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卿相】读词浅释第12讲

  【天下精舍第153期】

  

  【前言】

  天下精舍,天下人的精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传播国学,教授古诗词创作。本期推出白衣卿相【读词浅释第12讲】,供大家学习分享。

  

【讲师简介】

白衣卿相,酷爱填词,文森老师大弟子,求学天下精舍。

  白衣卿相

  读词浅释第12讲

  大家好:

  我们今晚继续来一起赏析古人的作品,体悟其中的美妙文字所赋予的内在情感。

  学填词,首先就要会读词,读词是学习填词第一步。读词不仅仅是吟诵,记忆,还要学会欣赏,要能读出作者词里弦外之音,所谓弦外之音,就是词人所要表达的寄托。

  自苏轼以来,词从被动的为歌妓视角代言的应歌和艳科,转化做士大夫抒发情感,为天下众生代言的教化文学。

  在苏轼之前,词已经有了这种倾向性的变化,比如李煜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里,李煜用自己的视角直接抒写了亡国毁家的政治感慨,这种对人生骤变的体验超出了艳情的范畴,有了言志的倾向。在后来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词里都有了这样的表现。虽然在王安石的词里也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句子,但王安石本身是不大看得起“小词”,还是将他作为诗余看待。

  

  苏轼是真正有意识将词体文学引向大众,开一代文学新风气,把创作的视角从被动的代言转化为主动的观察。因为有了主动的观察和面对社会群体的变化,词的内容就有了本质的升华,而中国的文字和事物很多都有特定的代表性,那么词通过文字对事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在的情感表达,也就有了寄托。及至发展到后来的常州派甚至提出,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词学观点。

  所谓有寄托入,即是强调作词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意象,主题必须含蓄,便是“有寄托入”。

  所谓无寄托出,是强调意境的朦胧美及对核心意象理解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其实也是我们常提到的,词要有余韵,要留有想象空间。

  既然词有寄托,如果我们读词,仅仅是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而没有真正的理解词中的所寄托之意,那么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就被错过了。并且我们也错过了,学习作者巧妙的填词手法和构思的机会,所以读懂词,是学习填词的必由之路,只有读得懂词,理解了一个词人大部分作品的内容和寄托,那么我们自己就可以总结出一些惯用的方法。我们对这些方法加以改造,消化以后,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填词方法,当我们不断的分析总结一个又一个作者的手法和构思以后,就会杂糅各家所长,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我们读词解词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书法的临帖一样。

  

  下面我们就来解析欣赏一首词,来读一读其中的寄托是什么。

  《贺新郎·赋水仙》

  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爱一点、娇黄成晕。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待和泪,收残粉。

  灵均千古怀沙恨。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皪银台润。愁殢酒,又独醒。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人。我们要读懂一首词,一定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对于辛弃疾的生涯背景资料,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就不再深入介绍了,我们只来了解一下这首贺新郎的创作背景。

  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

  大家知道辛弃疾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这个时候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赋闲带湖,只能借酒消愁,无可奈何。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这首赋水仙,是被作者赋予了什么样的寄托呢?

  

  作者用“云卧衣裳冷”作为起句,这就很有意思。这个句子其实是杜甫《游龙门奉先寺》的第六句。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的“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是描写在寺庙里,看着天空的星辰经纬仿佛离着自己很近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句诗的内涵,那么辛弃疾用杜甫原句,做为词的起拍,就大有深意了。既然是赋水仙,第一句就赋予了水仙一个直观的形态,云,卧,衣裳,这些意象借用杜甫的诗句,巧妙的把水仙离尘脱俗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填词里,起拍所说的一种“截搭”的手法。

  “看萧然、風前月下,水边幽影。”这句紧接着起句的“冷”字的意象,进一步深化水仙的清幽,孤寂的外在形象。萧然一词既含动态,又含静态,词意还有情态之美,让这个風前月下的花儿,分外的闲远淡泊。

  “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这一拍紧扣着上拍水仙的萧然和幽影,用曹植洛神赋里“凌波步缓,罗袜生尘”的意象,进一步的升华了她的美。

  这里汤沐是指汤沐邑,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的封地,以其地收入供斋戒沐浴之用。作者在这里一方面是形容水仙如美人出浴那一瞬间,并用夸大的手法将汤沐邑变为烟江万顷。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南宋偏安奢靡的幻像。

  

  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将水仙的整体形态及内在柔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爱一点、娇黄成晕。”从水仙的整体,忽然聚焦到了水仙的细节上,这样的节奏变化,就如拍摄水仙的镜头由远及近,拍到了水仙花的细节。

  从娇嫩的花蕊,连成花晕的点,由水仙花的整体,向个体转移,也同时借用古代女子“额黄”的妆容共性,将“花”向“人”的思维转移。当人和物交织在一起时,那么作者情感的就由此发生。

  “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解佩一般是古人定情信物一种方式。这里是引用刘向《列仙传》里,郑交甫遇神女的典故。

  当水仙花出浴的时候,我还没有向她索求玉佩,为什么她比当初的神女还要美丽,为我开出了这样美丽清香的花阵。在这句里,不经意间,花和人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待和泪,收残粉”,旋然间感慨而下,那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回天无术,徒唤奈何。这也是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式的感叹!

  一般人咏物至此,多已力尽,水仙花的美妙,已然在目,对美人的感叹,也已抒发尽致,若沿此意再写下去,就如淡然寡味了。然而辛弃疾的气魄高绝,自非常人。

  

  转片处劈空一笔“灵均千古怀沙恨。”用离骚之意换头做渡。形成进一步的意境递进。《怀沙》是楚辞九章的篇名,是屈原投江前的绝笔,写他怀沙石投水的悲愤之情。那这里引用这个篇名是何意呢?细读下面的句子,就不得不佩服,辛弃疾词中的腾挪之力。

  “记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屈原在临死之前,在《离骚》中题遍众芳,唯独在匆忙中忘记了水仙花,这太不公平了。写到这里,转片处的虚空一笔,有了寄托之处。这时咏物的共性就体现出来,这个恨,是屈原的《离骚》之恨,也是水仙的冷落之恨,更是辛弃疾闲置在家的无奈之恨。

  “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在烟雨中,水仙花悲苦迷惘的受尽了折磨,但是依然在风中摇曳着瘦弱的身影,楚楚动人。从转片起,词中寄托就无处不在了,在这里描写的水仙被世人冷落,依然在风雨中挺立的性情,难道不是辛弃疾要表达自己在政治风雨中,所特立的性情吗?

  “谩写入、瑶琴幽愤。”而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只有在伯牙写的古琴曲《水仙操》中有所体现了。

  这里的幽愤,是借用嵇康的《幽愤》诗。作者是借用《水仙操》和《幽愤》诗的名义,来借以抒发水仙的精神。

  “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皪银台润。”这里的招魂,其实也是楚辞名篇《招魂》,招魂是招谁的魂呢?即是水仙之不屈魂,也是屈原的怀恨之魂,更是南宋志士伐金之魂。但是当弦断之时,也无人为赋,只有金杯银台,润泽鲜亮。

  “愁殢酒,又独醒。”结拍的无奈潸然而出。愁肠无可消遣,只有沉溺于杯中之物,来纪念着水仙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词到这里人和花,情与事合然一体,水仙花的精神,屈原的悲愤,辛弃疾的无奈都围绕着水仙花的形态展开。

  作者通过水仙被屈原、世人冷落,寄托了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主题思想,抒发了恢复中原而不得志的抱负心情。

  近代词学家顾随先生认为“赋物之作最怕赋物不成,然而更怕赋成只是个物,最好赋成似此物而又不全是此物,赋此物的灵魂,使所赋之物是物那样的人,而人又似那样的物”。读来有些拗口,但是咏物之作莫过如此。

  今天我们解析了辛弃疾的赋水仙这首咏物词,也体会了其中的寄托,那么接下来,我们用审视的眼光,来看看我们诗友的作品是否具备了咏物的特点。

  我们还是来赏读一下,诗友们以晚春为题,填写的虞美人:

  《虞美人 晚春》

  春舟系岸迷芳草,陌上青衫老。桑间濮上秉兰时,谁在相逢旧燕问归迟。

  殷勤那夜说初见,绿袖幽香浅。空庭酒绿对箜篌,一任岁月静好不知愁。

  我们在填词的时候,哪怕不了解声韵的作用,也必须要保证格律的准确,哪怕是依葫芦画瓢,也要符合格律。上面这首词,我不知道是遵循哪个词格填的,似乎有几个地方不符合格律,这点是必须纠正的,这是填词的基本,不能以差不多为准。这首词里“说”,“酒”“月”几处都不太准确。

  通读几遍后,整首词似乎是借晚春,写的离别愁绪,对故人的思念。但是这首词属于诗友们通常会有的作品,似乎还不错,但又没什么特点,读过也就忘记了。

  那这首词真的不错吗?我认为从严格的角度来说,这只能算是一首凑出来的词,没有实际意义,如果长期写这样的词,满足于这样的句子,水平不但不会提高,还会越写越成白开水了。

  

  首先,我们题目是晚春,也是咏一种物象,那么就要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描写,并从中找到共性,以有所寄托。这是咏物的一个前提。

  这首词第一句“春舟系岸迷芳草”,没有读出来晚春的气息,而是一幅盎然的春色。我们填词,尤其是小令,字本来就少,这首虞美人一共才五十六个字,如果不尽快破题,那么整首词就难以展开了。

  “陌上青衫老”,这一句,似乎可以理解为阡陌上逐渐衰老的青翠。但是用两个句子十二个字,才有这么一点没有更深刻内容的描写,那么这首词就意味着失败了。

  “桑间濮上秉兰时”,这一句,并没有扣着题目展开,反而让我读来更模糊了。桑间濮上在《礼记—乐记》里“》:“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后来也指男女幽会之地。我想作者在这里应该是指与故人相会之地了。

  秉兰一词,应也是生造的词句吧,不太理解,如果分开理解,是指手里拿着兰花吗?这一拍似乎是描写跟故人相会的往事,但依然没有跟晚春有所关联,春兰一般开在二,三月,而四季兰又是在六到十一月都有,也跟晚春无关联,并且跟上面两拍也没有潜在的句意联系。这首词写到这里,句子单独来看没有问题,放在一起,则很难成为一体。

  “谁在相逢旧燕问归迟”,结句应该是整个上片的意境递进和升华,其实这个结句还是不错的,但这个句子由于缺乏前面的铺垫和推进,就略显的有些突兀。人从何而出,旧燕为何而来?或许“桑间濮上”是个过渡,但是桑间濮上跟前面两句也没有关联,更跟晚春失去了联系。

  “殷勤那夜说初见,绿袖幽香浅。”转片处,作者还是有些心思,殷勤应是扣着旧燕而来了,回忆起当时初见的情形。绿袖幽香浅,应该是描绘佳人的样貌,但是个人感觉这个句子,内容太少,不足以体现其动人之处。还可以斟酌。

  “空庭酒绿对箜篌,一任岁月静好不知愁。”作者笔锋由过去转到如今,回思往事,独自空杯,唯有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来表达自己恬淡安然的生活态度。

  

  整体来说,词的下片比上片的内容更流畅,也更有层次,但整首词由于上片没有扣住晚春,用句比较拖沓,所以造成整首词的意象不够清晰,表达的内容有些模糊。

  我建议作者,可联系上片结句的旧燕意象,从起拍可扣住旧字展开晚春的景物,用一系列的跟旧燕相关的景物推出“问归迟”的感慨,然后再过渡到下片情绪抒发。下片内容层次可以再细化,第二句的“绿袖幽香浅”和结句“一任岁月静好不知愁”,都可以再提炼一下,个人感觉结句的余韵还不足,略显直白。跟所咏的晚春缺乏勾连,如果跟景物再有些勾连,那么整首词就浑然一体了。

  咏物要借此物灵魂共性的某些人或某些事,达到物我合一才是成功的。

  今天我们通过解析辛弃疾的赋水仙,读懂了词人寄托所在,也学习了咏物的一些填词手法,并通过诗友的词作了简单的分析比较,找了我们填词的一些问题。

  希望大家通过读词,进一步学习体会填词的方法,把中华文字的美,体现在诗词之中,谢谢大家!

  【天下精舍】编辑部

  主编:無爲

  编委:幽兰静雅 小水晶 娃娃 小泓

  安蓝雪儿 弦音 兰兮 紫竹

  责编:無爲 城城 雪儿 向着阳光

  美术:若非 凤非飞

  语音合成:采茶 毛桃

  本期编辑:向着阳光

  公众号ID:tianxiajingshe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