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拾文化。
这两三年的时间里,我跟你聊了很多关于文化的事。最近一点时间,我也尝试着把一些自己喜欢的好用的东西推荐给你,如此说来,我们很像素未谋面的好朋友,了解彼此,但好像又缺了点什么。
你好,我是拾文化。
我姓拾。拾,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中十种艺术类别的概要;拾,象征着在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一种圆满。这个拾,更代表重拾文化。
“拾风于市,藏雅于舍”。我更愿意把自己收藏的文化们,交给你。
比如,香道。流传几千年的中国艺术,到现在几乎中断。而传入日本后,被人家玩到了道的层面。在这样一段历史的岁月中,我们遗失了香道。
因为可惜,所以不惜代价,我找到很多真正钻研香道的朋友。然后,我们聚在这里——“香道风物”。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一大波喜欢香,或者准备喜欢香的人。
转载一篇,你读读看,如果感兴趣,文末有二维码,关注吧。
本文摘自拾文化旗下香道平台
香道风物
18世纪广州外销画“卖香”
海上丝绸之路是1840年前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交通航线,它与横贯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一起,构成了接中国与世界其他的两大交通动脉。
不仅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且还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种香料的输入。
这些香料分别出产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等地,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在中文古籍中可以找出上百种名称,包括丁香、沉香、伽南香、鸡舌香、苏合香、安息香、龙脑香、胡椒……
虽然香料也由陆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但主渠道则是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各国普遍将香料作为贡品呈献给中国皇帝,而且往往动辄进贡成千上万斤,甚至有一次超过十万斤的。
更多的香料,则是由中外商人贩运入华的。来自海外异国的香料通过各种途径被输入中国后,或与食物一起直接烹煮,或被加入到药物中,或被加工成液体,或被做成固体,广泛用于烹饪、医疗、美容、家居、祭祀等领域,古人甚至感叹说:“香之为用,大矣哉!”
外来香料的广泛应用,对古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对食物烹饪的影响。
唐代,胡人已普遍将胡椒用于食物加工。后来,中医认为胡椒具有“杀一切鱼、肉、鳖、蕈毒”的功效,不仅可以增加香味、刺激食欲,还可以养身健体,这样,胡椒在烹饪中的应用就日趋广泛。
到了明朝,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调味品了。此外,人们还在茶水、甜食中添加香料,制作出香茶、茴香汤、丁香水、香茶餅子等甜点饮料。
其次是对个人美容及化妆的影响。
古人认为,香料不仅可以除臭杀菌、护肤养颜,而且还可以驱疫辟邪,所以将香料用于个人日常生活中。
例如沐浴时,在洗澡水中加入香料;浴后,用香粉擦身,在身上喷洒香水。用香料做成露、膏、剂、粉等,用来敷脸、增白、护发,以及染指甲、画眉毛等。
古人还用香料来薰藏衣被,既可除霉,还可增加香味。香料也可做成香袋、香囊、香球、香坠等,作为个人装饰品直接佩带在身上或者挂在扇子等饰物上。
唐诗中就用“异国名香满袖薰”来描绘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元旦、端午、中秋等节日佩带香袋,后来发展为节庆礼俗。古代官员在向皇帝当面奏事时,还将鸡舌香含在口中,以消除口臭,免得失礼。
其三是对家居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上流社会中,香料常被用来清洁居室、美化环境、烘托气氛。例如,在建造房子的木材中加入香料,或者在涂沫墙壁的粉刷材料中加入香料。
在客厅、书斋、卧室、亭阁等处焚香燃烟,更是常见。袅袅的香烟,不仅可以除湿驱虫,还可以提神醒脑,更营造出幽静高雅的气氛,尤其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香炉甚至成为文人书斋的必备装饰。
明代文人唐伯虎的“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焚香细读斜川集,俟火亲烹顾渚茶”,正反映了香料在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是对宗教祭祀活动的影响。
与世界众多民族一样,古代中国人也认为,缭绕不绝的香烟可以通神达灵,与另一个世界交流,这样,燃焚香料,就成了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都可看到焚烧的香料。香料甚至成为宗教活动的代名词,人们用“朝山进香”来表示到庙宇中去礼拜,用“香火旺盛”来表示一座庙宇的发达,捐献给庙宇的钱财则被称为“香火钱”等等,“烧香拜佛”则成为固定搭配的词汇。
此外,古代中国人在敬拜天地、祭祀祖先、祭拜孔子等仪式中,同样要使用香料。
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各种香料,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
古代中国文人写下了大量的关于香料的佳作,例如,“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张籍),“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陆游),“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等等,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与香料有关的口头用语,“红袖添香”、“香车宝马”、“焚香煮茗”、“焚香抚琴”等。这些名句佳作以及口头用语,都折射出了香料对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