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图书馆该如何对待“非读者”

  

  炎夏将至,高温天气即将“来袭”。面对酷暑,许多读者或“非读者”又将选择来到图书馆,走进自习室“乘凉”。面对这一现象,有人支持,认为图书馆就是全民阅读的地方,全民纳税兴建,理应欢迎全体公民;也有人反对,认为图书馆属于真正愿意读书的读者,“非读者”的到来,妨碍读书自习的读者享受干净、安静的环境的权利。那么,究竟图书馆该不该欢迎这些“非读者”呢?

  笔者曾两次走访家乡某新建图书馆,见证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场面:

  春节过后,新馆落成,对于这座边陲小城,新图书馆的落成仿佛一件大事,人们奔走相告。即使是春节期间,图书馆都比小城最热闹的超市还要“红火”,几个楼层的各个图书室、阅览室、少儿馆都座无虚席,办证处更是排起了办证长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抢购什么“紧俏商品”,看到红火的图书馆也跟着其他人进来,办上一张读者证,随便翻翻图书和报刊……

  同年炎夏,再次来到该图书馆,俨然是另一幅“景象”。图书馆里空空如也,馆员“百无聊赖”地把手机放在桌子底下看着,阅览室中没几个读者,偶尔出现的读者也是拿着书借上就走了。图书馆里十分闷热,笔者询问该馆领导:为什么新馆没有开空调,是否是经费不足?该领导答曰:不敢开,图书馆附近就是广场,开了空调,广场上的老年人都要来图书馆“避暑”了,不仅图书馆里的秩序是个问题,而且老年人一旦在馆里出了什么问题,图书馆还要承担连带责任,索性就不开空调了。馆里比外面热,就没人来了。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从熙熙攘攘到门可罗雀,不知道该馆领导作何感想?笔者曾因公或旅游顺访走过多家图书馆,见到了许多建在城市新区的图书馆,因为交通不便读者稀少,迫不及待地采取各种方式吸引读者到馆,甚至用很多商家才会采取的方式:诸如开免费班车、送小礼物、搞有奖活动等。可是一旦这些“优惠”措施停了,图书馆又恢复昔日“门可罗雀”的状态,偌大的阅览室开足冷气,可是就是读者数量比馆员数量还少。不知道当他们听到那座小城新馆用关闭空调的方式拒读者于门外,该作何感想?

  《公共图书馆法》将要出台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也是全体图书馆人期盼多年终将落地的“喜事”。然而,一方面有图书馆人担心随着移动阅读的普及,图书馆到馆读者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又有个别图书馆人担心,到馆“非读者”太多破坏环境和秩序,这也应该是“奇闻”了。

  君不见,许多商家为吸引顾客前来,“打折”“抽奖”“免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手段,体验式消费、先用后买、分期付款等也成为常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只要有人,就有商机。”却也有诸如上海徐家汇“宜家”之类的超市,面对每天固定前来为子女相亲的老年人设置了“消费才能进入”的条款,一时饱受媒体质疑,引发正常消费者也“用脚投票”,最终不得不改变措施,“变通”处理。

  毋庸讳言,过多的“非读者”确实挤占了许多图书馆宝贵的阅读空间和自习空间,也让许多读者不堪忍受向馆员投诉,馆员却无法采取强制措施,只能劝阻,但效果有限,还要遭受白眼甚至诘问。但是,作为图书馆人,我们能不能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量的到馆人流,我们到底是该“堵”还是“疏”呢?作为图书馆人,我们应当意识到:“疏”比“堵”更有效。

  一是“转化”。

  “转化”就是将“非读者”转化为读者,在这件事情上,从国家到地方都推出了扫清“障碍”的良策。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月26日颁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对此各馆也推出相应配套措施,基本实现办证免费、阅览免费,借还收取押金,甚至有一些图书馆还推出了本地身份证“免押金”的措施。通过加强宣传、设置公示、馆员告知免费办证权利和义务,“非读者”一般都乐意办一张“读者证”,在形式上就有了“归属感”,感受到自己成为图书馆的一员,观念上也会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举止。

  二是“引导”。

  虽然办理了“读者证”,成为了读者,但是很多读者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这时图书馆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读者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来到不同的区域。前期要规划好不同功能的区域,图书借还、报刊阅览区域针对有文献需求和阅读需求的读者,自习区域针对需要安静自习的读者,视听区域、上网区域针对有休闲和上网需求的读者,儿童专区针对到馆少年儿童读者,还需要设置部分容易到达且不影响安静阅读的公共活动区域,提供给到馆有休息和相互交流需求的读者。后期要安排专职馆员予以引导和规范,协助读者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到达不同区域,真正变“堵”为“疏”。

  三是“培养”。

  尽管设置了相应功能区域,也安排了馆员进行引导,还是会有读者不按引导到指定区域,或者在安静区域喧哗。这时,就需要馆员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读者形成习惯。对不熟悉的读者,馆员可以主动提示相应区域的位置,介绍引导标识,或者询问、带领读者到相应区域。对于偶然出现的喧哗行为,及时前往进行劝阻。对于经多次劝阻仍然不听的读者,可以采取暂停借阅等措施。此外,还可以开展“藏宝”“快闪”等活动,让读者用趣味的方式了解和熟悉图书馆不同的功能区域,继而形成习惯。

  读者是图书馆的宝贵“财富”。图书馆早在几十年前就从重“藏”转向重“用”,用书的人恰恰是每一位到馆读者。很多读者是从“非读者”转化而来,与其费尽心机把“非读者”拒之门外,不如多把心思花在“正道”上,多想想怎么样把“非读者”转化为读者。

  本文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徐杰

  图书馆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