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刺客,看懂士为知己者死

  

  作者:河伯,选自新书《寡人很孤独·周纪》,经授权发布

  我们但凡看到办公室某位女同事哪天突然从女汉子形象摇身变成淑女形象,大都会调侃她一句:“女为悦己者容。”

  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是“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是名言。

  但比较特别的是,这句话最先是从一个刺客嘴里说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刺客的故事。

  何为刺客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刺客潜入了目标的住宅。那人在床上熟睡,刺客端详了一会,抽出匕首,朝着目标的要害处戳了下去。寒光一闪,那人已经一命呜呼了。没有任何人察觉。刺客从窗户溜了出去,匆匆消失在夜色里……”

  刺客作为一个特殊职业,其主要工作是杀人,置人于死地;主要手法是暗杀,即悄悄地杀害。

  古今中外,这种职业虽然特殊而稀少,却好像从来也不缺乏。

  很多有名的政治人物都死于刺客暗杀。比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民国著名政治家宋教仁,等等。有些名人虽然没死,但是也都有被暗杀的经历。

  这个世界上也存在着很多刺客组织,例如传说中的血滴子,现在的CIA、克格勃、摩萨德等等。

  为什么会存在刺客这样一种职业?大多数情况下,刺客都是为了帮助雇主去完成一些不可见人的事情,达成某些邪恶的目的。

  不过,《通鉴》上最先出现的这两个刺客,却非典型性刺客。

  豫让

  豫让是智伯(即前面提到的智宣子的儿子瑶)的家臣,就是那位脑袋被赵襄子漆成酒杯(一说尿壶)的智伯。

  智伯也不是豫让的第一任老板,在那之前,他还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干过事。后来范氏和中行氏都被智伯灭了,他才转投到智伯门下。

  话说智氏被灭族了之后,豫让逃到了山里头,他想了想,觉得这么不是个事。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对他很好,他应该出去给主公报仇才是。于是就重新出山,谋划暗杀赵襄子。

  豫让先是改名换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跑到赵国的宫中去涂厕。这说明豫让还是挺聪明的,知道人在解手的时候防备性都是很低的,于是他决定在厕所下手。

  这天,赵襄子跑来上厕所,上着上着,忽然心里一紧,赶紧提起裤子跑出来,让底下人把厕所搜查了一遍,发现了怀揣着匕首的豫让。

  赵襄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杀我?”

  豫让说:“我要为我家主公智伯报仇!”

  赵襄子的手下听了,就要杀了豫让。但赵襄子却说,

  这个人是真义士、真汉子。智氏都被灭族了,毛也没剩下,这个人居然还想着要为他们报仇。放了他吧,我自己小心一点就好了。

  豫让死里逃生了一次。但他不甘心,于是计划第二次暗杀,继续做他的城市猎人。

  但是因为他有过一次不成功的暗杀经历了,赵襄子的手下都认得他了,而且知道他要报仇,肯定对他特别关注。他想,他得改变一下妆容才行。

  那时候韩国还没有整形医院,不,那时候还没有大韩民国……所以,豫让只好自己给自己整形。

  豫让之前是智伯的宠臣,也算是晋国的贵族,估计长得挺英武,穿着也比较讲究。但这次他是下了复仇的决心了。

  他先是把漆涂在自己皮肤上,把皮肤搞烂,跟癞子一样;然后生吞炭火,把自己的嗓音变嘶哑。为了方便执行计划,他跑去市井里要饭,把自己变成了乞丐。这次易容变声非常之成功,连他朝夕相伴的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有个朋友碰见他,见他自残成了这样,不禁流下了眼泪。

  朋友说:“凭你的才能,如果去给赵家打工的话,肯定能成为他身边的宠臣,到时候你再下手报仇,不是很容易么?”

  ——朋友是要让他打入赵国内部接近赵襄子,这样下手会容易很多。他朋友说得没错,这样的计划可行性要高得多。

  但豫让回答他:

  怀有二心侍奉主公是不义的,是有悖君臣伦理的。我知道我现在这个计划代价很高,但我这么做,就是想让全天下和后世那些怀有二心的人感到惭愧。

  豫让报仇,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大义;并且为了实现大义,他还要保证实现的过程也是正义的。

  为主公报仇雪恨与遵守君臣伦理,对于豫让来说,后者的义更甚于前者。

  豫让摸清了赵襄子常走的路线。

  路线上有一座桥,于是豫让埋伏在桥上,准备等赵襄子过桥的时候暗杀他。

  赵襄子骑马过来了,这次赵襄子到没有心紧,反倒是马惊了。

  于是,又派人搜捕了一番,发现了豫让,这次便没有再放他了,而是把他杀了。

  以上是《通鉴》的全部记载,以及一些我添油加醋的部分。

  看了这些记载,有如下几个地方让人很感疑惑:

  问题一:豫让在范氏、中行氏、智氏三家都任过职,为何唯独对智氏那么忠心?为什么不杀了智伯替前两个东家报仇?

  问题二:灭掉智伯的是三家,赵氏、韩氏、魏氏,相比于赵氏,作为叛徒的韩氏、魏氏更可恶,豫让为什么不杀他们?

  问题三:为什么豫让每次暗杀都会被发现?一次是心紧,一次是马惊。难道赵襄子冥冥之中有天佑?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史记》上找到。

  《史记·刺客列传》上记载,豫让第二次暗杀失败,赵襄子跟他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对话。赵襄子直截了当地问他,为什么你不为范氏和中行氏报仇,专为智氏报仇?豫让说,范氏、中行氏是“众人遇我”,我也是“众人报之”;而智伯是“国士遇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这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一个注脚。

  所以,那些总是嫌弃自己员工不够拼的老板们,颤抖吧,员工在工作上不够拼,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们对他还不够好!

  第二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豫让已经完成了对韩氏、魏氏的复仇。

  记得前文所述的豫让和他朋友的对话么?“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当年韩氏、魏氏跟智氏的关系,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臣属,但是他们最后却背叛了自己的主人。

  豫让通过自己忠贞的行为,来羞辱韩氏和魏氏,让他们被后世所耻笑,也算是一种报仇了。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让人疑惑的问题:赵襄子每次都能通过心紧、马惊这样奇特的方法事先发现豫让,难道真的有天意?

  我觉得这事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赵襄子知道自己很多事情做得太过火,心里有负担,总是疑神疑鬼怕别人来暗杀他,所以经常心紧,动不动就会下令搜查一下厕所、卧室什么的。

  第二种可能,这是豫让故意安排的结果。第一次涂厕被发现,可能就是个巧合;也可能是因为豫让第一次从事暗杀任务,易容不太成功的关系。

  豫让之前可能认为赵襄子是个非常暴虐、不讲道义的人,没想到他被抓住以后反而被赵襄子夸奖为“义人”,还毫发未伤地把他释放了。

  赵襄子的这种宽容打动了豫让。豫让不是不懂道理的人。刺客被抓,本该处死;赵襄子却就这么放了他。

  于是,赵襄子也算是对豫让有恩了,更重要的是,豫让希望赵襄子这样具有高尚品格的国君能继续生存下去,所以豫让选择在桥下暗杀赵襄子时故意失手。

  《史记》上写,他二次被抓的时候,要求赵襄子把外衣给他,他“拔剑三跃而击之”,说:“吾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伏剑自杀。

  对于豫让来说,这是他最完美的结局:报了智伯的恩,报了赵襄子的恩,于自己无愧。

  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解释。

  豫让是个懂道理的人。豫让是个真正有大义的人。

  故事是故事,揣摩归揣摩。只是,现在还有豫让桥,却从未听过智伯路。

  聂政

  聂政的事情比豫让晚了四十多年。

  《通鉴》上记载聂政的事情用的笔墨很少,以一句“盗杀韩相侠累”开头。

  这个“盗”就是指聂政了。看来光哥和他的小伙伴们是不太喜欢聂政的,把他定性为“盗”,不是好人。

  虽然文字记载不多,但历史跨度挺大的。侠累是韩国的贵族,很久以前跟韩国一个大臣严仲子互相看不顺眼,关系紧张。

  严仲子不是韩国人,加上侠累是韩相,严仲子怕哪天自己客死他乡,就逃离了韩国。但他咽不下这口气啊,边逃边物色合适的刺客人选帮他去刺杀侠累。

  他听说聂政非常勇猛,于是跑去聂家,拿出黄金百镒给聂母祝寿,想让聂政替他报仇。

  聂政怎么也不肯接受这些黄金。

  他对严仲子说,老母亲还活着,我还不能去做需要牺牲自己生命的事情。直到聂母过世之后,聂政才答应严仲子。

  于是,聂政就直奔韩相府。侠累是韩相,所以他的护卫亲兵很多。

  但聂政直接冲了上去,杀掉了侠累。

  随后,他自己毁容、抠出双眼,切腹拉出肠子,死在相府。韩国人在集市上将他曝尸,并且悬赏要知道他的身份,却没有人知道。

  聂政的姐姐听说了,跑去了韩国。看到尸体,她就哭了,说这是她的弟弟聂政。他之所以要毁容藏匿身份,是为了不给我造成麻烦。

  可是我怎么能为了自己的性命,而阻碍贤弟流芳百世呢?于是就死在了聂政的身旁。

  《史记》上的相关记载就要长得多了,很多细节的加入使得聂政的故事更加丰满。

  《史记》上说了,聂政因为在老家杀了人,所以带着母亲和姐姐逃了出来,做屠夫为生(战国真是乱世,私斗杀人的频率还真高,感觉身上不背几条人命都成不了大事);

  聂政去找严仲子的时候,是在完成了对母亲的守孝之后才去的,而且也是觉得严仲子这哥们儿够意思,那么高的地位来拉拢我这么一个卑贱的屠夫,感觉是自己欠他的;

  在制定刺杀计划的过程中,严仲子还提出,由于侠累身边亲兵很多,因而要给聂政多配帮手,这个建议被聂政拒绝了,理由是人多嘴杂,容易泄漏;

  聂政姐姐去认尸的时候,已经暴尸很久了(这我就纳闷了,聂政尸体又不是放在水晶棺材里的,那时候估计已经腐烂得不能看了,如何还能一眼认出);以及聂政姐姐死前大喊了三声“老天”。

  《史记》里还记载了当时社会舆论对这件事的评价。

  当时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后(估计有点幸灾乐祸的意味),都认为聂政是个人物,他姐姐也是个烈女。

  如果聂政知道他姐姐会是这么个结果,估计也不一定敢行事了。而严仲子呢,还真是个会慧眼识人的人啊!

  总而言之,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述,故事性更强,人物性格塑造也更丰满。但事实梗概跟《通鉴》里面是差不多的,只是详略不同而已。

  总结一下,聂政起初拒绝严仲子是为了“孝”,而后答应严仲子是为了“义”,制定暗杀计划是“智”,成功实施暗杀则是“勇”。

  这么说来,聂政堪称孝义智勇兼备的汉子。为什么光哥却一口定性他是个“盗”呢?

  光哥可能是觉得聂政跑去帮严仲子杀人,这所谓的“义”,是“私义”,而非“公义”。

  光哥毕竟是个宰相,要为全天下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并做好榜样。他希望天下的侠士能勇于公义、懈于私利。

  可我觉得光哥迂腐了。

  聂政是个好儿子、好弟弟;也是个能为知己两肋插刀的好汉。

  在那个见利忘义的时代,在那个人人危而自保的年代,能有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为恪守孝道而对财富说不,为报知遇之恩而舍身成事,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至少在聂政身上,我看到了孝义战胜了钱利。

  但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姐姐。

  本来能够安定平实地过完一辈子,却为了成就自己弟弟的名声,死在异国的集市上。

  对于个体利益来说,这简直是惹祸上身的极佳负面教材。这种选择是不理性的,但品格是需要我们仰望的。

  最后,八卦一下,聂政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很有名。

  聂政的故事后来在民间传来传去,很多内容都跟史书记载不一样了,甚至还加入了一些豫让故事中的成分,成了一个传说,说聂政依靠弹琴刺杀韩王,死后自毁容貌,天下莫知。

  当时的音乐人根据传说故事(而非史书记载)编了首叫《聂政刺韩王》的曲子,后来一直非常流行,位居中国音乐榜中榜Top 10数百年。

  这首曲子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大概更有名一点,叫《广陵散》。

  这曲子,嵇康临刑前还在弹,可能是为了通过遥想聂政弹完这曲后皮面决眼、自屠出肠的惨状,相比自己一会儿只是脖子上挨一下就完事的情形,减少自己的恐惧感吧。

  本文节选自新书《寡人很孤独》

  

  赏饭加微信:158589503(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小明牛哲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