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了一辈子电影,现在才觉得入门了

  前两天,单向街的许知远老师和冯小刚聊了聊,烟雾缭绕里,他说:

  “从现在开始,又有人开始装了。”

  “我的 70 年代乏善可陈。”

  冯小刚不太愿意提起自己 70 年代那段日子,他是 58 年生人,青春期赶上了文革,认识了和王朔以及他那帮“大院子弟”朋友圈,经历了一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按照一些学者的定义,大院子弟是建国后在北京党政军机关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高级进化版叫红色贵族),以 50 、 60 后为生力军,文革时期,大院子弟留守在京,他们在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版图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落和现象。

  冯小刚算半个大院子弟,他小时候长在北京西郊的市委党校的大院里。后来父母离异,他和母亲、姐姐搬出了大院。

  没成名之前的 90 年代初,冯小刚死缠烂打、千方百计地讨好王朔这帮正牌大院子弟们,据说为了加入他们的圈子,冯小刚在饭局上被撵来撵去,吃剩饭也在所不辞。

  几十年后,冯小刚却成了这圈子里最受世俗认同的真正大腕。

  脱离王朔成名之后,他也有些拧巴,有些自卑。比如他说最怕别人请吃饭,尤其是高大上的粤菜,最喜欢吃开水泡饭就剩菜,因为是小时候贫寒养下的重口味。“穷人家的孩子发了财也学不会享福。”

  

  王朔的好朋友、导演叶京很看不上冯小刚,挤兑他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借鉴和利用比他还要聪明的人,如果听到别人说了什么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不过冯小刚确实没什么文化知识,经常白字连篇。他现在却成了中国最出名的导演,引领着大众的电影口味。我戏里的冯裤子,动不动就哭,这个细节就来自冯小刚。我认识的冯小刚渴望成功,做梦都想出名,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他很会做人。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几次。”

  

  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自作家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叶京担任了导演与编剧,由佟大为、陈羽凡、白百何、文章主演。故事讲述的是一群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生长在北京某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

  叶京找了个酷似冯小刚的演员演个甩不掉的跟班——“冯裤子”(最右),既丑又穷,不爱干净,贪生怕死,见色忘义,对了,还是个爱粘人的哭包儿。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冯小刚也写了一段自己当年的故事——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请人吃饭,席间拍马屁说:“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 80 年代是中国一百年来最黄金的时代。”

  80 年代是个危险又浪漫的年代,南海画圈,改革开放,人们脱掉军大衣,从文革阴霾里走出,大家第一次发现“崔健可以那样唱歌,王朔可以那样写小说”,一切充满了自由和浪漫的可能。

  

  冯小刚那时候特喜欢去海淀影剧院听中央音乐团的新星音乐会,但他又觉得“臊得慌”。

  

  “因为文革太假了,所以对假的反感形成一种巨大的反作用力,对所有虚伪的假的东西,全都被打翻在地......你比如说我喜欢听古典音乐,这说出来是不是臊得慌?别装,成为了一个时代,就是这二十年的一个潮流。”冯小刚回答。

  由于文革的口号喊得太大太亮,他们那一代人大概是得了一种“崇高尴尬症”,王朔的“没正形儿”、“不靠谱儿”反而是真实的、是受人喜欢的。反崇高导致了真崇高也羞于表现,这是“伟光正”的后遗症。

  “从现在开始,又有人开始装了。”

  80 年代过去了,冯小刚很怀念他。

  

  《十三邀》

  

  《十三邀》

  “我觉得我平常就是(像王朔)这么说话的。”

  90 年代,冯小刚早年间以联合编剧的身份和王朔策划了不少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收视率很好,冯小刚有点骄傲地觉得“拍一电视剧让观众喜欢这事儿很难吗?”

  1995 年和 1997 年,他拍了改编自刘震云小说《单位》的电视剧《一地鸡毛》,和改编自王刚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月亮背面》,没多久就因为尺度过大被禁了。冯小刚觉得那是他拍过的非常好的东西,至今都想再重新看看,但是连母版都找不到了。

  

  

  《月亮背面》讲的是爱情与现实的撕扯,《一地鸡毛》则讲的是体制和权力使人迷失,题材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经历了这两次挫折,冯小刚开始把目标转向电影,他说那时候电影不景气,没人拍,到了北影厂,“只要有钱,随便(拍)”。 1997 年《甲方乙方》横空出世,随后 98 年的《不见不散》和 99 年的《没完没了》接踵而来,开启了中国电影的贺岁片市场。

  这三部电影里,都由葛优担纲男一号,他饰演的是王朔小说里那种典型顽主的人物:没正形,混不吝,蔫儿有主意,玩世不恭,不着调儿,甚至有点儿可疑,有话不好好说非得拐一弯儿,但骨子里是善意的。

  大概由于早年的自卑阴影,冯小刚把自己的编剧才华一股脑地倾倒在葛优饰演的角色身上,补偿性地让主角光环亮到耀眼,台词金句频出,机灵几乎抖不过来。三部电影里,其貌不扬的葛优和刘蓓、徐帆、吴倩莲三个大美女轮番谈恋爱,三个女主角对葛优又爱又恨,放不下也离不开。

  

  

  

  2000 年,他以王朔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为蓝本,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拍了一部他至今最钟爱的作品《一声叹息》,讲了一段情感与道德冲突的三角关系。可惜票房一般,观众并不买账,他至今耿耿于怀。

  

  

  

  “现在才觉得对电影入了门。”

  进入千禧年,冯小刚越来越自信,开始尝试其他电影类型,《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都不是典型的商业喜剧,古装片、战争片、甚至灾难片他都一一试过。男一号也不再由葛优一人承包,男主角的颜值范围扩大到刘德华这样的老牌偶像,张涵予这样的实力硬汉,甚至吴彦祖这样的盛世美颜。

  

  

  

  拍电影也变成了一种随性、甚至有点不负责任的事情,拍一部想拍的,再拍几部赚钱的让投资人回本:《非诚勿扰》系列和《私人订制》都是冯小刚为自己的任性买单的产物,他承认,他消费了观众对自己的信任。

  作为演员,他在《功夫》和《让子弹飞》和《老炮儿》里的表演倒是可圈可点。

  

  

  现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文艺片让他重新找回对电影的敬畏,舍弃经验,找回重新拍电影的感觉,每次拍完一条,都要和摄影指导探讨一下圆形画幅的构图,常常问自己:“是不是太正常了?”

  

  有意思的是,早年间第五代导演都在拍文艺片的时候,冯小刚在商业片领域里一往无前;这些年大家都在“啪啪啪”按着计算器的时候,他兴致勃勃地开始拍属于自己的文艺片。

  “像个迟到的长跑者吗,有没有背道而驰的孤独感?”许知远问。

  “性格使然,我不爱随大流。”冯小刚答。

  以防有人想看冯小刚的原版采访视频,我给大家 po 下面了>>>

  本文来自微在趣闻社,想看到更多全球社交网络上的疯狂趣闻,请前往苹果及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微在“,即刻下载”微在趣闻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