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前期作品展 | 展映消息

戈达尔来了?

快跑!

等等!跑向他还是跑离他?

  

戈达尔与前妻安娜·卡里娜出演《五至七时的奇奥》

当然是跑向他啦,他那么可爱!

  戈达尔前期作品展

  

  

  

  

主办方

中山大学滑动门电影协会

时间

6月17日~7月8日

每周六 19:00

地点

广州海珠区T.I.T创意园

树德生活馆内 奇遇电影空间

具体放映时间

【第一场】6.17 周六 19:00

  【放映电影】《筋疲力尽》(1960)

  【第二场】6.24 周六 19:00

  【放映电影】《蔑视》(1963)

【第三场】7.1 周六 19:00

  【放映电影】《阿尔法城》(1965)

  【第四场】7.8 周六 19:00

  【放映电影】《周末》(1967)

♥活动免费,无须报名,直接入场

  一、可爱的导演,“难看”的作品

  新的放映活动又要开始了!这次我们要提高段位,挑战下影史知名的大(nan)师(kan)作品——戈达尔的片子。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旗手,戈达尔首先是一个孩子气的导演。对政治问题不成熟的长篇大论,不好好讲故事的执拗心态,牺牲电影可看性而做的多项风格实验,甚至通过拍摄电影征婚等等,无一不显示出这一点。

  由于“五月风暴”后戈达尔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开始拍摄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电影(有点类似政治宣传片)。因此我们可以粗略以68年为界,将戈达尔的创作生涯区分为前期和后期。

戈达尔“维尔托夫小组”时期作品《东风》海报

  如果说戈达尔前期和后期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那应该就是——难看了。

  ——而戈达尔前期作品的共同点呢?

  ——反好莱坞,拍摄上处处与好莱坞的规则作对。

  因此,认真地说,戈达尔前期作品可以被归结为——难看的反好莱坞作品。

  但戈达尔的“难看与很多导演的难看不太一样。像塔可夫斯基、侯孝贤、锡兰这种,片子“难看”,是因为情节发展太慢、缺乏爆点(连配乐都很闷)、大量长镜头……

  但戈达尔并不是。他有标志性的跳接风格,几乎每部影片都有女性裸露身体,配乐音量足,情节够劲爆……怎么还会难看呢?

《蔑视》中的性诱惑力,可这掩盖不了片子的“难看”

  戈达尔的片子难看,难看点不在于“闷”,而在于入不了那批深受好莱坞电影美学晕染的观众的法眼。在他们看来,戈达尔拍的片子都太奇怪了,与好莱坞全不一样。这样的人拍出的作品,能看吗?

  是啊,反好莱坞的戈达尔作品,真的没法看吗?

  二、反好莱坞的三条路径

  戈达尔对好莱坞的反叛是从影像风格开始的。很多人都觉得戈达尔拍的片子故事性太差,完全与好莱坞背道而驰,因此认为他的反叛首先在于“打破传统叙事”。

  但这种说法明显存在问题。至少戈达尔的长片处女作《筋疲力尽》就是在模仿好莱坞警匪片的叙事套路。有些观众觉得看不下去,只是因为戈达尔讲故事的方式与传统好莱坞技巧不太一致。这种独特的讲故事方式是一种新的电影语言,一种戈达尔的个人技巧,一种新浪潮风格。

  

《筋疲力尽》一景,反“叠化”的故事瞬时推进

  风格既可作为叙事载体,自身也具有表意和情绪传达功能。因此戈达尔对于好莱坞风格的颠覆其实已经动摇了传统电影的根基。

  但戈达尔远不止于此,在叙事上,他也彻底颠覆了好莱坞的固有模式

  什么是好莱坞叙事模式?这种模式首先在于一个商业化的迎合观众的圆满结局,还在于一个楚楚可怜的牵动观众情绪的女性角色,当然最重要的,在于情节之间基于人物内在动机、外部环境等合逻辑的紧密联系。后者更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主要标准。

  但叙事在戈达尔这里明显破裂了。《筋疲力尽》中还能看到好莱坞故事片的一些套路,但从结局和一些情节的松散联系看来,戈达尔已经在尝试打破好莱坞叙事模式了。

  到后来的《随心所欲》《法外之徒》和《狂人皮埃罗》中,戈达尔对于结局的处理更体现出他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反叛。

《随心所欲》震撼结尾,女主娜娜被开枪打死

  结局怪异也就算了,戈达尔后来作品中的情节联系也越来越松散,松散到表层叙事连贯性几乎消失的程度。或者换个说法,这些作品中,你已经弄不清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了。

  这种对故事的操弄在《周末》中达到顶峰,戈达尔用不时出现的与情节无关的画外音、令人费解的意象的突然插入、多色彩字幕板的高频闪现,把本就不连贯的故事拆解得面目全非。到这地步,观众彻底懵了。

《周末》中的怪异意象,突然出现的羊群

  好莱坞黄金规则所支配的风格和叙事带有极强的商业属性。这常常体现于好莱坞电影的造星能力和圆满结局。但这样的片子又带有多少现实性呢?

  戈达尔的愤怒可以理解。作为左派的电影导演领袖,他自然不愿屈服于好莱坞的造梦体系之下。因此,仅从风格和叙事上对抗好莱坞是远远不够的,戈达尔还将矛头直接指向好莱坞神话本身,以及其背后所依托的“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

  《周末》中直视镜头的黑人,他在号召革命和控诉资本阶级社会的丑恶

  关于这两点,戈达尔分别在《蔑视》和《周末》中有过或巧妙、或激烈的控诉。而《阿尔法城》,则鲜明表现出戈达尔前期作品的政治化倾向和左派立场。

  以上种种,都使得戈达尔与好莱坞最大程度地划开了界限。

  三、风格之为风格——以《筋疲力尽》为例

  大卫·波德维尔曾经论述过风格的三种功能——传递画面信息,揭示主题意义和增强情感特质。当影片呈现于大银幕上时,其镜头首先是讲述一个故事,然后一些关键的镜头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象征意义,最后是更高级的渲染情绪(非煽情)的功能。

  但是,作为一个好莱坞风格的反叛者和新浪潮风格的引领者,戈达尔作品中的风格技巧,未必具有以上三种功能。他更像是用一种全新的风格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是支离破碎的。

  这使得戈达尔作品中的“风格”,更像是一种纯粹的无附加含义的风格。你可以说这种风格在戈达尔那里很低级,但从现在好莱坞对其的吸纳和应用来看,戈达尔无疑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这一贡献集中体现于戈达尔长片处女作《筋疲力尽》中。

  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当属造成观影不适感的“跳接”。

《筋疲力尽》一景,剪辑造成人物“跳跃”的错觉

  同样知名的,还有引领法国新浪潮风格潮流的“圈入代替特写”和贴上戈达尔个人标签的“身体局部特写”。

圈入代替特写,后来广泛应用于其他新浪潮作品

《筋疲力尽》中的身体局部特写,带有更多戈达尔的个人风格,后来的《蔑视》和《已婚女人》中也都有体现

  此外,特吕弗一年前在《四百击》中展现的“演员直视镜头”、“长镜头代替剪辑”等好莱坞一般不会采用的风格策略,也出现在戈达尔的长片处女作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除《筋疲力尽》外,我们将要放映的《蔑视》、《阿尔法城》和《周末》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戈达尔风格的“纯粹性”。因此,当你换个角度看戈达尔,也许能为他的实验精神而倾倒,继而迷上这位导演。

  本周六晚,就让我们以《筋疲力尽》,来进入戈达尔的电影世界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