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物 | “帅才”导演

  

成荫(1917-1984)

  成荫被公认为是能够驾驭大题材的“帅才”导演,他以善于执导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而著称,创作了《钢铁战士》、《南征北战》、《停战以后》、《万水千山》、《西安事变》等多部流传后世的“红色经典”。他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以纪实般地再现历史场景、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刻画而独具特色,自成一家。而其执导的《上海姑娘》、《浪涛滚滚》、《女飞行员》等影片更是对丰富多样现实生活深入、真实的呈现。

  他的作品刚劲雄浑、朴素简练,生活气息浓郁,切合时代审美特征;他的艺术、生活经历在那一代艺术家身上同样具有典型性。

  童年、少年

  成荫于1917年1月21日生于山东曹县,原籍江苏松江,原名成蕴保,兄弟排行第五,上有四兄二姐。父亲成癯梅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与友人合股开过矿,经营过轮船公司,办过报,北伐时任过江西云都县代理县长,晚年义务行医。

  成荫六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开矿失败,负债累累,成荫在哥哥姐姐处断续上学,曾就读于武汉善德英文学校。忆及童年,他印象最深的是小书包里藏着一支心爱的短笛,上学一路吹着去,放学一路吹着回家。唱歌、跳舞也是他在学校联欢会上经常表演的节目,并得到一位女老师的悉心指导,及至后来拍电影间隙,为给剧组人员提神,成荫还给大家表演踢踏舞,让大伙儿惊讶不已!在家庭熏陶下,成荫喜爱京剧,会拉二胡、京胡,并能唱几出京戏。

  “九·一八”事变,社会动荡,家里也入不敷出,成荫失学四年,常与失学青年一起搞乐器合奏,学拉二胡、小提琴,幻想当音乐家,并经常在说书场里听书。

  1936年,成荫接受进步书籍、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认真思考祖国的命运、自己的前途,在“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在同学中公开赞扬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谴责蒋介石对敌人的妥协退让政策。

  在延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二十岁的成荫唯一的念头是“要抗日,不当亡国奴”,毅然参加抗日救亡演出活动,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同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陕北公学第一期学习,原想到抗日军政大学学军事,毕业后上前线杀敌,没想到在毕业演出时,成荫显露出的文艺才能被鲁艺老师发现,于是组织调他到鲁艺戏剧系学习,后转入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任导演(又称戏剧教员)。成荫将学习到的斯坦尼斯拉夫表演理论引入舞台实践,并相继创作《晋察冀的乡村》、《自家人认自家人》、《虎列拉》等独幕剧,导演话剧《雷雨》、《悭吝人》等。

  当时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平日吃的是黑豆,过年才能吃到粗粮、馒头、莜面之类,而为了迅速紧密地配合战争需要,成荫常常夜以继日地赶写剧本和排练,就在这种极端困难环境下,他锻炼了处理多种戏剧体裁(如话剧、歌剧、活报剧)的本领,加上长期部队战斗生活积累,为他以后的电影创作打下坚实基础。而在延安这个革命集体中养成的直率平易、乐观坦诚的性格,决定了成荫一生作品积极明朗、昂扬向上的基调。

  从《钢铁战士》到《南征北战》

  1947年,组织上抽调一批干部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学习,贺龙点名把当时在战斗部队的成荫要回来,派他到兴山学习电影,做编导。在袁牧之、陈波儿的指导帮助下,成荫从头学起,大量看片子,几乎把片库所有影片(主要是前苏联影片)一部部在摇片机上拉过,认真琢磨中外影片中的成功之作。阅读名著也占据了他大部分业余时间。不久,成荫即拍摄了20分钟的短纪录片《东影保育院》,表现幼儿园的一天,把解放区儿童的幸福生活搬上了银幕。之后,他编导了《回到自己队伍来》,虽显生涩、稚嫩,却是他拍摄故事片的起步。

  

电影《钢铁战士》剧照

  1950年,影片《钢铁战士》完成,成荫表现出飞跃性的成熟和对电影特性的充分理解,他丰富的战争生活积累,在质朴有力的电影语言中得到真实的呈现。影片上映时,银幕上革命战士的生动形象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大家一边看电影,一边高呼口号:“人民解放军万岁!”放映完毕,更是掌声雷动,人们久久不愿离开影院。《钢铁战士》还荣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前辈导演史东山赞叹道:“这部影片不像一个青年导演拍的!共产党里面有人才!”。

  

电影《南征北战》海报

  1951年,成荫被派到上影,与汤晓丹联合导演《南征北战》。据说拍摄过程中,部队无偿地派了两个师的兵力供调遣,地方上也动员大批群众支援。1952年国庆节,《南征北战》在北京各大影院上映了。在那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这部电影长演不衰,据不完全统计,观看过的观众达10亿多人次。

  成萌在这部影片中,把各种人物形象,处理得准确鲜明、栩栩如生;把纷繁的故事,处理得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把众多的战斗场面,处理得波澜壮阔、生动逼真。《南征北战》充分显露了成荫执导大规模军事影片的才华。

  《西安事变》

  

电影《西安事变》海报

  成荫曾透露过自己的抱负和宏愿:“我曾梦想过,在我这一生中,能够把革命历程中几个重大关键搬上银幕,在银幕上使观众看到当时历史的真实情景,是件多么有意义的工作。”

  

电影《西安事变》工作照

  《南征北战》之后,成荫被公认为是能够驾驭大题材的“帅才”,他的才能和抱负在《上海姑娘》、《万水千山》、《浪涛滚滚》、《女飞行员》等影片中未能得以全部施展。

  

电影《上海姑娘》工作照

  直到《西安事变》,他“从心所欲不逾矩”地重新大施拳脚,展现出气势磅礴、体制恢弘、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将转折时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组合在一部史诗巨构中,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成荫获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的确当之无愧!

  

电影《停战以后》工作照

  成荫与影片《西安事变》的渊源很深:其岳父申伯纯(1898—1979)曾参与“西安事变”前后的斗争。申伯纯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早年投身革命,1934年即为共产党做地下工作,1936年任第十七路军绥靖公署交际处处长,对推动张杨间联共抗日及向党提供重要情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西安事变”时是张学良、杨虎城的新闻发言人,著有《西安事变纪实》一书。将“西安事变”拍成电影一直是成荫岳父的心愿,平时翁婿见面,申伯纯经常谈论自己亲身参与的这段经历,并将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送给成荫学习、参考。

  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终于完成,成荫招呼自己家人、岳父家人都去观看,说“跟咱们家有关系”,大家看后异常兴奋、激动,都说非常好。成荫跟孩子说:“我把你姥爷也拍进去了,第一个镜头就是他,但是我给他上下不出头,就叫‘田副官’。”

  原来影片开头,那位着长袍礼帽到杨虎城住所向其介绍“八一宣言”的“田先生”就是现实中心心念念要把“西安事变”拍成电影的申伯纯!的确,申伯纯曾于1935年11月初奉南汉宸之命到南京,向杨虎城传送过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成荫以此告慰岳父,完成了其生前未了的心愿。

  初心不改

  

1982年7月,成荫在“全国电影表演艺术研究讨论会”上发言

  成荫对革命队伍、对延安的深切感情伴随着他的一生,在文章《五进延安》中他深情地写道:“1981年春为了拍摄影片《西安事变》的外景,我的愿望才得以实现。这是我第五次回到延安。……确为游子归乡,听到陕北土语唤起我多少深情的回忆!在我年近古稀的时候,重温青年时代的往事,重温党的教导和延安精神,我感到无限留恋。”

  他把全部的生命融入革命的信仰中、倾注到电影创作里,始终饱有共产党人正直、无私、纯净、包容的胸怀。这种作风也贯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跟成荫合作过的人都说他一点儿导演的架子都没有,在片场从不训人,不发脾气,不张扬、不居功,而且毫无保留提携年轻导演。

  1984年4月26日,成荫导演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猝然离世,终年67岁。

  1985年6月2日到7日,在北京召开了“成荫电影创作研究讨论会”,对这位新中国电影事业杰出的奠基人之一、重要的电影导演艺术家留下的珍贵作品和宝贵经验,举行全国性的学术探讨,在我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之后,关于成荫的两部书——《成荫与电影》、《论成荫》也相继出版。

  主要参考文献:

  1.成荫著,《成荫与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2. 北京电影学院成荫作品研究小组,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合编,《论成荫》,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3. 马德波,戴光晰著,《导演创作论 论北影五大导演》,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4. 陈墨、边静主编,《无尽追思——影人亲属访谈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

—END—

栏目编辑 | 张洪燕责任编辑 | 汪忆岚

扫码关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联盟影讯、活动预告、购票渠道等相关信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