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老人和爱乐之城

  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黯淡的光阴里。

  这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第十卷的卷首语,也是黄宗江为《李德伦传》写下的序言里的最后一句。我想,这也定然是黄宗江对于自己、他半个世纪的老朋友,以及许多他们这代艺术家生命最恰当的诠释。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音乐家张国勇、谭利华、李心草、刘扬及青岛交响乐团的演奏员们,一起用音乐追怀了已故音乐家李德伦先生。他用尽了自己的一生为交响乐事业鼓呼,青岛的音乐事业也留下了他的印记,而本月6日,正是这位音乐老人百年诞辰的纪念日。

  

  青岛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青岛交响乐团团长王琳 致辞追忆李德伦大师

  

  李德伦大师长女李鹿女士追忆父亲

  这场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都与李德伦先生有着许多的关联,一首一个故事,每部作品都是为艺术与生命而奏响。贝多芬的《命运》,为中国大陆重新叩开了西洋经典音乐之门,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都为乐迷们所熟知。而其中最有故事的,当然是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作品饱蘸着纯真与热情,代表了世间的明亮。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就更加地激昂,像太阳,像春天,像一切的美好。 1979年,美国小提琴大师大卫·斯特恩访华时,曾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根据这次访问拍摄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曾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二十年后的1999年,斯特恩大师再次来华,正备受疾病困扰的李德伦先生奇迹般地重返指挥席,他与斯特恩先生再次合作,上演的仍然是这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场音乐会也成为乐坛上久久流传的一个传奇。那天是1999年11月19日,病重的李大爷是被搀扶着重返指挥席的。而搀扶他的,正是在青岛的纪念音乐会上亮相的谭利华与李心草。

  

  张国勇指挥演奏《柔板》

  

  著名指挥家张国勇 李德伦大师是他的伯乐

  

  李德伦大师弟子著名指挥家 谭利华

  

  李德伦大师弟子著名指挥家 李心草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扬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距离李德伦先生去世已经整整十七年。但他的名字还是时常被乐坛内外忆起。他的身世传奇,经历丰富。他少年时曾在辅仁大学读历史,又到国立音专学大提琴,他做过专为电影录音的“棚虫”,也常出没于上海滩的话剧舞台。在延安参与组建了中央乐团,又成为新中国首批赴苏联学习指挥的留学生之一。李德伦先生肯定是作为一段不短的历史中中国交响乐的象征出现的,几年前我曾有机缘接触到他遗留下的部分艺术文献,从中可以轻易地找到如卡拉扬、小泽征尔、梅纽因等国际音乐家的函件,以及钱学森、钱钟书、吴作人等同代学人的信札。他的人生文本与艺术文本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交响乐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图景。

  说起来,距离李德伦先生最后一次来青岛也已经十九年。时至今日,我们还是经常可以在岛城乐界听到“李大爷”的各种趣闻。那些只字片语的信息拼接起来,还原出的是一位睿智、风趣的音乐老人。他曾为青岛组建交响乐团上书,也曾为乐团题写团名。他为青岛第一支交响乐团指挥的首场音乐会,也还留存在许多乐迷的记忆中。

  

  三大指挥张国勇、谭利华、李心草与乐团首席刘玉霞共同谢幕

  “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地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 ”

  李德伦的生命长河正像一首伟大的交响乐作品,有伟大恢宏、也有风趣诙谐,跌宕起伏而又始终激昂。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一位逝去的音乐老人,他在青岛,这座“爱乐之城”的故事,常被记起,永未黯淡。

  (图:葛卫东 文:青岛晚报 张彤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