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德伦先生诞辰100周年

  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于1917年6月6日出生于北京,2001年10月19日逝世。他1946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随后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挥。建国后,先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指挥。1953年后,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阿诺索夫指挥班上做研究生。

  

  李德伦在指挥乐团

  

  1962年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演出

  

  1959年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李德伦先生曾与国际著名演奏家如梅纽因、奥依斯特拉赫、托泰里、艾萨克·斯特恩、马友友等数十人合作演出。1985年任巴黎梅纽因小提琴国际比赛评委,1986年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大提琴评委。

  

  1968年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农村演出

  1980年开始,李德伦先生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不仅致力西方交响乐的普及,为大量西方经典作品进行中国首演,更积极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先后指挥了贺绿汀、马思聪、罗忠榕、吴祖强、陈培勋、黄安伦等中国作曲家数十首交响乐作品的演出。

  他在北京、天津、广州等20多个城市组织乐队训练演出,推动了地方交响乐团的建立及北京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的兴建,并陆续到全国各地大学、工厂及机关团体举办交响乐讲座,为交响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94年6月7-17日,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原名广州乐团)和广东省音像出版社承办,广交演出的集讲座和演出为一体的“不朽的旋律——交响乐名曲鉴赏音乐会”,在广州、佛山、中山等地举行。音乐会由当时77岁高龄的李德伦先生讲解,由1993年在广州获得首届全国指挥比赛冠军的李心草执棒。

  

  当年音乐会节目单封面

  广东省文化厅为这场音乐会撰写的导语中提到:“这台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由老少‘二李’两代指挥家联袂合作,更有其特殊意义,象征着老一代指挥家在开创中国交响音乐事业发展中披荆斩棘,为新一代青年指挥铺路,象征着我国交响乐事业一代一代传送接力棒,后继有人。我们既能欣赏到交响音乐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优美动听的中外名曲,欣赏到我国新一代指挥新秀的风采,也可以聆听77岁高龄的指挥大师李先生的精辟讲解。”

  

  

  广东省文化厅为音乐会撰写的导语

  《南方日报》在199469日提到,“音乐会别开生面,李老选择了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舒伯特、巴赫等不同时期音乐大师的代表作,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形式进行分析。他的讲解精辟,通俗易懂。娓娓动听,配合着演奏,令观众听来趣味盎然,如痴如醉。……观众对这台精彩的音乐会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李德伦再三示意大家不要鼓掌,他解释说:‘欣赏交响乐,在乐章停顿时是不能鼓掌的,不然会把音乐打散了。不过今晚演奏的是交响乐拼盘,算是例外吧。’大师风趣的‘批评’,惹得观众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南方日报》展现了音乐会现场

  

  《南方日报》报道

  《广州日报》1994年6月进行了连续的报道。文章提到,“音乐会采取演奏和讲解交替进行的形式,由我国指挥大师、77岁高龄的李德伦亲自报幕,并对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等交响乐知识一一讲解;由全国首届指挥比赛第一名获得者、指挥新秀李心草执棒指挥。演奏的十多首作品是巴赫《咏叹调》、海顿《小夜曲》、舒伯特《军队进行曲》、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和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贺绿汀《晚会》等等。为了使这场一样更容易让交响乐‘门外汉’提高兴趣,著名指挥李德伦精心选择了演出曲目。加上李心草干净利落的指挥,令大家知道了如何去欣赏交响曲

  

  

  其余报刊包括《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也对这次巡演表示关注。

  

  

  作为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李德伦先生带领当时的广州乐团举行一系列普及音乐会,开办交响乐讲座,为培养中国交响乐听众奠定基础。他关爱后辈、提携新人,为大量西方经典作品进行中国首演,更积极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架起中外音乐的桥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交响乐。

  今天,正值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纪念这位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先驱,感谢他用专业与热忱,与广州交响乐团共同在广东人民心中撒播古典音乐的种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