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达先生:“职”、“志”同源说

  

  “职”、“志”同源说

  文/陆宗达

  

  在现代汉语里,“职”是“职能”、“职务”,“志”是“意志”、“志向”,二者之间似无意义的联系。但从古代文献中考察,二字古韵都在“咍”韵,声母完全相同,而且义也相通,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同源词。

  要想证明这一点,还得运用《说文解字》。《说文·耳部》:“职,记微也。”“记”是记录,也是标志。“微”是旗子。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毛传》:“枚,微也”。

  “行枚”即军队,“行”是“行列”。“微”即“徽”的借字,是军旗:

  《周礼·春官·司常》孙诒让疏说:

  徽即徽号识者。《诗经·小雅·六月》云:‘织文鸟章’,郑笺云:‘织,徽织也。’贾(公彦)疏引诗笺作‘识’。‘徽’字《说文·巾部》‘幑’。‘幑’、‘识’正字,‘徽’、‘织’借字,‘识’,俗又作‘帜’。

  

  “职”训“微”,即“徽”,其意由“旗”而来。“旗”这个意义后来专造“帜”字记录它,而《说文》无“帜”字,“识”是它的古字。例如:

  《释名·释言语》:“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

  《说文·三上·言部》:“识,常也,一曰知也。”(“常”即旗。《周礼·春官》“司常”,郑玄注:“司常,主王旌旗。”)

  “识”是旗,用旗标志也叫“识”:

  《礼记·檀弓》:“故以其旗识之。”

  《汉书·王莽传》:“讫无文号,旌旗表识。”

  《史记·封禅书》:“文镂无款识。”《索隐》:“识犹表识。”

  这些都证明“识”是旗。旗在古代是官级职务的标志。如:

  《周礼·春官·司常》:“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王建太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旟,县鄙建旐,道车载旞,斿车载旌。”郑玄注:“仲冬教大阅,司马主其礼,自王以下治民者,旗画成物之象。”

  《礼记·觐礼》:“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

  可见旗以所画之物象来区别官级,因此可作为各种职务的标志。

  “职”即由“识”分化出来专作“官职”之称。“职”训“主”、训“常”、训“业”都是“官职”的引申义。

  

  “志”在《说文》中训“意”,是徐铉补入《说文》的十九文之一。它与“识”的关系也很密切: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郑玄注:“志谓识之古文。”

  《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玄注:“志,古文识。”《礼记·哀公问》:“子志之心也。”郑玄注:“志读为识。”

  汉石经《论语》:“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汉书·刘向传》引此文“志”作“识”。

  《左传·昭公四年》:“且日志之。”注:“志,识也。”

  《汉书·沟洫志》:“赞多闻而志之。”注:“志,识也。”

  可见“志”与“识”本是一个字。所以“志”也可直接当旗讲:

  《礼记·檀弓》:“公西赤为志焉。”注:“志谓章识。”(言孔子之丧,公西赤充当仪仗队,打旗。)

  《史记·叔孙通传》:“张旗志。”《集解》:“志,一作帜。”

  也有“职”与“志”连用作旗讲的:

  《史记·张丞相列传》:“周昌为职志。”《索隐》:“志,旗帜也。”

  在战争中,旌旗是用作指挥的,它代表将帅的意向,所以分化成另词作“意志”讲,字专写作“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职”、“志”以及后出的“帜”、“志”都是旌旗之义分化出来的,确为音近义通的同源字。

  

  

  

  陆宗达(1905~1988),字颖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26年起,追随国学大师黄季刚先生,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预科、辅仁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著有《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训诂方法论》等。

  文

  章

  作

  者

  栏

  目

  主

  持

  人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研究,章黄国学主编。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许玮婧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