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爱对孩子有多重要 | 致世上所有痴情的父子

1981年,周国平刚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在那之前,从北京大学毕业的他,在湖南军队农场劳动了一年半,然后被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任县委宣传部理论干事和县委党校教员。直到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他考上研究生,才又回到了北京。

那一年轰动的文化事件,是《傅雷家书》的出版。《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于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傅雷次子傅敏选编。傅雷好友楼适夷评价这本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周国平记得,《傅雷家书》出版后,受到许多青年人的热心传阅,大家非常喜欢这本书,他自己也不例外。三十多年匆匆而过,每次翻阅这本经典著作,除了依旧受到震撼之余,每次都能够增添更多的体会。

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

——周国平推荐《傅雷家书》

  

  在我的记忆里,《傅雷家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并且被当时的青年人热心传阅的少数几种书之一。此书出版后不久,傅雷翻译的《傅译传记五种》和《约翰·克里斯多夫》也相继出版,并且同样被青年人热心传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80年代,傅雷是许多知识青年的心灵教父,人们饥渴地从他的家书和译著中吸取营养,这已经成为那一代人精神成长史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读者读书会推荐的这本《傅雷家书》,我相信它一定也能和今天的青年人以及拥有年轻心灵的成年人深深地结缘。在《贝多芬传》译序中,傅雷写道:“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今天人们只知训练各种谋生和表面成功的技巧,恰恰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当此之时,无论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还是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这部以培养孩子心灵为主旨的家书岂不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家书始自1954年,止于1966年,主要对象是在国外的傅聪。现在我自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重读这部家书,对其中洋溢着的父爱有了真切的感受。傅雷教子极严,有时几乎不近人情,儿子离开后,他为此深感内疚,常在信中自责,说自己“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向傅聪如此倾诉:“孩子,我要怎样地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和热爱呢!”他的信写得极认真,谈艺术,谈人生,充满真知灼见,讨论钢琴演奏,指点日常生活,皆细致入微。他盼望傅聪也做相应的交流,但傅聪毕竟年轻,有时不能体会父亲的心情,疏于回复,以至于他发出了这样的恳求:“我们历来问你讨家信,就像讨情一般。你该了解你爸爸的脾气,别为了写信的事叫他多受委屈,好不好?”无数读者希望和作为名人的他通信,偏偏自己最渴望书信切磋的这个儿子很少利用这么好的条件,几乎令他唏嘘。读到这些内容,我心里都会发出一声叹息:一个多么痴情的父亲!平心而论,傅聪写信也很认真,只是在数量上不能和老爸相比罢了。傅雷是如此珍惜这些信,将它们分类抄写,原信已在“文革”中被毁,幸好有抄本,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编入了新版中的傅聪的信。

  

  傅雷不但是一个痴情的父亲,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通过家书在儿子身上所做的,正是“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这部家书是爱的教育的教科书,今天的家长们从中可以看到,怎样才是真正爱孩子,有爱无教育不是真正的爱,爱的教育就是培养心灵,就是在心灵层面上和孩子成为知心的朋友。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部家书又是人生和艺术的启蒙书,从中可以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心灵丰富而高贵。你们不要叹息自己没有一个像傅雷这样的伟大父亲,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你们首先必须自己来做培养自己心灵这项神圣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傅雷以及一切伟大的心灵都是你们的导师。

  傅雷是一位难得的通才,懂音乐,懂绘画,懂诗歌,懂文学,在本书中有大量会心之论,可供爱艺术的读者品味。傅雷谈艺术绝不限于艺术,他注重的是心灵,因此每个关注心灵的读者也都能由之得到启示。不过,在这里,我想撇开专门性的内容,仅就本书中涉及人生和艺术的普遍性论点做一个不完全的提示和少许的发挥:

  一、做人第一。无论做学问,还是弄艺术,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人格卓越是成就任何伟大事业的前提和终极目的。

  二、融会贯通。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会有灵性,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才能有气象、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

  三、学习的自主性。学音乐,学生本人首先要具备条件,“心中没有的人,再经名师指点也是枉然的”。这一点其实对一切高级的学习都是适用的。

  四、感受和思考比技巧重要。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胧的感情分辨清楚。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这一点对一切精神创造也都是适用的。

  五、恰当面对人生的浮沉。“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人不可平庸,也不必高超,作为普通人,心情不随外在遭遇大起大落即可。

  六、理性地对待感情创伤。不要让它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逝去的感情事件,不论快乐还是痛苦,都把他们当作人生中的风景。

  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话,摘不胜摘,但有一句决不可遗漏。傅聪信中引王国维语:“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傅雷回信说:“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说得真好,准确地阐释了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性质:艺术家是单纯的赤子,在复杂的功利世界里不免孤独,于是通过艺术创作创造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和许多心灵的朋友。今日傅雷夫妇的墓碑上镌刻着十二个手书的字,便是从这段话里摘出的,我们仿佛听见傅雷的赤子之心在恒久地宣告艺术的胜利——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这部完整的《傅雷家书》,我们等了三十多年

旧版的《傅雷家书》没有父子对谈,只是一位父亲的独白。因为没有收录傅聪的回信,非常遗憾,傅雷的许多话,我们不知道他因何而发,傅聪一方的情况也只能在字里行间猜测和想象。

从1954年直到1966年的十余年间,傅雷夫妇和傅聪通信数百封。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然而,傅聪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

1966年夫妇二人含冤与世诀别,家产尽数被抄。他们写给傅聪的信都在国外傅聪那里有留存,而傅聪的回信则未能幸免。

傅雷夫妇

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通知作家叶永烈,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遗物,包括照片和文件,里面竟有傅雷夫妇抄录的几册傅聪回信。

傅聪得知此事,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直到十多年后,年逾古稀的傅聪终于点头。

至此,《傅雷家书》中的父子终得团聚。这部书亦终于完整。

  

(《傅雷翻译文集》译林出版社即将出版)

今日互动

谈谈在哪一瞬间你理解了父亲曾经“严厉”的爱

我们将选出三位读者赠送

《傅雷家书》五十周年珍藏版一本

  

该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者读书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