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天不生子休……

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愈能领会庄子的“逍遥游”实乃“寄沉痛于悠闲”,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则未始不潜藏着深厚的愤激之情。

——陈鼓应

一、庄子其人其书

从中国士人传统中,庄子揭开了文人传统的序幕。假如没有庄子,中国文化将会是个怎样的光景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缺少庄子的中国文化,肯定呈现出和现今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少了这份充满灵性的源头活水,后世骚人墨客的隽永才思也将随之枯竭不少。更重要的是,不知多少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将会在精神生命上顿失依归。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从西周开始大都秉持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将毕生心力投注于人间秩序的关怀,而开创出主流的士人传统。汉以后,士人或仕人,多尚实际,结群而重规范。魏晋之际,文人阶层出现,析理抒情,投注于理想人格之塑造与内在性灵生活之开辟。庄子终生不仕,高洁其志,使生命悠游于美感意境而开创出一片思想的新天地。在庄子揭开序幕之后,其独特的人格风味、思想风貌与精神意蕴,使历代文人雅士获得心灵上无尽的共鸣。我们在阮籍、嵇康等人的身上看到了这个传统的传承;我们更可以在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身上,看到同样精神传统的大放异彩。假如没有庄子思想的激发,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将是难以想象的。

在进入庄子浩瀚无边的思想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庄子其人其书。关于庄子,这个谜一样的人物的生平,我们只能在司马迁的记载和《庄子》这本书中找出端倪。庄子,名周,生于战国中期,和孟子同时代。他是宋国蒙城人,受到南方楚文化较深的影响。也只有弥漫着神话与浪漫氛围的楚文化,才能孕育出《庄子》这样一部视野宽广、立说倜诡、用词参差的瑰伟奇书。《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内、外、杂三部分。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内篇大抵为庄子本人的著作,而外篇与杂篇则大多是庄子后学的作品,但也保存了一些庄子本人的札记或弟子门人对师说的笔录。整本《庄子》固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大体上可以视为庄子学派作品之汇编。《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发挥任情率性的思想;《天地》、《天道》、《天运》掺杂了黄老学派自然无为的政治思想;《让王》、《渔父》则蕴含了杨朱学派的贵生思想;至于《秋水》、《知北游》则是对于内篇的齐物思想做进一步的发挥。外篇与杂篇反映了庄子后学蓬勃发展的多元化风貌。整本《庄子》以寓言为主,用说故事的方法将读者带入庄子的异想世界,透过譬喻的手法使读者领悟深层的言外之意。

“在困顿的生活中透显不平凡的思想”,这应该是对庄子生平的最佳描述。从《庄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庄子家贫。例如,书中记载庄子曾向监河侯借米,也曾经穿着破烂衣服去面见魏王。这些故事中,也反映了庄子虽穷,却怡然自得。当监河侯说要等收租后才借米粮时,庄子还能幽默地说出“枯鱼之肆”的譬喻来予以嘲讽。同样地,当魏王说庄子疲困时,庄子也能不卑不亢地坦然对应,陈说自己是贫穷,并不是疲困,他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山木》)庄子指出知识分子有理想不能伸张,是由于“处势不便”,生不逢时,“非遭时也”。虽然庄子家贫,但司马迁又说他“其学无所不窥”。因此,我们由此推断庄子可能是家道中衰的没落贵族。据载,庄子曾从事织草鞋等手工艺维生,因此,《庄子》书中随处可见由技艺入道的生动寓言故事。除此之外,庄子也从事于教学活动,有不少弟子跟随,从外、杂篇中可看出庄学多姿多彩的风貌,然而姓名可考的只有蔺且一人。

在庄子一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和惠子的友谊。我们发现,《庄子》书中许多重要的哲学议题,都和惠子有关。庄子与惠子经常相互论辩,而真理往往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开展出来。虽然惠子看似时常和庄子唱反调,但其实是庄子一生中难得的知音。所以,当惠子死了之后,庄子感到非常落寞。他到惠子的墓前吊祭,惋惜地说出“运斤成风”、“郢人之质”的寓言故事,表达出庄子对论敌老友的深切怀念与真挚的友情。惠、庄两人不同的人生体验与立场对立的观点,却通过对话的方式打破思想的独断。这种相互激荡、彼此包容的对话方式,开启了魏晋清谈的先河。

《庄子》书中所记载庄子一生的重大事件,总和死亡议题密切相关。而我们正好能从这些故事当中,看到庄子在面临死亡时的那份洒脱与达观。庄子在痛失知己惠子的情况下,还能别开生面地用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而当庄子妻死,庄子更以“鼓盆而歌”的方式来纾解情怀。庄子认为,宇宙是一气化流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化的环节之一,当人死之后,个体生命又回归到宇宙大生命之中,好似回娘家一般。因此,庄子带着坦然之心来接受妻子回归本根的事实。至于庄子在面临自己的死亡时,也不忘以诙谐的话语来为自己的生命画下休止符。庄子弟子不忍庄子曝尸荒野而想为庄子下葬,而庄子却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不改幽默的本色,质疑弟子何以独厚地下的虫蚁?否则,为何要特地夺取鸟兽的食物给虫蚁呢?庄子的一生就在潇洒自在中落幕了。

二、庄子的思想风格

老、庄及黄老之学共同推崇道德哲学,后人因而称他们为道家学派。老子的道德意旨为庄子所继承而发扬。

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并未与“心”相联系,庄子则主张道“无所不在”(《知北游》)。他一方面将“道”落向人间并落实到人心(如《人间世》所说的“心斋”境界),另一方面又将老子实体意义的“道”转化而为主体的生命境界。庄子用“气”来说明大化流行中物界的更散流转。他提出“气化论”来弥补老子宇宙生成论的不足,同时又提出“理”的范畴来说明万物的存在样态及其运行的法则。

老子倡导道德意旨,此外,还徜徉自然、无为、有无、虚静等学说,庄子继承之,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例如,老子著名的“无为”都属于政治术语,但庄子却把它转化而为个体自由自在的精神情状;逍遥其物是庄子精神哲学中最重要的境界,从老子书中很难体会这种独特的意境。老子主柔,庄子则贵在游心——游心不仅是精神自由的体现,更是艺术人格的流露。庄子思想丰富而多端,我们借由他书上几个寓言故事呈现的人生哲理来一窥其思想风格。

三、“鲲鹏展翅”——大其心境,开拓视野

翻开《庄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鹏程万里”的故事,一开头就给人打开一个宽广的视野。庄子说,北海有一条叫作鲲的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这条鱼大得超过人们的想象更神奇的是,这只巨鲲在海底深蓄厚养,复化为鹏。这只鹏鸟同样大得难以想象,它的背有好几千里那么长,而它的翅膀,就像是天边的云彩。当海风吹动时,它将展开双翼振翅高飞,飞往南冥天池。它一飞就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这一跃,掀起滔天巨浪,高达三千里,真是气势磅礴,惊天动地。然而,小麻雀们却吱吱喳喳对大鹏鸟品头论足。它们十分不以为然地嘲笑大鹏鸟:“何必那么费力高飞呢?像我们在树林间飞耍,啄啄地上的小虫不就好了吗?”

庄子这则生动的寓言,蕴含了许多深邃的哲理。这则寓言先说“鲲鹏变形”,再说“大小之辨”。庄子一开始就借着鲲鹏之大来为我们打开一个开阔的视野,使人们从狭隘的思想视域中解放出来。接着,庄子透过鲲鹏之间的变形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僵化思考方式,将人带出既有的成见之外。并且,由鹏的奋起而飞告诉我们积厚之功的道理。凡事都不是一蹴可就,而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才能成功。最后,庄子借着小麻雀嘲笑大鹏鸟来告诉我们“大小之辨”的道理。庄子借由形躯的大小来暗喻心灵境界的不同。我们一般人经常就像是小麻雀一样,凡事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来看待世界,一方面局限于有限的知觉经验,另一方面又自以为是而洋洋得意。庄子透过这样的反讽方式,使人们反省是否过度受限于物质形象的拘锁而使心灵封闭。庄子在书的一开头就点醒我们应该开放自我的心灵,并且要有努力为之的积厚之功,才能突破一切限制,使精神达到自由自在的逍遥境界。

四、“庖丁解牛”——由技艺入道境

鲲鹏的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划地自限,而要放开心胸,拓宽眼界。然而,现实的处境却是充斥着种种限制与危机。面对这些现实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因应呢?“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正是告诉我们要如何悠游于实际社会之中。庖丁为文惠君表演宰牛,而庖丁举手投足之间所展现的优美旋律与曼妙舞姿,构成了一幅极为生动的艺术画面。庖丁神乎其技的刀法,令文惠君叹为观止,而庖丁的技艺乃在于他掌握了“因其固然”的道理。所谓“因其固然”,就是说顺着实际的情况来做,庄子以牛的筋骨盘结比喻处世之繁复。这乃是启迪我们处世不能强行妄为,而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凝神专一的心态,小心谨慎地面对各种困难。庖丁就是因为掌握了这样的方法,才能游刃有余,更使刀刃完好如初,没有丝毫磨损。

“庖了解牛”的故事还强调了实践中累积经验的重要性。老子曾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就是说,为学之路是要每天累积学问;而为道之路则刚好相反,是要不断减损成见与贪欲。老子的说法,将为学和为道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道路。庄子在此则提出“由技入道”的说法。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再加上专注忘我的投入,使得创造主体与外在客体从原先的相互对立进而逐渐消解,终于彼此交融。庄子强调为学的关键作用,借由艺术精神的注入,为我们展示了由技艺以呈现道境的途径,解决了老子可能产生的弊端。

五、“庄周梦蝶”——体认“物化”之境

“庄周梦蝶”的故事,则是《庄子》书中最富诗意的一则寓言。在这则优美的寓言中,庄子自己化身为主角。故事是这么说的: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四处遨游而优游自在,忽然间醒了过来,发现躺在床上的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庄周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这种转变就叫作“物化”。

说到变形,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卡夫卡所要表达的是现代人所承受的时间压缩感、空间囚禁感,以及现实生活的逼迫感。庄子和卡夫卡一样,也将人转化为动物,但他却借蝴蝶来比喻人“自喻(愉)适志”。蝴蝶翩翩飞舞,翱翔各处,不受空间的限制;它悠游自在,不受时间的催促;飘然而飞,没有陈规的制约,也无戒律的重压;同时,蝶儿逍遥自适于阳光、空气、花朵、果园之中。这象征人生如蝶儿般活跃于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并且,在和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花朵以及芬芳的果园之间,可以任意地自我吸取,自我选择。这意味着人类意志的自由可羡。可以看出,庄子以诗意的心境看待世间,欣赏世间的美好,和卡夫卡恰恰形成鲜明的对照。更重要的是,庄子在这则寓言中突出了“物化”的观念。所谓“物化”,是物我界限的消解终于融合。庄子告诉我们,从宇宙生命的无限视野来看,所有事物都在大化流行之中,并且彼此相互依存。这种形体间的变化乃是大化流行的一个环节,从大化整体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死亡只不过是回归大化整体而已。因此,借由“物化”的观念,庄子融合死生对立于和谐之中。

六、“观鱼之乐”——物我的感通

《庄子》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庄子的“观鱼之乐”及其与惠子的“濠梁之辩”了。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赏。庄子说:“小白鱼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很明显的了。”庄子回说:“请让我们回归事物的原本实情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这则饶富深意的对话,显示了庄子和惠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惠子从理智分析的角度,质疑主体如何能认识客体。这的确是中西哲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从逻辑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惠子确实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而庄子则是以审美心境作为出发点,托物寄情,从美感经验来谈主客之间的相互感通。庄子以“游”的心境观鱼,一方面即景生情,化景物为情思;另一方面移情于物,把外物人情化、人性化。惠子站在主客对立的立场,因此,怎么推论都无法理解主体何以能认识客体。庄子则是要我们回归原本的实情,认为物与物之间,心性、情性原本是可以相互会通的。

中国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这最高的理想人格,正是庄子提出的。两千多年来,历代知识分子无论道、儒、墨、法各家各派,莫不以庄子所提出的这一理想人格为人生最高指标。庄子的“内圣”,主要表现为开放心灵和审美心境;而“外王”方面,则在于倡导齐物精神及多边思考。多边思考旨在要人打破自我中心,对他人他物予以同情了解,切莫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信仰及教条强加于人。齐物精神是指在由个殊性所形成的共识中,采各家之长,尊重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观赏不同文化的特色。庄子的生活智慧及其“内圣外王”之道,十分富有现代意义。

选自中华书局出版陈鼓应著《庄子浅说》

图书信息:

作者:陈鼓应 著

书号:978-7-101-11919-0

出版时间:2017-03-01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36.00

内容简介:

本书由《庄子浅说》、《庄子思想散步》和附录《老庄思想要旨》三部分构成。《庄子浅说》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几部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刻划;《庄子思想散步》则由四篇关于庄子思想的演讲稿组成;《老庄思想要旨》则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本书对迅速、全面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鼓应先生讨论庄子的一本简明而全面的作品。一向被视为深奥幽玄的《庄子》,以及迷离传奇的庄子,在作者笔下有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完整展现。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部分 庄子浅说

写在前面

前言 庄子的影像

生活篇

一、贫穷的生活

二、异鹊的故事

三、终生不仕

四、契友惠施

五、鼓盆而歌

生死篇

一、蝴蝶梦

二、生死如来去

思想篇

一、鲲鹏和小麻雀

二、涉世之道

三、无用之用

四、掊击仁义

五、理想人物

六、肯定真知

七、自然无为

八、自然之美

九、不辩之辩

十、不道之道

十一、对待与同一

终结篇

庄子思想的评价

第二部分 庄子思想散步

游于尼采与庄子之间

一、厘清文化与哲学

二、道为世用

谈“庄周梦蝶”和“濠上观鱼”的审美意蕴

一、“游心于无穷”的逍遥之境

二、“积厚”与“化”

三、“观点主义”与开放心灵、多边思考

四、“相尊相蕴”的齐物精神

五、“庄周梦蝶”、“濠上观鱼”所蕴涵的审美意蕴

庄子的视野与心境

一、大小之辩

二、主体的局限性

三、一个通达的世界

四、庄子的艺术心境

庄子的艺术心境

道家思想之古今对话:陈鼓应与沃尔法特谈庄子

一、陈鼓应:如何进入“道”的精神家园

二、沃尔法特(Gunter Wohlfart):像诗人陶渊明那样生活

附录 老庄思想要旨

老子:“道”——万物的本原

一、老子其人其书

二、老子思想

三、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

四、有无相生

五、为无为

六、道法自然

七、柔弱胜刚强

庄子:“内圣外王”——最高的理想人格

一、庄子其人其书

二、庄子的思想风格

三、“鲲鹏展翅”——大其心境,开拓视野

四、“庖丁解牛”——由技艺入道境

五、“庄周梦蝶”——体认“物化”之境

六、“观鱼之乐”——物我的感通

链接:“陈鼓应著作集”已出书目——

《悲剧哲学家尼采》

《尼采新论》

《老子注译及评介》

《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

《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

《管子四篇诠释》

《易传与道家思想》

《道家易学建构》

《周易今注今译》

《道家的人文精神》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庄子人性论》

《古代呼声》

《庄子浅说》

  阅读链接:

  2016新书推荐 |《陈鼓应著作集》

  陈鼓应的学思历程 | 深度好文

陈鼓应:《易经》文本对人生旅途中艰险戒惕的写照与祸福转化的哲理

第二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

推荐活动

邀您投票

活动介绍

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发挥优秀微信公众号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开展了第二届“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推荐活动。经过政府部门推荐、媒体推荐、公众号自荐,共收集到近4000个微信公众号。经专家初评,北京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据监测,共有10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进入复评,请大众进行网络投票推荐。我们将根据投票结果与专家终评,最终确定50个大众喜爱的阅读微信公众号。

投票安排

1.推荐标准:推荐的阅读微信公众号需以传播优秀阅读内容、推荐精品书籍、推广阅读方法知识、倡导全民阅读为主要目标,同时要求导向正确、内容健康、资源丰富、形式活泼、影响力广泛。

2.最终选出:终评将分为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两部分,推荐出政府和行业协会(8个)、出版社(15个)、媒体(6个)、书店(8个)、图书馆(5个)、阅读推广机构(8个)共50个优秀阅读微信公众号。

3.投票要求:每人每类投票数不超过2选1,每人每天可为一个公众号投一票,禁止恶性刷票。

4.投票时间:5月3日00:00—5月18日00:00

  (统筹:启正;编辑:平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