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红讲解员河森堡

  袁硕 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知名知乎用户

  

  “国家博物馆有位讲解员,名叫河森堡。”这,是来自社会公众的关注。

  “求河森堡的讲解时间表。”这,是欲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的咨询。

  “如何看待‘河森堡现象’?”这,是国内一家博物馆招募讲解员时的考题。

  ……

  河森堡火了,身上带着“博物馆讲解员”的标签,从2016年底被媒体的镜头捕捉到之后,成了文博圈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不小的现象。

  前不久,河森堡因有感而发写了篇文章,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为此,他在微博里诚惶诚恐地感叹:“写了一篇文章,竟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连《人民日报》都‘参战’了,我仿佛脱了裤子坐在韩式烤肉的铁板上。”

  河森堡“素描”

  

  “河森堡”,本名袁硕,28岁,中国国家博物馆青年讲解员。

  “河森堡”是他在互联网中的昵称,这一网名是他向自己崇拜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致敬。“如果说海森堡的知识像是浩瀚的大海,那么我的知识只是一条涓涓小河,所以他是海森堡,我是河森堡。”袁硕曾如此解释。

  2011年,袁硕从首都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应聘来到国家博物馆工作,成为一名讲解员。“我当年高考的第一志愿是戏剧影视文学,想着有朝一日能接姜文的班。”袁硕曾不无自嘲地在微博里这样写。

  而讲解员这个职业,似乎也成了命运之神关上一扇门之后,为他打开的那扇窗。展厅里,讲解员袁硕执着地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尽管这为他带来不少挫折和烦恼。

  

  袁硕约一米八的个头,八十五公斤的体重,鼻梁上架着小方框眼镜,皮肤白皙,眼神坚定,气质内敛,人没到跟前,便能感受到这是位阳刚帅气的小伙子,身着量身定制的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工服走在展厅里,颜值颇高。

  他从中学起开始练习空手道,十几年坚持下来,“格斗型男”可算是袁硕的一个侧面。从背后看,他那走起路来微微架起的双肘,仿佛可以随时拉开架势,来一个“中段冲拳”。袁硕曾在大街上空手制服过歹徒,也因为此,一面锦旗送进了国家博物馆。再次问起这件光荣事迹,他只笑笑直言道:“那天恰巧心情不佳。制服了歹徒,心情瞬间雨过天晴了。”

  如今,作为“河森堡”,袁硕的新浪微博有73万粉丝,知乎上有15万关注者。关于“走红”,袁硕看得很清醒,坦言并不觉得自己有多“红”,生活和工作均“涛声依旧”。反而是媒体报道的断章取义,偶尔让他有些烦恼,比如自己不会吹笛子和不会弹竖琴,网上却说他会。事实上,他会弹一点吉他,那是为求婚而苦练的“功夫”。

  此外,他变得更加忙碌,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常常会有媒体约采访,或者邀他写文章、出书、做节目。面对这些,袁硕说自己虽然心有忐忑,甚至如履薄冰,但也很享受这样的成就感,且并不掩饰自己对“成功”和“被认”的渴望。

  “我现在遇到的,是其他讲解员和前辈们不曾遇到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袁硕表示,他喜欢改变,人不能太安逸,太舒适,一旦安于现状,就会停滞不前。

  “故事讲解者”河森堡

  “作为人类,北京猿人在旧石器时代竟然没有站到食物链的顶端,也有自己的天敌。当时生活在北京附近有一种猛兽,叫剑齿虎,就是北京猿人的天敌。北京猿人早晨外出打猎,晚上没回来,让剑齿虎在外面给吃了……”

  

  作为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袁硕的讲解风格可谓独具一格,他执着地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和文化。起初,这种讲解风格并不为馆方认可。在一次讲解考核中,袁硕的讲解赢得了同事们的热烈掌声,但也饱受争议。为此,他郁闷了许久,委屈了许久,甚至打了退堂鼓,但是最终将写好的辞呈撕碎扔进了垃圾桶,选择坚持向前。

  让袁硕重拾信心的是一次到中学为同学们上课。用他的话说,“讲完之后,同学们就‘炸’开了。”之后又接二连三地讲了第二节、第三节课。就在前不久,袁硕的一段时长38分钟关于古人类的演讲视频,在互联网上的播放量超过了千万。“这个视频火了之后,有朋友告诉我,社会上对人类学感兴趣的人大增。如果真如朋友所言,那我觉得很安慰,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袁硕说。

  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经过长期的讲解,通常会各有专长。

  袁硕最喜欢、也最擅长的是石器时代。“这个时代是理性的,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袁硕说,他对人类学的兴趣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他曾非常关注复旦大学的“人类Y染色体”研究。2015年,他与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后好友在北京一家咖啡馆碰面,提供了自己的血液样本,接受“Y染色体”检测。因为,他对自身和整个世界都充满着好奇。“关于远古时期的人类,学问非常深。未来,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汲取知识,才能带领观众更好地走近这一历史时期。”袁硕说,自从演讲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后,自己也听到了一些不同声音,“我会积极面对的”。

  “小伙伴儿”们眼中的河森堡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讲解培训工作室有4个组、37位专职讲解员,其中男士讲解员9位,是稀缺资源。四间办公室依性别分开,为的是换衣服、着装方便,9位男讲解员挤挤挨挨在一间办公室里。

  “老袁的位置最好找,书最多的座位就是。”走进他们的办公室,让大家说说自己眼中的“河森堡”,小伙子们就纷纷开始爆“老袁”的料:

  “执着的人。”

  “很热情。”

  “专注,执行力很强。”

  “PPT做得很棒。”

  “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看看他的书架就知道。”

  “爱憎分明。”

  “是我最佩服的讲解员之一。”

  ……

  “袁硕的PPT是我们这里做得最棒的,但这个技能是他工作之后自学练就的,研究得非常执着,就像他对自己讲解风格的坚持一样。”国家博物馆讲解员陈昊说,馆里要求每个讲解员都要熟悉所有的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有了新展,一般都会从各组抽调讲解员,集中准备,整理讲解词,袁硕拿到讲解词之后,绝不会照本宣科,他会根据自己的讲解风格进行整合,非常用心。

  “他一到展厅就进了状态,非常投入。”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董胤说。

  “老袁非常听老婆的话,对老婆百依百顺。”男同胞们纷纷说,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并不表示他‘妻管严’,而是出于对媳妇儿的尊重。”陈昊补充道。

  河森堡“走红”之后,大家待他有什么变化?“小伙伴儿”们答曰:并没有,依旧叫他“老袁”。

  对话“河森堡”

  问:“有没有哪一次讲解是你觉得最完美的?”

  答:“没有,这就像书法家无法写出最完美的一划,我打不出一个最完美的‘中段冲拳’。”

  问:“讲解中,有令你烦恼的事吗?”

  答:“有,被叫‘导游’,或者‘服务员’。讲解员是为公众传播文化知识的,并不营销,也不卖东西。”

  问:“为成人和学生们讲解,二者会有不同吗?”

  答:“给中学以上的同学们讲解,和对成人讲解是一样的,在信息化时代,他们的知识量并不比成人小。”

  问:“走进公众视野后,你的变化是?”

  答:“可能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着装了,总不能让大家觉得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邋遢。”

  问:“会有很多压力吗?”

  答:“会。”

  问:“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

  答:“担心在展厅里被问到自己知识的盲点。”

  问:“这种压力大到什么程度?”

  答:“它催促我无时无刻不断向前。”

  问:“你有多渴望成功和被认同?”

  答:“就像烙铁要烙在屁股上,催促我不断追寻。”

  问:“你如何定位自己?”

  答:“作为讲解员,我不是知识的制造者,而是一座桥梁,是文化的传播者,尽己所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播给公众。我尊敬知识的制造者,但目前我不是。”

  更多阅读

新华社微信邀请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袁硕,

讲讲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以及

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为什么人文之趣才是真正享受?

  博物馆中隐藏的意义

  所谓的文物其实就是人类行为的“化石”,而陈列这些“化石”的地方就是博物馆。

  在从业的6年时间中,我接待了无数的观众,讲解过无数的文物,渐渐明白博物馆真正的意义所在。

  假如有一天,我和我的家人因为突发变故,永久地离开了我的房间,那么我房间里的一切都会因为失去了人为意识的干扰而停留在我离开前的最后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下,房间里的一切都会在时间的洪流里找到自己的最终归宿。

  落尘会铺满我的笔记本电脑,橱柜里的食物会渐渐地腐烂,我心爱的绿萝会因失去照料而逐渐枯萎死亡,电动车的电池也会渐渐地老化报废。

  但是没有哪个未来的博物馆观众会亲眼目睹我的生活,正如没有哪个今天的观众可以亲眼目睹古人的一样。

  好在这个世界有博物馆,有博物馆讲解员。

  未来的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通过聆听讲解员讲述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我的衣食住行,我的喜怒哀乐,重新过一遍我的人生。

于是在未来的人们眼中

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

1

他是个贪图享受且容易被诱惑的人

  因为考古学者在我家的冰箱里发现了各种口味的冰激凌还有甜味碳酸饮料。

2

他是个讨厌做饭的人

  因为考古学者在我家的集成灶里发现的油脂沉积非常有限,煤气表也没走过几个字,更重要的是,他家的锅几乎是新的,没怎么灼烧过。

  这一点在学界达成了共识,因为考古学家后来又在他的笔记本电脑里发现了大量的外卖订单记录,一周之内的外卖订单竟然有五次之多。

3

他喜欢骑心爱的小电摩出行

  因为未来的考古学家在我的家里发现了21世纪初的一种锂电池,通过对电池的定量化学分析,我们得知这块电池曾经被反复充电上千次之多。

4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空气非常糟糕

  因为考古学家在我的家里发现了两个新风系统和两个空气净化器,他一定曾经被雾霾深深地困扰,这与我们在21世纪初官方文献记载中查阅到的空气质量相一致。

  如果有一天,我房间里的一切被陈列进博物馆,被未来的讲解员介绍给未来的观众,那观众接触到的,将不仅仅是我家里的那一件件器物,也是我的人生和我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在今天的国家博物馆,我们通过周口店山洞里的用火遗迹,看到了当年北京猿人围坐在火堆旁时闪烁的脸庞。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我们通过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看到了华夏先民满怀悲悯地葬下自己心爱的孩子。

  我们通过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鸮尊,看到了殷商军队的旌旗在大象的嘶吼中迎风吹卷。

秦始皇陵兵马俑

  我们通过秦始皇陵一号坑中的陶俑,看到了始皇帝的意志被强大的帝国军队辐射四海。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陈列着那无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劳苦大众的坚韧被凝固在古建的砖缝,海外访客的见闻被收录在货船的底仓,帝王将相的伟绩被铭刻进金属的表面,才子佳人的美谈被晕染进泛黄的书篇......

  在博物馆,那无尽的远方,那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历史呼啸,我自岿然。”

  这八个字,说的就是那陈列人类行为“化石”的博物馆。

-END-

  正文部分自:《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16日 | 原标题:知识型“网红”讲解员河森堡|图片:河森堡新浪微博&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推荐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这些年,习总书记去过的博物馆

如何提升博物馆的运营管理能力?

这个博物馆每年教育收入1500万,为什么?

投稿3319995230@qq.com

qq群608748703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