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抽象,我们找不到符号表达爱情

  一个插图画家,最想接手的工作是什么?当然是为《纽约客》杂志创作封面。

  自打 Christoper Niemann开始学习艺术,这就是他的目标。

  

  当然,这本有百年历史的老牌人文杂志,对于封面的要求严格得异乎寻常。所以,望着日历上日渐逼近的截稿日期,Christopher 的状态常常是这样事儿的:

  

  虽然最终往往可以圆满交活儿,但他自己的脑袋往往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身为插画家、设计师,按咱们老话儿讲,绝对称得上是“手艺人”。手艺人讲究“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平面设计师要想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平日里的敏感观察是必备功课。于是,Christopher 的“周日速写”小项目,就有了下面这些足以让人惊艳的成果:

  

  

  

  

  

  

  

  

  

  

  

  

  

  去年,这些速写还集结成书。

  

  题图这一幅,尤其有趣。

  

  知道一点儿现当代艺术史,就能看出Christopher是在戏仿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尼·马格利特的《图像的反叛》,又叫《这不是一个烟斗》。

  

  看了上面这些周日的速写,不少人会想起国内的一个插画师 Tango,他同样善于将某种事物的某个部分加以变形,关联起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大概这种从日常事物中抽象形状的能力,是所有称得上是“艺术家”之人的基本功吧。

  开辟西方现代绘画的塞尚曾经有句名言:

  大自然的形状总是呈现为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效果。

  艺评家罗杰·弗莱这样诠释塞尚的这句话:

  在他对自然的无限多样性进行艰难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形状(按指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乃是一种方便的知性脚手架,实际的形状正是借助于它们才得以相关并得到指涉。

  Christopher 曾在纽约居住十余年,他热爱这个城市,长时间观察后,他把乐高积木当做知性的脚手架,将这个城市的“形状”抽象、呈现了出来:

  怎么样,是不是很精巧?尤其如果你去过纽约的话,一定能会心一笑。

  今天要介绍Christopher ,是因为艺术君看了一集Netfilix出品的纪录片《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一共八集,第一集的主人公就是Christopher。喏,这套纪录片的名字,就是“抽象”。

  

  Christopher 在里面说:

  假设你想图示心的概念

  作为爱的象征

  当你把它画成红色方形

  把心极度抽象化

  没有人知道你在说什么

  所以完全失败

  当你非常写实

  画出真正有血有肉、跳动的心脏

  太恶心 大家绝不会联想到爱

  在抽象的红色方形

  和仿佛被砍下来的写实心脏之间

  是这个生动的形状

  长得有点像红色方形 也有点像心脏

  恰好能正确表达爱的象征

  

  

  也许可以再读一段弗莱的话,解释了 Christopher 的抽象过程。无论是用乐高,还是用墨水瓶、耳机、香蕉,Christopher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

  呈现在艺术家视觉中的实际对象,首先被剥夺了那些我们通常借以把握其具体存在的独特特征——它们被还原为纯粹的空间和体量元素。在这个被简化(abstract)的世界里,这些元素得到了艺术家感性反应中的知性成分(sensual intelligence)的完美重组,并获得了逻辑一致性。这些经过简化的东西又被带回到真实事物的具体世界,但不是通过归还它们的个别特性,而是通过一种持续变化和调整的肌理来表达它们。它们保持着删拨大要(abstract)的可理解性,保持着对人类心智的适宜性,同时又能重获真实事物的那种现实性,而这种现实性在一切简化过程中都是缺席的。

  这段话大部分都很容易理解,就是最后一句话不好懂,艺术君的理解是:

  它们【艺术品】保持着删拨大要(abstract)的可理解性,保持着对人类心智的适宜性【这些艺术品保留了描绘对象的本质,让人一看即知】,同时又能重获真实事物的那种现实性【本质是骨,“现实性”是肉,是一个苹果不同于另一个苹果的色泽、外形、味道、口感】,而这种现实性在一切简化过程中都是缺席的。【语言就是一种简化、抽象,用语言描述的东西,绝比不上感官的真实感受,比如:“一根香甜的黄色香蕉”,这几个字,看到它们,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你不知道吃到它、看到它、拿着它是什么样的感受。】

  那么,要想“重获真实事物的现实性”,如今最有希望的,就是虚拟现实 VR 技术了。虽然 VR 技术如今还不成熟,如果你去亲身感受一下,就知道它的潜力在哪里。

  Christopher 对于新技术,一直是拥抱的。他并不把自己看做单纯的插画家或是设计师,而是称自己为“视觉故事讲述者”(Visual Storyteller),因此,只要出现了一个讲述故事的新技术,他总是愿意尝试一把。所以,Christopher 不但自己制作GIF图,

  

  还开发了一系列 App,尝试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故事讲述手法。

  

  而在他为《纽约客》设计的两期杂志封面中,就使用了VR技术:

  

  

  当然,微信公众号里面无法表现最终的VR效果,点击【阅读原文】,去Christopher的官网里面找来看看吧。

  另外,再次大力推荐这套纪录片《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

  最后,多说一句,Christopher 师从海兹·艾德曼(Heinz Edelmann),这位是史上最佳动画片《黄色潜水艇》的艺术设计,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以动画披头士为主角的电影,赶紧去找来看吧,一定找高清版本。

  

※ ※ ※

以上中文文字内容,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你想向艺术君提问有关艺术、翻译、或者高效工作相关工具的有关问题,请长按艺术君的“分答”二维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