校一位漂亮女生被河南籍炊哥拐带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青春是可怕的”。许多年前,丧家犬般游荡在欧洲的昆德拉心有余悸地说。我拿它来比喻1990年代中国校园的暴力事件。那正是“史泰龙”“施瓦辛格”“小马哥”等硬汉流行的年代。温柔潇洒、多情善感的富家子弟形象(如后来才流行的F4之流),在那个年代遭人鄙视。我们学校的流氓英雄,最厉害的叫“天”,下面还有五花八门松散的校园帮派,如“十八龙”“十八凤”“十九兄弟”等。他们喜爱暴力兼敲诈勒索。“天”是许多人向往的地位,我校曾有位姓王的同学,由于没考到班级前五名,居然自暴自弃地向校内六个最痞的坏孩子发出挑战书,要和他们一决高低,在被刀捅伤后,他终于成为学校的“天”。毕业后,他不愿干维修工,就开始非法抢占当地建筑工程。终于,我听说他被挑断了脚筋和手筋,成了真正的废人。

  我的成绩依然很差,被老师和同学们鄙视。少年的我,黑瘦、矮小,加之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自然是痞子们最佳的敲诈对象。我多次被抢走饭票、衣服和鞋。我打不过他们。晚上,有时我在睡梦中也朦朦胧胧地看到,痞子狞笑地站在我的铁床前,用刀将床砍得火星四溅。多次被敲诈后,我终于忍无可忍了。我找一把生锈的菜刀,将它磨得铮亮,装在书包里,黑色的刀把露在外面。当一个姓赵的流氓要抢走我的衣服,我凶狠地掏出菜刀,不顾一切地砍过去。我看到他的棉衣被刀砍破,棉絮如漫天的蒲公英飞了出来,滑稽可笑。那是我胜利的旗帜。他吓坏了,疯狂地跑着,手舞足蹈,又踉踉跄跄。我提着刀,在月色下追击,并看着他逃走。

  从此,这把菜刀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随身带着它,无论上课,还是出去玩,我依然将刀把露在外面,震慑所有想挑衅的流氓。晚上,我枕着它睡觉,感受它冰冷的暖意,坚硬的沉着,睡得非常香甜。然而,我最后还是被一群流氓堵在了走廊。他们夺走了我捍卫尊严的菜刀。他们将我打翻在地,逼着我喝阴沟的臭水。我拼死反抗,几乎被打成视网膜脱落和中度脑震荡。我满脸是血地昂着头,艰难地从阴沟爬出来,眼前却渐渐模糊了。我不会再次屈服。这时的我,已经是“带刀的少年”了。

  十几年中,我仅回过一次母校。我在梦中也不愿回忆那个地方。我住过的那个宿舍楼,早已废弃不用。那是个简易楼,一楼的院子铺满了方砖,现在已长满杂草,显出衰败的意思。我不能忘记,我们害怕敲诈,不敢回宿舍睡觉,痞子们居然胆大包天到教室敲诈;我不能忘记,我的一位漂亮女同学就在这里险遭强暴;我不能忘记,三年里,几乎每年都有一位同学,从楼上飞身跃下,摔成残废,而原因仅是为躲避痞子的追打和敲诈勒索。更让我不能忘记的,是一位挺身抗暴却体弱多病的同学,被打得鼻骨断裂,在大雨中被剥光后捆在电线杆长达五个小时!十几年后,当我再次抚摸那根电线杆,仿佛还能触摸到鲜血,听到他痛苦绝望的呻吟。作为学生中的弱者,在社会、老师的角色都淡化的情况下,除了低头或以暴制暴外,别无选择。然而,那个“带刀的少年”,那把锈迹斑斑的菜刀,还活在我的记忆里。少年自卑、胆怯,有时也勇敢、凶猛。他为了捍卫尊严而战斗,虽败犹荣。他将继续激励着我走过中年,走向老年。我会永远告诉自己,对不义和不公正,对于强加的暴力,要敢于说“不”。如果你不能捍卫自己的尊严,你将无法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一个不懂得“尊严”的人,自然也不懂得“自由”的可贵。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步入不惑,有些事反而更加坚定了。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扭曲的灵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不善于煽情,也不善于为学生描述“美丽的象牙塔”。我不会成为“所谓的教授”:台上“慷慨激昂”,台下“蝇营狗苟”,一边大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一边却对权力和金钱“顶礼膜拜”。我只能以自己耻辱和黑暗的记忆,为更年轻的孩子们,树立一个“失败”的标本。愿今后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们,不要再重复恐惧和耻辱的悲剧。我坚信,时代终究会进步,但这需要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

  如此“幸福”的少年,将永远让我热泪盈眶。

  房伟,学者、作家,现居苏州。主要著作有《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长篇小说《英雄时代》等。

相关(点击标题阅读)

刘大先:同学少年多贫贱

  目录

  天涯·现场

  004 李晶 睦南道

  作家立场

  “七零后:经验与时代”小辑

  021 刘大先 同学少年多贫贱

  031 房伟 如此“幸福”的少年

  038 赵志勇 边地岁月:我的1980年代

  046 黄德海荆棘的冠冕,或声名的诱惑

  055 杨庆祥美国的五个镜头

  061 陈蔚文爸爸去哪儿了?

  小说

  066 郝景芳 写一本书

  074 刘东衢 为什么没有项羽呢

  086 曹永 漆匠的黄昏

  096 吴晓雅 去德克福村看望姑姑

  105 刘春 后觉

  散文

  119 李颖 河流上的黄昏(外一篇)

  128 张颂文 在心里点灯的人

  136 李再明 我外婆我奶奶

  西部散文小辑

  142 许实 我的腾格里

  147 刘梅花 拓河西

  153 张宝林 秦西的冬天

  159 陈元武 西藏时间

  民间语文

  165 梦也 离婚案笔录(1959—1960)

  178 韩开春 给女儿的信(2000)

  186 李××贪官悔过书(2002)

  190 沈恒向 天津快书一则(2010)

  艺术

  192 汪民安“现代艺术大展”回顾

  199 张慧敏手捧虚无

  环球笔记

  204环球笔记5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