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曾经曰过”:你真的了解孔墨老庄吗?

  在哈佛大学,有这样的一堂课: 它每年能够吸引超过500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它能够独享哈佛大学最大的教室、拥有130多年历史的Memorial Hall;它能够被列为哈佛大学八项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要求之一;它能够在哈佛大学上千门课程中位列第三;它不是时下热门的计算机科学或经济学。

  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改变你的一生。

  这堂课的名字,叫做《中国古典伦理与政治理论》。也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孔孟老庄、诸子百家。

  在古代先哲中,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直,墨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大爱,老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智慧,而庄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快乐。

  学术门派之争,很难说谁的好,谁的不好。我们了解到的资料是,老子和孔子在当时的影响力确实不小。墨子出来挑战孔子、另立门派,在当时这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需要一种怀疑的精神,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创造力。而庄子关注个体存在的思想,对自由做了最好的诠释。

  “

  老子:一个乌托邦式的思想家

  老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帮助呢?

  第一,他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读之心旷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托,有大根据。

  第二,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带来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感悟与思辨的结合,是认识与信仰的结合,是玄妙抽象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是大智慧的无所不在,不拘一格,浑然一体,模糊恍惚。

  第五,他带来了真正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折不挠。

  第六,他带来的是汉字所特有的表述的方法、修辞的方法、论辩的方法、取喻的方法、绕口令而又含蓄着深刻内容的为文方法。他将汉字的灵活性多义性多信息性弹性与概括性简练性发挥到了极致,他贡献给读者与后人的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段段警世、页页动心、处处奇葩、自由驰骋、文如神龙巨鲸。这是汉字的真正经典,是汉字古文的天才名篇。

  

  他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

  在那个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在那个你争我夺、你杀我戮、你阴谋我诡计的年代,老子更多地强调无为、不言、不始、不有、不恃、不居,这是一个匡正时弊的理想,这是一个思想家的乌托邦式的良药与凉药。

  “

  孔子:圣人的真性情

  老子和孔子,堪称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位先哲。他们之间,有过类似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间的那种风云际会吗?幸运的是,有过。可惜的是,只有短短的两次相会。

  第一次是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的时候,在孔子所在的鲁国,见于《礼记》。第二次是公元前518年,孔子34岁的时候,在老子就职的洛阳,见于《史记》。后来,他们各自开创的学说分别被称作道家和儒家,但当时应该还没有什么门派之见。只是,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

  思想交流中,当然会存在思想博弈。博弈的结果呢?貌似老子完胜。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拜会老子之后,回去跟他的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的意思是说,老子的思想在天上,可仰望而不可捉摸,更谈不上拿来把玩。从这段记载看来,孔子没有掩饰自己的沮丧,够诚实。

  孔子是有性情的圣人。

  对于古代的大圣大贤,他更是衷心地赞美、欣赏他们,崇敬他们。

  孔子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身遭到羞辱,他动情;颜渊死,子路死,伯牛有疾,他都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他也动情。喜怒哀乐,一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

  他不仅有喜,也有怒。

  他的另一个学生樊迟向他来问怎么种白菜,孔子也很生气,在樊迟转身走了以后,他在后头破口大骂:

  “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为什么呢?他觉得这个弟子没有志向,志向太小,胸襟太窄,眼界太低,境界太次。你到我孔子这儿来,你就学种个庄稼吗?士是干什么的呢?士要志于道的,是把追求道义,追求真理当作自己的使命的。你就想种一点白菜养活自己?所以他也骂。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好人,是喜爱人,恶人,是厌恶人。仁德的人一定具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对于正义的,对于善良的,他爱;对于邪恶的,对于残暴的,他恨。这种爱和恨一定是一个人内心高贵的体现。有爱有恨是正常人,大爱大恨可能就是圣人。

  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位充满了喜怒哀乐的圣人。

  “

  墨子其实很天真

  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拿墨子与基督比较,认为他们都强调了“兼爱”。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家不少,但多数哲学家所谈的内容都涉及兵法、阴阳、道、形势、天人合一、仁等等,很少有直接谈“爱”的哲学家,只有墨子谈“爱”,而且是孟子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那种爱。而“爱”在那个你争我抢、“杀人盈城”的恐怖时代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这正是墨子与众不同的地方。

  墨子,一个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思想巨子。

  实际上,如果你了解墨子,会惊讶地发现,他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个发明家、科学家。墨子是全能型人才。“小孔成像”的故事听说过是吗?说的就是墨子。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进行光学试验,他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从上下直射,人的头部与足部成影在下边和上边,构成倒影,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

  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这当然都是后人加给墨子的头衔,历史的真相是:他专门训练了墨家军——一支百八十人的“敢死队”,专门帮助弱小的国家“防守”。张之亮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讲的就是战国末期,赵国十万大军攻打梁城,墨家代表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

  墨子一直粗茶淡饭,他奉行知行合一,就连逍遥的庄子都表扬他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难怪近代大学者梁启超说,墨子是个小基督。

  “

  庄子: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你

  相较于儒、墨、老子诸家,庄子哲学在总体上洋溢着强烈的个体主义色彩。

  如果说儒家所追求的是修己之德以“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那么庄子则希望以个体生命的理由去抗衡、超越君主政治,并拒绝将自我置于压制性的政治化生存场域之中。

  《至乐》篇中写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后,不但没伤心落泪,居然坐在地上“鼓盆而歌”,还抒发了一通貌似玄妙的生死谈:“人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过程,就好比春夏秋冬,四时往复一样。此刻,妻子已经回归自然,正沉睡在天地的怀抱中,而我在一旁哇哇大哭,不但不明智也毫无必要,所以便为她鼓盆而歌。”

  对于庄子一类的士人而言,凶险动荡的社会政治现实虽然剥夺了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可能性,并把他们挤压到了日常生活的边缘,但剥夺和挤压却以残酷的方式使个体从日常生活以及意义世界的虚假外部性和整体性中疏离出来,从而造成一个意想不到的积极的历史效应:独立的个体意识的觉醒。

  庄子思想的实质和独特性“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存在”,“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问题”。

推荐阅读

  自我充电必备读物,读出思考力和创造力,打破科学边界,无缝连接国际教育、大学教育,了解人文、社会、自然、科技,认识造就现代社会的重要知识、思想和发明!

  

  《天下哲思》

戳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推荐阅读

杨澜| 成龙| 高晓松| 黄磊| 九夜茴| 素媛

郭涛| 艾力| 袁枚| 乔布斯

张羽| 采铜| 冀连梅| 诺曼·梅勒

(点击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编辑小组=十追

本期编辑=十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