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对中国电影的类型启示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由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最近在诸多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中异军突起,在我国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一时间,我国的电影观众似乎瞬间被印度电影“圈粉”,很多人追问,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的佳作?

从内容上来说,《摔跤吧!爸爸》既讲了一个父亲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印度中产阶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影片最后,男主角的两个女儿能够取得比赛胜利,就是因为比较好地处理了印度的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从成本上看,该片属于典型的中小成本影片,除了拍摄和演员的成本之外,几乎再无大的投入。虽然说该片可能只是个案,或许不能完全代表印度中小成本影片的整体水平,但笔者以为,它还是能给正陷入中国式大片困局的中国电影以足够多的启示。

世纪之交,中国院线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产业化改革,中国式大片也随之出现,对标的正是同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但中国电影界在这其中有着巨大的错位,在《星球大战》系列之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大概有十年时间,好莱坞电影其实失去了对世界电影市场的统治力。到了9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完成了数字化革命,那会儿的《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包括后来的《泰坦尼克号》都是那一波数字化革命浪潮的代表作。不过在“失去的十年”中,好莱坞并没有沉寂,而是通过精耕细作各种类型片,为数字化革命浪潮之后的大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才又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再次长时间收割全球票房。

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的最大错位,就是没有经过商业类型片的扎实积累,试图与完成数字化革命浪潮之后的好莱坞电影直接竞争,正是这种僭越使中国电影深陷今日中国式大片的牢笼中——尽管当下我们在技术上甚至已不落下风,但就是拍不出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差就差在各种商业类型片的基本功欠缺。

另一方面,由于世纪之交院线制改革,在顶层设计上没有预料到这些年院线等产能的过快扩张,导致尤其是一二线城市院线的运营成本压力过大。因此,缺少大明星压阵的我国中小成本影片,根本不能进入院线的法眼,即便上线也基本是一日游甚至一场游,而对于中小成本影片来说,上不了实体院线就意味着很难收回成本。于是,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即只有大IP、大投入、高卡斯才能有高票房,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上3D。这种畸形的行业现状也直接导致一线明星的天价片酬问题,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已很难走出这种尴尬的行业困境。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对于我国电影而言,是不是只有对标好莱坞的中国式大片这华山一条路?这条发展路径是否适合中国电影自身的行业特点和规律?这条路是否还有一个清晰的未来?《摔跤吧!爸爸》无疑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如何为我国的中小成本影片开辟出足够宽广的市场空间,这同时也意味着是否能为中国电影开辟出足够大的生存空间。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