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候与变革——中东欧当代艺术展

  

征候与变革——中东欧当代艺术展

展期:2017年5月27日至7月15日

展厅:1、2、3、4号厅及一楼廊道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美术馆

  协办:卢布尔雅那博物馆

  艺术总监:王绍强

  策展人:阿伦卡·格雷戈里克

  每个真正的诗人都是野兽

  展览“征候与变革”的举办,源自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的斯洛文尼亚来华项目。广东美术馆作为中方代表积极地参与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美术交流活动中,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并将更多高水平的展览从中东欧国家引入广东美术馆,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

  当然,广东美术馆与中东欧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艺术合作关系,早在2008年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图像就是精神”便远赴保加利亚国家文化宫进行过艺术交流。而这一次,我们被一批思想深邃的影像艺术和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所打动,被艺术家诗人般的艺术情怀所感动。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对中国文学界影响至深的斯洛文尼亚诗人托马斯·萨拉蒙,若是他看过这个展览,一定会称这些艺术家是“真正的诗人”。

每个真正的诗人都是野兽。

他捣毁人民和他们的言辞。

他用歌唱提升一门技术,清除

泥土,以免我们被虫啃噬。

酒鬼出售衣裳。

窃贼出售母亲。

惟有诗人出售灵魂,好让它

脱离他爱的肉体。

——托马斯·萨拉蒙(Tomaž Šalamun)《民歌》(Folk Song)

  其实,“诗画之比”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论题,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就在《诗艺》(Ars Poetica)中提到“诗歌就像绘画”,但这一话题并未因此而变成索然无味的“常识”,相反,艺术史上每一位有感于文学与艺术的学者都乐此不疲。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同样也热衷于此,他在《论绘画》(Treatise on Painting)中的诗画之比可谓经典——“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可见,诗歌与绘画之间不仅有共通之处,亦各有所长,“在表现言词上,诗胜画;在表现事实上,画胜诗。”其实,诗歌与绘画,诗人与画家往往都是互相影响,相伴相生的两个群体,但他们在各自的艺术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却是不可分割的,诗歌可以成为绘画的图像来源,而绘画也常常扮演诗歌的灵感源泉。在今天,这种关系愈加紧密,也愈加微妙,因为艺术的边界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不断扩大,艺术的媒介也随之更趋多元,诗歌与文学的手法开始更多的体现在艺术载体之中,而艺术作品也可以像诗歌一样以某种言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一次,卢布尔雅那美术馆为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系列如诗般的艺术。这些作品相较于国内普罗大众所理解的当代艺术而言,少了些视觉上恨不得歇斯底里的紧张,多了些源自社会生活与个体矛盾的细腻,而艺术这种媒介只不过是表达艺术家诗意的一种方式。中东欧地区无疑是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以及亚欧文化交界的中间地带,那里的人们无疑要面对更多的因变革所导致的矛盾(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和战争),这种矛盾有可能是来自社会的,也可能是来自个体的内在思想,这一点当然会毫无保留的流露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可他们的处理方式却如诗般的细腻,如画般的精致,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最后,我要感谢来自卢布尔雅那美术馆(Museum and Galleries of Ljubljana)的馆长布莱兹·佩尔森(Blaz Persin)先生、策展人阿伦卡·格雷戈里奇(Alenka Gregorič)女士和他们的团队,让五月的羊城平添了几分诗情与画意。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2017年5月24日

  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新的社会政治秩序引发了新的文化政策,从而重新定义了旧的艺术体系,并形成了新的艺术体系。但总体局势并不尽然相同,例如,在前南斯拉夫地区,一些新成立的国家多年来被战争的阴云笼罩。苏联解体后的动荡时期,新国家制度的发展道路略有不同,实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政策和艺术体系的模式,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功。尽管如此,一些常见的问题仍然存在。“艺术市场”仍然是前南斯拉夫所有成员国的国家文化战略中使用的流行语。显而易见的是东欧国家的文化政策氛围要求艺术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对国家艺术体系进行批判性反思。

  本次展览主要展示不同时代、国家和媒介的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各自历史特定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乃至全球性问题。为了促进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与媒介之间的对话,以及呈现与地区生态相关联的图像,作品的选择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主题部分不断演变,探讨当代社会的不同层面的问题: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国家历史和艺术史、“共同”艺术体系和历史、领土、政治等等。尽管大多数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分析历史;或者仔细研究了个人在快速变化的动荡时期所处的立场,使这些作品具有某种永恒性和普遍性。追问历史及探讨个体角色和责任一直是东南欧艺术家的兴趣所在,也是他们作品中表现争论和批评态度的核心。

  除了部分国际知名艺术家,如:玛丽亚纳·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弗兰克·乌维·莱斯潘)Marina Abramović and Ulay (Frank Uwe Laysiepen)、罗莎·托德斯捷维奇Rasa Todosijevic、布拉措·迪米特里杰维奇Braco Dimitrijevic外,本次展览还推出过去15年来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的新一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展览中与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形成对话,在相互关联的空间中,勾画出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艺术语言表现上的传承脉络。显然,年轻一代艺术家不仅涉猎一般(艺术)的历史,而且还对他们(广义上)当地的地理、历史和艺术史非常着迷。展览旨在强调地区不同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多元文化共存,从而构建一个我们共同生活其中并求同存异的美好社会。

策展人

阿伦卡·格雷戈里克

  部分作品欣赏

Adrian Paci / 圆柱 / 视频 / 25分40秒 / 2013

Ibro Hasanović / 指针与时间研究(10点10分)/ 喷墨打印 / 50x 30cm / 2016

Katarina Zdejalar / AAA / 视频 / 4分30秒 / 2016

Luchezar Boyadijev / 索非亚——广告牌的天堂 / 喷墨打印 / 60 x 80cm / 2005

Marina-Abramovic与Ulay (Frank Uwe Laysiepen) / AAA-AAA / 视频 / 12分57秒 / 1978-2012

Tomislav Gotovac / 摆姿势 / 30x40 cm / 摄影

如何找到热爱艺术的同道中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