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团中央关注未婚青年,一边是大学严办男女过于亲密,结婚恋爱到底是谁的事?

  我们的一大专长大概是不断地发明节日。且不说,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可以被过成情人节,如今,“5.20”、“5.21”也都变成了表白节。单身人士的生存处境实在是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被扎心。

  我们总认为,恋爱结婚是私人的事,是自己的事。但现实生活里,婚恋问题却越来越公共化,它越来越牵涉到整个家庭的情绪,甚至还牵涉到你所在的集体(学校、单位....)的情绪。

  最近,共青团团中央都开始为大龄未婚青年着急了,表示要尽力帮助未婚青年们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早恋问题的严防死守,另一方面,是社会对青年大龄未婚的担忧。而在这两种声音之外,不少“当事人们”则强烈指出:婚恋是私人的,是隐私的,是自己的事儿。

  为何我们的社会如此恐惧“早恋”,同时又如此急切的“催婚”。婚恋问题的背后,藏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恐慌。

撰文|张婷

婚恋现状

摆荡在早恋与逼婚的两极

  前不久,共青团中央发话,表示大龄未婚是中国青年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团中央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龄未婚青年找到合适伴侣。广大大龄未婚青年们听闻此消息,深感组织的关怀备至。

  但与团中央态度完全相反,另外几则新闻最近也频频刷屏。根据媒体报道,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在校园内设置曝光台,专门用于曝光在校园公共场合拥抱、亲吻等行为,一旦被发现存在此行为的学生,不听劝阻者,还会被给予警告及以上处分。在另外某高校内,校内学生跟女朋友在校园内散步时有搂抱动作,被学校自律委员会的学生看到,在争执间引发了冲突打斗事件。

  

近日频频刷屏的共青团中央热心做“红娘”的新闻。

  学生时代,我们大体都经历过学校、家长的严防死守,生怕我们在跟异性交往中越雷池半步。但到了大学毕业,家长和社会则又马上掉头开始逼婚。过了30岁还没结婚的,就“沦为”了大龄未婚青年,“剩男剩女”这样的歧视性称呼被堂而皇之地用在各大媒体头条上。

  于是,学生时代连异性的手也没牵过的年轻人们,在踏入社会的一刻猛然转头,发现自己已经是大龄未婚人士,开始忙于相亲,找个“搭伙过日子”的人。这样的婚姻当然也可以白头偕老,甚至可以很幸福地白头偕老。但很多人也因此总觉得自己的生命里少了些什么,缺了些什么。如今婚外恋大行其道,其实也是该恋爱的年龄没有好好恋爱的负面效应。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设置“曝光台”,曝光校园情侣拥抱、亲吻等亲密行为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被断绝了“早恋”的机会,那么大多数年轻人的恋爱其实都始于大学时期。我们对大学里的校园恋情是不是应该有更多地积极引导而非曝光指责?在这样普遍踏入恋爱年龄偏晚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适当地拓宽一下对“大龄未婚”的年龄定义?如同,早恋的定义也同样模糊,到底几岁恋爱才是“早恋”?

  我们的成长教育中,其实缺失的不仅仅是性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如何与异性自然的相处?如何恰当地向对方表达爱意?两个人之间亲密到何种程度可以考虑走入婚姻?家长和社会很少教给孩子这些关于爱的基本教育,而把绝大部分的心力都用在了防早恋和催结婚上头。如果能在孩子出现感情萌芽时用引导代替责备,在孩子大龄未婚、甚至选择不婚时用理解代替逼迫,我们对爱情与婚恋的理解,大概都会更顺畅一些。

婚恋背后

是对脱离“秩序”的恐惧

  学生时代严防早恋,青年时代全家逼婚,看起来这是人生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状况(虽然同样无奈)。但实际上,背后都是对脱离集体秩序的恐惧。

  学生时代,家长、学校、社会对你的期待是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升上优质的大学。于是,包括恋爱在内的,一切防止升学考试的行为,都应当明令禁止。考试升学是学生时代的“秩序”,是最大的正义。这个体制一旦运转,它就会自动地排斥那些不服从秩序的人。家长担心你输在起跑线上,恐惧你被升学的列车遗忘,自然全力以赴地切断一切干扰因素。

  

《剩女时代》

作者: 洪理达

译者: 李雪顺

版本: 鹭江出版社 2016年1月

  到了青年时代,走入婚姻则是最大的秩序。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滚滚向前,在这个过程里,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如果你没有加入整个大潮,自然成为了秩序外的人。家长又会怕你被“落下”、被排斥,在担心你“错过了什么”的恐惧中,一遍又一遍地催婚。

  但是我们到底会错过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人说得清。这是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的时代,这是一个结了婚随时会离婚的时代。但即使是这样,整个社会的期望仍然是:不管怎么样,先考上“清华北大”再说;不管怎么样,先找个条件合适的人结了婚再说。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叫做“秩序”的列车最终会开向何方,但眼看着它轰隆隆地向前开去,被丢在一边、不在车上的感觉,却还是实打实地令人恐慌。

婚恋自主

争取自由意味着承担责任

  每个人都期待着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包括婚恋生活。不管是面对早恋的禁令,还是逼婚的压力,我们都希望能够婚恋自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但这样听起来理所当然、政治正确的选择,为何总是难以实现?

  自由的背后往往意味着责任,更大的自由自然要求更多的责任。如果我们能交出自由,人生可能会轻松很多。学生时代乖乖地学习,青年时代适时地走入婚姻,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轨道和外界的期待行进,自然少了不必要的困扰。而如果我们选择不按照既有的剧本过人生,就需要更多的探索,探索的风险只有自己承担。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敢于脱离秩序,做出不一样选择的人,其实是最勇敢的,他们没有回避自己生而为人的自由。有时候,我们喊着要自由,可当自由真正来临的时候,很多人却又惧怕自由。

  

《无缘社会》

作者: 日本NHK节目组

译者: 高培明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3月

  事实上,我们社会中许多原来看似坚不可摧的秩序,正在慢慢地发生改变: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大学学历也早已经不是求职面试的“免死金牌”,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丁克,都已经能被更多人宽容和接受。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正是因为对待婚姻和爱情谨慎、诚实的态度,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选择匆忙走入婚姻。

  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经地义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摸索,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那条轨道。你当然可以选择走入秩序,也可以选择待在秩序之外。无论哪一种选择,只要是自己可以自主承担的后果,都是应当被支持的选择。因为这种自由自主的选择,本身就已经需要巨大的勇气。

  无论恋爱与否,婚姻内外,但愿我们都能拥有,配得上自由的勇敢。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张婷;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梅贻琦 | 彭浩翔 | 语文试卷 | 母亲节 | 林奕含| 女性与饭局|钱理群| 畅销书| 高考恢复40年 | 周作人| 衡水中学| 读书日| 不想工作| 民的名义| 平庸之恶| 假课文| 养猫| 自闭症| 法律与舆论| 春日赏花| 原生家庭|2084| 婚外恋| 性教育| 古典诗词| 刷热点|安·兰德|“爱国主义”| 共享单车| 胡适|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人生无意义| 朋友圈| 黄永玉| 高房价| 篡改历史| 抑郁症| 沈石溪| 心灵鸡汤|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