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渊:《独立日2》从美国梦到中国崛起

  

  作者:罗志渊

  看完《独立日2》,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元素,如蒙牛成了月球牛奶,QQ成了月球工作人员撩妹的工具,还有杨颖的加盟等等。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又是一个最残酷的时代,中国企业可以用钱影响了好莱坞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

  我们一起回顾《独立日1》,细心的观众,也许可以发现,日1还有点讽刺中国意味,在影片开头,有文革塑像造型。时隔19年,独立日卷土重来,实质上是中国崛起的过程。

  

  1的政治性是很明确的。74是美国的独立日,自从日1上映后,化解了美国内部各阶层矛盾,而且74在电影里成了全人类的独立日。这是好莱坞大片的主流价值观,美国主导世界秩序,通过个人英雄主义来表达,人类的“救世主”就在美国。比如日1和日2,都有这样的情节,攻破外星人的方法是美国人发现的,然后号召全球各国一起反抗外星人。

  所以,很多中国网友感叹,为什么总是美帝在解救全人类,中国就不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让中国人解救全人类吗?要拍这样的电影,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要有文化自信。目前,中国的实际,是两者都缺,所以很长时间里,中国都拍不了这样的电影。好在中国企业崛起,可以投钱植入广告,把中国制造通过好莱坞大片推向全世界。

  

  如果说,日1是为了表达美国梦的话,那么,日2就是在推销中国制造。也许是中国广告的植入,日1渲染的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到了日2却变成了全球团结式的英雄主义。简单来说,就是日1主要突出了某个人的能力,救了地球,而日2表达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只要下定决心,永不放弃,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

  近几年,中国票房迅速发展,有“超英赶美”的趋势。所以,美国电影植入中国元素,就是来中国捞钱的。而票房的发展,不代表中国电影已经进入良性发展。正如李安所言:“现在市场好,大家有浮躁的感觉,争相想出头,对于幼苗会拔苗助长,可能会泡沫化、明星化、电影资源不平均。过去香港、台湾都经过这个路子,大家不要重蹈覆辙。要珍惜黄金机会,千万要把握住。”所以,我在此也提醒中国电影人,中国电影不能在“票房狂欢”里失去对艺术的追求,过度追求明星化,低门槛的电影准入规则,最终导致电影市场的粗制滥造,这是不适合中国电影的发展的。

  

  【致读者】阅读,让你的人生无限可能!——罗志渊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此文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