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 | 侯莹:舞蹈界的“卡夫卡”!

  

  | 候 莹 简 介... ...

  

吉林省吉林市人,旅美舞蹈家,中国现代舞团成立后的第一代现代舞蹈家,曾经担任美国纽约沈伟舞蹈团舞者、排练总监,三次登上《纽约时报》。独舞作品《夜叉》(1996年)斩获白俄罗斯第七届国际现代舞比赛金奖,并获国家“五个一”工程精品奖;《吻》(1998年)获得国际瓦尔纳芭蕾舞大赛表演二等奖;《弥》(1999年)获得广东省第三届岭南舞蹈大赛编导金奖;2008年回国编创奥运会开幕八分钟“画卷”。2011年侯莹艺术创作重心移至北京,在国内发表《涂图》、《介》、《介2012》、《意外》、《冉》等作品,她的舞蹈注重以肢体语言探索人类内在的精神。

  

  初见侯莹

  侯 莹享有国际盛誉的现代舞蹈家

侯莹,一个长春观众不是特别熟悉的名字,但她却是我们吉林人的老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八分钟“画卷”的编创者,是黑土地哺育的享有国际盛誉的现代舞蹈家。应光明艺术中心“大师进吉林”活动邀请,侯莹带领她的现代舞团走进吉林省东方大剧院,以心血力作《涂图》献礼家乡父老,为春城观众诠释了一场纯肢体语言的现代舞盛宴。

一缕轻言细语的温柔从耳边拂过,我循声轻轻转过头,认定了眼前的女子就是侯莹。她身材高挑儿,头裹长巾,双眼专注地盯着舞台,柔和的话语传递给舞者无穷的能量。当她摘下头巾,轻盈地向我走来,那精短的寸发,那亲切的笑容,那平缓的语调,举手投足之间,一段与现代舞的故事娓娓道来……

  

  结缘舞蹈

  中国舞是最坚实的基础

侯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虽然父母并没有舞蹈方面的教育经验,但他们却发现了女儿的兴趣和爱好。“我小时候并没有什么梦想,只记得长辈们说我是一个喜欢蹦蹦跳跳、手舞足蹈的女孩子,所以他们就想到要把我送进舞蹈班。”侯莹告诉我们,所谓的舞蹈班,也只是在幼儿园学习的儿童舞蹈,根本没有什么专业可言。

转眼间,侯莹12岁了,她开始对舞蹈有了简单的概念,并且顺利地考入了吉林艺术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舞、民族舞和西方的古典芭蕾。在艺校学习期间,中国最传统的身体训练为侯莹的舞蹈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994年,侯莹第一次看到了现代舞,这部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神话中国》令她暗想:这是我想跳的舞,这个舞团正是中国现代舞的摇篮,沈伟、金星、桑吉加……几乎所有一流的现代舞者都来自于此。次年,侯莹加入广东实验现代舞团,“那段时间我才知道,什么叫独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刚开始学习现代舞,侯莹并不知道自己练习的是什么,因为现代舞源自西方,这种舞蹈在国内还是一片“沙漠”。侯莹说:“那时候,我没有接受过现代舞编舞的教育,直接从中国舞转到现代舞,其中的跨越性特别大,除了《夜叉》之外,我几乎不知道自己的编舞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七年之后,侯莹带着疑问和思考来到了美国,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之久的现代舞学习生涯。

  

现代舞《涂图》排练现场

总结在美国学习的收获,侯莹表示,去美国是寻找现代舞的根髓,“现代舞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在它的发源地国家来了解,现在回头总结收获的话,我觉得自己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学习中国舞的过程,那是我舞蹈生涯中最坚实基石。”

  

  旅美深造

  去西方寻找现代舞痕迹

2001年,侯莹赴美留学,并开始与华裔舞蹈家沈伟合作,后者被《华盛顿邮报》称作“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而因为出演沈伟作品《春之祭》,侯莹也被《纽约时报》选为“年度卓越舞者”。有人告诉她,收好这张报纸,你的绿卡没问题了。

在美国学习期间,侯莹发现,美国现代舞的发展向来不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而惯于把人的身体当科学研究,这对侯莹偏爱纯肢体舞蹈不无影响。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侯莹的舞蹈逐渐摈弃对文学剧本、舞美、音乐的依附,强调动作本身即具有丰富性。“越到后面,你会发现感性表达在舞蹈里已经无路可走,这么多年我也对煽情和故事没兴趣了。”吸引侯莹继续走下去的原因,是舞蹈还存有研究性。

  

侯莹为母校献礼《意外》

旅美期间,侯莹开始对肢体语言有了新的领悟。“我去美国第一年几乎就是哑巴,而沈伟在排练期间只讲英文。但舞团其他人都以为我英语特别好,因为沈伟说什么我都明白,其实我是用眼睛看的。”侯莹说,沈伟那时候英语也不好,他一说英文,那些美国的舞者都抓头,而正是通过肢体语言的理解,凭借着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侯莹逐渐摸索到现代舞的实质。

在美国的那段日子,侯莹的生活变得单调而丰富,每天除了编舞、排练之外,剩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寻找现代舞的轨迹上,她的身影在排练现场、图书馆、现代舞剧场之间做着循环式穿梭。正是这段学习的经历,让侯莹深入地学习了玛莎·葛兰姆、何塞·李蒙、莫斯·坎宁汉、崔莎·布朗等现代舞蹈大师的技术技巧,这为后来不断打破舞蹈界线,做到东、西方舞蹈技术融会贯通,为创造自己独特的舞蹈语言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侯莹作品《涂图》剧照

2006年,侯莹在纽约成立了Horizon Dancer Theater视野舞蹈剧场,当她开始发表新作之后,沈伟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你根本不用来美国跟我跳舞,你会是中国最好的编导。”也许就是这一句简单鼓励,促使侯莹要回国实现自己的现代舞梦想。

  

  回国实践

  现代舞蹈不是用来懂的

2008年,侯莹随沈伟回国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编导之一。同年,她离开沈伟舞蹈团,将工作重心移至国内。为何选择回国,而不是留在现代舞中心纽约,侯莹解释,在美国虽然起步不错,也有机会在各剧场演出,但在纽约自己只是万花丛中的一朵花而已。

侯莹认为,中国现代舞发展比西方差了整整一百年,中国观众对现代舞也还没到完全“无误解”的理解,作为中国现代舞第一批开拓者,她自觉还有很多挖掘空间。 “对我来说,‘画卷’的编舞蛮有意义的,即使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激动,也正是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舞蹈的氛围,让我对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侯莹作品《意外》剧照

说到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侯莹提及了舞者之外的另一剧场主体——观众的感受,侯莹一再强调:“艺术不是拿来懂的,而是拿来感受的。现代舞蹈剧场首先要放弃思考,放弃主观意识,打开心扉,像小婴儿一样怀着单纯的心,去感受此时此刻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受到的触动和碰撞,也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仅包含愉悦,也包含真实的不愉悦。现代舞蹈剧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会给你结果,而是要你处在一个莫名的位置、一种不清晰的状态,而这种对未知的无尽渴望、追求和探索,正是生命该有的状态。”

  

侯莹和她的舞者

“我只强调,不要小看观众。编舞者容易忽略观众的智商,这样也把舞蹈变得很廉价和低级。我希望观众更自由、更独立,用自己的感受来思考作品。作品发表以后,它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体会到什么。”

  

  《涂图》巡演

  以肢体语言探索人类心灵

关于侯莹,不只是奥运会八分钟“画卷”的光环,还有备受国内外舞蹈界瞩目的《涂图》巡演。早在2009年,《涂图》最早的版本亮相广东现代舞周,前卫的舞蹈技巧震撼了现代舞周的观众。20147月,《涂图》受邀揭幕俄罗斯圣彼得堡“Open Look 现代舞蹈节”,侯莹将其编创为70分钟的完整作品,去掉了原作中的色彩元素,以扩展肢体运动的可能性,让更为丰富、广泛和多元的动作在作品中得以延伸。

  

现代舞《涂图》宣传海报

2015117日至8日,侯莹舞蹈团以现代舞《涂图》献礼家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侯莹更强调整体,她认为,整体里一定要存有舞者个人的生命体验。她希望舞者忘记编舞,淋漓尽致地发挥自我,在台上饱满而闪光。比如《涂图》有六个舞者,就说明有六个生命体在舞台上存在,会有各自的能量和鲜活。另外,侯莹也从不用任何音乐结构来架构和左右舞蹈,观众在她的作品里几乎听不到完整的旋律。她注重的是动作本身,“音乐可以填补内容,但不能架构和控制作品。”《涂图》里很多地方几乎都不用音乐,没有音乐,侯莹完全不会感觉害怕。

  

侯莹作品《涂图》剧照

长期以来,侯莹致力于探索东方的自然身体能量转换与西方后现代肢体解构技巧的结合,形成独特的、高辨识度的“侯莹身体运动技巧”——意识带动思维,思维带动身体,身体体现思想。其作品气质抽象、荒诞,深刻地探索着人类灵魂及内在精神,被《新京报》称为“舞蹈界的卡夫卡”。

编辑:王大英

策划:刘文博

制作:赵 晶

摄影:孟昭东(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