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浪潮展映(第三场)丨摇摆吧,《汤姆·琼斯》

放映预告

5月19日 周五 19:00 《汤姆·琼斯》

放映场所

奇遇电影空间

(广州市海珠区T.I.T创意园,树德生活馆内)

♥活动免费,无须报名,直接入场♥

  

汤姆·琼斯(1963)

  在第3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一部来自英国的影片风光无限。它不仅获得奥斯卡八项提名,更一举摘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它,就是英国导演托尼·理查德森执导的杰作《汤姆·琼斯》。

  

《汤姆·琼斯》海报

  说《汤姆·琼斯》是杰作,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在奥斯卡大放光彩,更在于,其革命性地改变了英国电影的走向。

  一段时间以来,受自由电影运动和“厨房水槽”戏剧的影响,英国导演拍出了一系列反映社会中下层民众生活的现实主义影片。这些影片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以一个个“愤怒青年”作为导演的代言人,来控诉社会固化的阶级差异、表达自己对现状的极大不满和抗争。

  

《浪子春潮》中的“愤怒青年”,《汤姆·琼斯》的男主饰演

  这样的具现实主义关怀的影片虽然在短时间内激起了广大观众的内心涟漪,但也越来越程式化、越来越再有所突破。在“厨房水槽”电影发展渐缓的同时,《汤姆·琼斯》的横空出世迅速席卷了英国影坛,“厨房水槽”电影的发展也陷入了一段停滞期。

  题材选择——对“厨房水槽”的背离

  《汤姆·琼斯》改编自英国18世纪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原著作者为亨利·菲尔丁,作品讲述了私生子汤姆•琼斯寻求真爱的故事,而电影基本上保留了小说的主干情节。

  乡绅奥沃希收养了弃婴汤姆•琼斯,将他与自己的外甥布力非一同抚养成人。成年后,汤姆与乡绅威斯顿的女儿苏菲相爱,但汤姆频繁的“滥性”行为不断刺激着苏菲。

  

《汤姆·琼斯》一景,汤姆、“炮友”莫莉和她的其他男人

  与此同时,布力非因为遗产继承等原因将汤姆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诋毁汤姆的声誉,终于,汤姆被不明真相的奥沃希先生赶出了家门,开始了一连串悲喜交加的奇遇。

  汤姆的奇遇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女人,得知真相的苏菲也不断受到伤害,而布力非又想方设法要害死汤姆。最终,汤姆的真实身份得以揭晓,布力非的阴谋也宣告破产,汤姆与苏菲有情人终成眷属。

  

汤姆与爱人苏菲,后来汤姆屡次“背叛”苏菲

  《汤姆·琼斯》一改“厨房水槽”关注社会中下层民众的传统,将目光重新对准了数百年前服饰精美、谈吐得体的富家子弟们。

汤姆的爱人苏菲

  影片观影体验全程愉悦,大团圆结局更是进一步强调了本片“轻松”的情感基调。这大大不同于“厨房水槽”电影专注于“民生多艰”而生出的沉重情绪。

  此外,由于本片较强的文学属性,它不再像“厨房水槽”作品那样因为展现日常而只有松散的情节,相反地,它有着紧凑的叙事和多人物的细腻刻画。加之电影时长的限制,使得本片节奏感加强而呈现出极“快”的特点——从情节发展到镜头运动,你都能感觉到:快快快!

  而且,由于汤姆·琼斯是被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他的一系列“放荡不羁”的所作所为大大迥异于“厨房水槽”电影中的那些“愤怒青年”们。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汤姆的“种马”行径——他几乎人见人爱,也从不拒绝女人。

  

汤姆·琼斯的另一个女人珍妮·琼斯

  因此,我们可以说,本片在情感基调、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等方面已经完全背离了稍早前的“厨房水槽”电影,而大踏步朝新的方向走去。

  可是,只有这些,本片顶多只算一部改编自文学名著的轻喜剧,作为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被看做对于“厨房水槽”和“自由电影运动”的倒退。真正使得《汤姆琼斯》在影史上享有尊荣、并体现“英国新浪潮”之“新”的,还在于它的视听语言。

  影像风格——对法国新浪潮的全盘承袭

  《汤姆琼斯》的视听语言,简单说来,就是对于法国新浪潮的全盘承袭。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区别于其他新浪潮(New Wave)的,正在于其对于电影语言的革新。而《汤姆琼斯》熟练地使用了这套语言,获得了商业和口碑的双重成功。

  法国新浪潮风格技巧繁多。这里选取跳接、圈入圈出和演员直视镜头三点来作为典型介绍。

  首先是跳接(jump cut),《汤姆·琼斯》中出现过多次跳接,但打猎一段气势最为磅礴。

《汤姆·琼斯》中的狩猎场景,增强画面动感的“跳接”

  自戈达尔的《筋疲力尽》问世、使得“跳接”被接纳为新的电影语言之后,我们很难说清楚这一技巧的一般特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汤姆·琼斯》中“跳接”的使用,正好相应于影片本身的快节奏和紧凑感。

  然后是圈入圈出。在法国新浪潮作品中,这一技巧往往被用来代替特写。它对影片的叙事可能没什么帮助、也不能渲染临场情绪,但它能与特写一样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汤姆·琼斯》中也多次使用这一技巧。

“圈入”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唯一的角色身上

  当然,法国新浪潮最值得称道的也许是“演员直视镜头”这一技巧。它打破了空间(第四面墙),从而使得观众也能参与到电影情节之中。

苏菲直视镜头,向观众分享她的喜悦

  “直视镜头”在《汤姆·琼斯》中也大量出现,不光是主角,各色各样的人物都可以不朝向剧中角色,而是面向观众。

珍妮·琼斯面向观众解说剧情

  对于法国新浪潮风格技巧的大量采用,使得本片在一众“厨房水槽”作品中呈现出难得的新奇视听体验,它就像是使用了新的优美的语言在重新讲述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这也显示出那个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巨大影响力。

  除开以上法国新浪潮电影一般性的影像风格外,本片整体的风格极为接近于特吕弗的《祖与占》。

  

特吕弗名作《祖与占》海报

  毫不夸张地说,单凭这些风格技巧的频繁使用,本片的艺术价值就已经不逊色于那些凭叙事或题材选择而引领潮流的“厨房水槽”电影。这似乎也可以看作影像风格在60年代对叙事形式的挑战及其胜利。

  叙事形式——简单故事背后的群像刻画

  本来,当说完《汤姆琼斯》的风格技巧之后,似乎也没更多可说的。但这对于一部电影还是不够完整。事实上,本片能获得巨大成功,除了借助于法国新浪潮的“东风”,更在于其大体上保留了原著小说的优点。

  

流浪的汤姆,贴近时代的服装造型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因素

  我们摘取一段网路上对这部小说的评价

  小说的社会背景十分广阔,前六卷写乡村,中间六卷写由乡村到伦敦旅途中的情景,最后六卷写伦敦。作者塑造了从地主、贵族一直到士兵、流氓等各阶层的五十多个人物,通过各类不同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揭示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概括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同时,通过各类人物的命运及相互关系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人性,表达了善必将战胜恶的人道主义理想。

  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学性的形容,尤其是“善必将战胜恶”这样的主题归纳,想必容易产生反感。“主题先行”是一部好电影要尽量避免的,更何况还是如此“顺应观众期待”的“主题先行”。

  不过,本片的确吸纳了文学作品的一些优势,那就是对人物关系的细腻刻画。这一点,因为影片的快节奏和鲜明的视觉风格而较易被忽略。

  除去汤姆和苏菲这对恋人,首先值得提的是苏菲的父亲威斯顿。他几乎是全片中最多变的角色,也给观众带来了最多的笑料。

  

苏菲父亲威斯顿

  他市侩、精明又有点儿玩世不恭,他嘲笑权贵和繁文缛节,又渴望与权贵联姻以获取更巨额的财富。他性格直爽、敢作敢当,可又粗俗无礼、惹人生厌……汤姆在影片中的几段变故都与威斯顿有莫大的关系。

  影片对于原著精神的保留还体现在布力非这一角色上。这样一个表面乖巧而内心龌龊的人的丑态,也被影片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长身玉立、表面乖巧的布力非

  在影片后半段,还有包括与汤姆发生关系的珍妮·琼斯、贝拉斯顿女士等等角色,都灵活多变、富有象征意义。

  

贝拉斯顿女士,汤姆的另一个女人

  可以说,托尼·理查德森在吸收了法国新浪潮的风格技巧之后,一举用于文学名著改编,在保留原著大体特色的情况下,实现了英国电影的革新。

  其后,同类型的影片如雨后春笋,在英国大地纷纷涌出。一部部熟练应用法国新浪潮影像技巧的优秀电影的横空出世,标志着英国新浪潮正式由“厨房水槽”走向“摇摆英伦”时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