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 端午节天津居然还有这么多习俗,哪个勾起了你的回忆?

各位小伙伴,端午节你吃粽子了吗?其实,除了吃粽子,天津人还有很多民俗和讲究,今天广播君就带大家涨涨知识,来看看那些属于天津人的端午习俗!

  

  

  节日的起源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等。端午节习俗众多,其中尤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最为普遍。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是关于粽子的源起,人们普遍认为是为了追念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爱国为民,被谗言所害,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竹壳、竹叶包好糯米投入江中喂鱼。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并且赛龙舟来纪念他。

  天津端午节习俗

  

  用九子盘堆角黍

  说起吃粽子,咱就先说一个和粽子有关系的习俗。所谓九子盘,又称“攒盘”,始于明万历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国,它是古人为婚丧嫁娶或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实用器物。到了端午节,天津人常用九子攒盘来摆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叶即茭白叶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称“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食五毒饼

  除了吃粽子,天津人端午节还要吃一样东西,就是“五毒饼“,那讲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不少习俗都和“避五毒”相关。贴五毒图、戴五毒兜、将“五毒”形象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在天津民俗文化学者张显明老先生的印象中,吃“五毒饼”则是和“避五毒”习俗相关的“舌尖上的记忆”。

  

  “毒”饼无毒

  “五毒饼”的具体起源时间现已无从考证,不过不少历史资料对其均有过记载。《燕京岁时记》中提及:“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亦荐其时食之义。”

  在本市民俗专家张显明老先生的记忆中,天津老字号祥德斋过去就卖过“五毒饼”,虽然“五毒饼”曾在津售卖,不过别说吃过,就是听过“五毒饼”的天津人似乎也不多。

  不过,“五毒饼”和端午节“恶月”之说等时令特色息息相关,其“以毒攻毒”的概念也和端午“五毒”之说的象征意味相互呼应。

  

  五“毒”俱全

  “五毒饼”的核心在于造型图案和语义内涵,“总体来说还是属于酥皮这一类,更多的是应时当令,借这个语义传达节日主题。”

  老人们回忆 ,天津过去曾出现的“五毒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白皮的“五毒饼”,据说这也是最传统的“五毒饼”。另一种是近似于月饼形状但小于月饼的“五毒饼”,用模子扣出来后上吊炉烤制而出,是一种硬皮点心,每块上面都有不同的凸凹花纹图案,“蝎子、蜈蚣、壁虎、蟾蜍、蛇,一买就是五个一套。”

  

  “五毒饼”的烤制温度和时间必须严格控制,既要保持五种产品的颜色一致,不胀不裂,同时还得保证食物口感,不干不硬不生。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酥皮“五毒饼”外皮具有“层酥层皮”的层次感,那么今天的这种混糖工艺则将面、鸡蛋、糖、油等混合融为一体,口感更为丰富了。

  

  内馅香甜

  不可“以貌取饼”

  如果追本溯源,过去真正意义上的“五毒饼”馅料就一种——玫瑰花馅儿。用天津卫老吃主儿的话形容,“这种用玫瑰花做成的花酱,跟糖或蜂蜜一类的东西炒出来,很香。”

  

  明明取名“五毒”为何偏用美丽花瓣做馅?难道要的就是这种强烈反差感?实际上,“五毒饼”相中玫瑰花做馅儿和季节时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好这会儿是采摘玫瑰花的时候,像北京妙峰山在端午前夕就是摘玫瑰花的好时节。”应时当令,“五毒饼”选择玫瑰花做馅合情合理。

  如今为了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口味喜好特点,有的“五毒饼”从原来单一的玫瑰馅变为五种不同馅料——比如绿豆蓉馅(壁虎)、枣泥馅(蛤蟆)、杏仁蓉馅(蜈蚣)、黑芝麻蓉馅(蝎子)、炭烧黄金薯馅(蛇)五种馅料,“尽量与五种毒物的颜色接近,更加象形,同时选择适合端午期间食用的养生食材。”

  

  用柳叶水洗脸

  在天津静海一带,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戴搭拉

  戴搭拉,给孩子求吉利。天津人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为何老虎的形象会在儿童身上出现?传说老虎是百兽之王,各种害虫也怕老虎。“老虎搭拉”就是用布缝制的一些手工艺品,以红线穿成一串,最上端是绣着“王”字的黄色布老虎,最下端是装有香草的红色葫芦,中间有多种小饰物,如大蒜、大葱、豆角、辣椒、饺子、面粽(像糖三角)、粽子、扫帚、簸箕等,非常可爱。有的人家还有给孩子穿虎鞋、五毒衣的讲究,这些物件的作用是提醒大人和孩子,端午节后毒虫出没,要防止被咬着。

  

  不少网友对褡拉充满回忆

  @我shi楠楠:再过一个月就端午节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这个东西。

  @风中之园:清明节刚过,端午节还远吗!新买的老虎耷拉,等到端午节给孩子背背上。

  

  至今仍然有一些年长者坚守着做老虎褡拉的老手艺

  @咕咕啾啾:路过白堤路、鞍山西道附近的童鞋们如果看到这位老奶奶记得买个老虎褡裢!连着几年了三四月份都会在附近看到她,老奶奶没劳保,耳朵也聋,这么大岁数还出来卖自己做的老虎褡裢!端午节买个回家给孩子祛病辟邪!

  

  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除了戴搭拉,佩香囊也是一项端午习俗。中药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此外,过去妇女过端午节还会佩戴石榴花和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吉祥的象征,可驱瘟病,除邪、止恶气,目的也是为了避免各种害虫的侵袭。

  

  插艾草

  在天津,比较普遍的一种端午民俗就是插艾草,天津人叫蒿子。买到家里,用红布条拴上,绑在大门的门把手上。过去人们大多住平房,艾草一般都挂在大门的门环上。现在艾草的悬挂方式倒没有特别的讲究,在门上哪好插就插哪,一般都插在一米以上比较高的地方。赵光宸在《津门岁时记》中提到:“初五日曰端阳节,有龙舟戏,居户门贴葫芦门符,插艾蒲。”

  

  

  红葫芦跟艾叶绑一起

  “悬挂方式倒没有特别的讲究,在门上得插就插哪,一般都插在一米以上比较高的地方。”天津民俗文化学者张显明老先生去年端午插在家门口的艾叶便是邻居送他的。红葫芦一样是取其辟邪之意,张老先生老伴儿以前每年做老虎褡裢时也会拴一个布的小红葫芦,“里面填进好多花椒粒让它鼓起来,因为花椒粒的气味也有驱除虫子的效果。咱天津卫讲究‘妈妈例儿’,老太太们信这个。”

  上世纪30年代河北《沧县志》中:“五月五日,门插艾枝,剪红纸葫芦粘门楣。”事实上关于挂葫芦的象征意义在天津民俗中同样举足轻重。很多文献资料中都曾提到挂葫芦的讲究,一种是在红纸上刻上或画上葫芦,还有一种就是挂上真葫芦,葫芦里面有的还会搁点花椒,用香味辟邪驱虫。所谓“门首贴葫芦,用红纸剪成,雕镂金玺”,有时甚至会把五毒画在葫芦里面,证明葫芦把五毒收走了。

  

  能入药,可治妇科病

  有一说认为艾叶菖蒲因自身具备的特殊气味能够令害虫避之不及,因此插在门口便可免除害虫骚扰。不过驱蚊之说还尚未达到“用过都说好”的显著效果,更有老中医表示,直接用艾叶驱蚊有些徒劳无功,艾叶挂于门上更多还是辟邪、吉祥的意味。

  

  虽说驱蚊效果莫衷一是,可年年端午节前后都卖艾叶的花店店主田文华倒感觉艾叶的药用价值不容小觑,“在老家,艾叶其实就是一种中药材。”如果从中药角度讲,艾叶属温性,善走下焦,常为妇科用药。关于艾叶有个非常著名的方子——胶艾四物汤。四物为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上阿胶、艾叶,可以温经,治疗经寒、痛经等。另外,艾叶放干了做成丝,还可制成艾棒用于“灸”疗。

  

  挂菖蒲

  艾叶有杀菌消毒等药用价值,更颇具辟邪求福的象征意义,而在天津端午习俗中,菖蒲被提到的次数则似乎少之又少。事实上,菖蒲的叶子尖而锋利,就像剑一样,也有香味,挂在门上同样有斩除妖邪的寓意。

  菖蒲更兴于南方,是水中的一种小草,“像芦苇一样,南方多见,溱湖边生长,分节的植物。”最好的菖蒲叫九节菖蒲,也叫节菖蒲,清代陈仁山《药物生产辩》中记载:“又有一种名外菖蒲者,即九节小菖蒲”。刘大夫介绍,菖蒲在中药里入心经、胃经,可以用来开胃、化痰,有开窍醒神作用,“跟远志一起可以祛痰强心。”一般药用的为石菖蒲,相较于上品九节菖蒲它更普通一些,“论吨生产,效果当然也不同,但无非是用药时量多量少的问题。”

  

  额间抹雄黄

  津沽旧时端午节时,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所以,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孩子们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其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赛龙舟

  端午节民间习俗的流变、传说大都源于我国南方,印象中,端午节在南方似乎也总是更隆重一些,庆祝活动多种多样,寓意丰富的讲究也五花八门。其实说起来,咱天津人过端午自古以来也有过不少热闹场面。

  

  竞渡表演

  皇帝御赐金饼黄带

  天津本无端午赛龙舟的传统,相传乾隆下江南途经天津的时候曾短暂停留小住海光寺,恰巧赶上端午节,天津官员们想来想去也找不出什么节目能让皇上在节日这天高兴点,着实犯了愁。有操船业的船家建议:咱们不如效仿赛龙舟的形式,“作竞渡之戏”,在船上表演精彩的节目。于是选出十个“梨园中擅武技者”,十位功夫不错的武生穿上彩衣,轮流在船上做种种武技表演。船本身制成龙形而被称为“龙舟”,至于表演,就是在船上拴一些皮条、秋千之类的东西,“两根皮条有点类似现今体育赛事中的吊环,但是没有环,只是将皮条缠在腕子上用手攥着,能够在空中翻跟头,秋千也是两根绳,下方有一根横棍,好像单杠一样,表演者在棍子上也是翻跟头,多少有点杂技性质。”

  “赛龙舟”的表演就在海光寺前的河中进行,乾隆当时看了觉得很不错,心情大好,非常高兴,于是赏表演者每人一块马蹄金——约几两重的马蹄大小的金饼子,每人一条黄带子——像腰带一样的缎带。从乾隆时起,“竞渡之戏大盛”,自此“奉旨竞渡”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形成了一个天津端午的新民俗。

  

  光绪年间

  丢了项链停了表演

  后来的表演不再请唱戏的武生,而演变成为民间组织表演,基本都是有钱的富家子弟每逢端午出来做戏表演竞渡。举出上面写有“奉旨竞渡”的大旗,插在船头,表演者不论是谁每人都扎上一条黄色的腰带,上面拴一个“金饼子”——其实是用木头片制成,上了点金漆,用以象征皇帝御赐的“马蹄金”。不过表演者之中,会游泳的是少数,不会游泳的占多数,因此每年竞渡都有掉到水里“遭灭顶凶者”,这样就招致官府出面禁止比赛,但是“赛龙舟”的组织者、表演者以旗子上受过皇封的“奉旨竞渡”为由抵抗,虽有禁令,每年表演照旧进行。

  这股端午“赛龙舟”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光绪十六年。

  每年端午的这场龙舟表演比赛总吸引众多群众在河边聚拢围观,堵得水泄不通。这一年有位富家小姐前来观看,戴了一条价值万金的珍珠项链,不承想却被水贼“江洋大盗水上漂”偷走,虽然报了案小偷还是跑了,项链也没追回来,如此政府便“借题发挥”,以容易闹出事来为由从此严令禁止竞渡比赛在此进行,否则“治以水上漂党羽罪”,因此从光绪十六年以后,端午竞渡表演的风气就此停止。

  

  海河之上

  全民竞赛

  天津卫自古就被称为“九河下梢”之地,丰富的河流资源为龙舟活动提供了天然的比赛场所。虽说如此,天津民间的龙舟运动发展在以前却一直不温不火,2000年以前,龙舟比赛多集中在塘沽、汉沽等地。到2000年以后,随着海河综合开发提升改造工程的启动,海河的水质不断提升,许多龙舟比赛开始陆陆续续地把海河选作比赛场地。

  

  但真正在海河上举行大型龙舟比赛还是在2010年,第一届中国海河龙舟节在金湾广场开幕,这可以说是天津民间龙舟运动的转折,当时天津市内机关、学校、部队、社区、社团、农村等一共组成60支队伍,上海、辽宁、湖北、山东等省市大学也组织了代表队,还有来自马来西亚、俄罗斯、新加坡、美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龙舟队,一共有800多人参加了比赛。此后每年的端午期间都会在海河上举办“海河龙舟节”。

  现在,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许多旧的端午习俗已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新习俗,如利用端午小长假出游,好好放松一下,或陪家人一起动手洗苇叶、和馅、包粽子。其实,无论是什么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一家人团团圆圆。端午节到了,祝每一位朋友身体健康,和美快乐!多吃点粽子哦~

  

  来源天津广播(ID:audiotj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端午节首日天津车站、高速客流量大,执勤民警坚守岗位确保秩序平稳!

  就在周杰伦演唱会结束之后,执行安保任务的民警们竟然又因为这件事忙碌了起来……

  注意 | 6月1日起,天津外环线以内这些车全天禁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