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青年葛小明 |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那些怀抱梦想的青年

那些已经开始衰老或重新生长的青年

那些蘸着鲜血奔跑的刀子

在不寻常的路上各自迸发热量

他们撕心呐喊,奔涌而前,呼唤觉醒

他们的选择是这个时代的选择

北方文心青年访谈录

献给我们伟大的青春

(jiabintaididiao,wuzhaopian)

  ——本期访谈嘉宾——

  葛小明

  葛小明,男,山东五莲人,植物爱好者,文学专业毕业,自然投稿主义者,喜欢真诚的人和事物。2012年前写传统格律诗词,2013年后写现代诗歌,2015年后写散文,初学小说。在《诗刊》《中华诗词》《天涯》《钟山》《星星》《诗歌月刊》《四川文学》《山东文学》《新疆文学》《北方文学》《时代文学》《青年作家》《奔流》《飞天》《延河》《文苑》《故事林》《故事会》《人民日报》等发表近百万字,各类征文中获奖逾400次,今皆已为陈迹。

  核心提示:北方文心特别策划青年访谈录,对话青年。葛小明,青年作家,他有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分享征稿信息,朋友圈中我还没见过谁比他做得更好。稿费单论打,样刊论斤,背后都是他辛勤写作的汗水。当无数人都在说投稿难,发稿慢,没人推荐,不认识编辑时,当有的人去拉关系、抛媚眼的时候,他却用实际行动自然投稿,一个一个敲开了那些刊物的大门。

  本期对话聚焦鲁南青年作家葛小明,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来自山东日照的青年作家如何看待各类文学奖项,如何在不认识编辑自然投稿上获得成功,我们来聊一聊他的现状与他憧憬的未来。

  特约访谈: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北方文心你是同龄人中比较特别的一个青年作家,我想你应该懂我说的,所以也就不和你客套了。你喜欢开门见山,那我们就直接点吧。在你念大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从事现在这个工作?毕业后就一直在这个单位吗?喜不喜欢你现在的工作?

  葛小明:比较喜欢现在的工作,在景区里上班,山清水秀的地方,能近距离接触到山水,我本身是植物爱好者,所以格外喜欢大山。毕业后换过几次工作,对我这个年纪,换工作也是常事吧。

  

  北方文心:和你之前聊过,你也想考研,想继续深造,那能不能和大家谈一谈你的人生规划,或者说关于文学的规划?

  葛小明:20多岁应该还是充满一定未知的年纪,所以,我对未来没有绝对的规划,我喜欢这种未知,它既有恐慌,也有期待。文学上的规划谈不上,只能说是简单的想法,希望自己再沉淀几年,将来会写大部头的小说吧。

  北方文心:有时候觉得“理想主义者”和“诗人”这样的词语被社会玩儿坏了,那你觉得你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葛小明:我不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小时候也想过成为作家,现在来看,写作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不是诗人(或作家),都得接触柴米油盐酱醋茶,先吃饱,再吃好,才有机会和能力写作吧。我并不太赞成那种绝对纯粹的写作,我也不相信有绝对脱离现实的作家。至于诗人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多数是作者自封的,当今中国并没有几个诗人。

  

  北方文心:关于文学奖你怎么看?另外,你在自然投稿方面应该是这些青年作家里面做得比较好的,这方面可不可以和大家聊一聊?

  葛小明:这个我倒是挺想多说几句的。有人说文学奖越多越好,我是基本赞成的,因为当下对文学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多一些文学奖,哪怕它不完美,但也是一种推动和鼓励。要想办一个百分百公平的文学奖,几无可能,大家都懂,凡事与金钱和名誉有牵连,就难以保证它的纯粹性了。但是我想,我们没必要因噎废食,对文学,对文学奖,保持一份乐观的态度,保持一定的敬畏和真诚,总是好的。

  自然投稿方面,我要说的就太多了。因为我的所有上稿(除了被河南一位教授推荐过一个小散文),都是自然投稿。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笔会、采风、交流会、夏令营、颁奖会等等,家里也不是有钱人,更不认识什么编辑,没有走过一次所谓的后门。近些年,我在800余家报纸刊物上发表,全部都是都是通过邮箱或者邮寄给陌生的编辑,他们自由筛选,上不上刊完全走自然程序,没有其他。在此,我也特别感谢那些收自然来稿的编辑和刊物,这是对作者、对稿件、对文学也是对编辑工作本身的尊重,我觉得这才是文学的希望。如果一个刊物只靠约稿或者关系稿,它的路恐怕早晚会走歪。

  很多人问我投稿邮箱,我基本是知无不言,有些大刊我都是公共邮箱上的,我告诉他们,他们不信,我再解释就得罪他们了。每天因为此事加我的人都有很多,不胜其扰,为此我还专门创立了一个公众号,只分享投稿邮箱和征稿信息的,现在总算安静了下来。我想说的是,只要你足够用心,只要你坚持写,坚持学,即使自然投稿,发表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好刊物,好编辑,多的是,他们不会让你埋没。不要羡慕那些被暂时捧红的作家,他们的生命力有限,要想走远,还是靠作品。

  

  北方文心:关于一部分奖项,例如某某景区征文大赛、某某周年征文大赛,有的人看起来很清高从不参加,但你却一直参加,可不可以谈谈你的看法?我知道,如果问别人这个话题可能会有点尴尬,但我觉得你不会。

  葛小明:这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征文也是写作的一种,我是这样认为的,可能它更直接一些,更功利一些,但是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征文虽然有商业或者政治目的,但是也有对文学的支持因素在里面。当下对文学的重视度太低了,征文形式的出现,应该给予基本的尊重。你可以不喜欢,不赞成,但是没必要把它说的一无是处。谁能保证自己纯粹呢?

  在我看来,征文更接近于一种苦力劳动,于我而言,它能带给我一点收入。我的家境很不好,上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基本是稿费和征文奖金换来的。我前面说了,一个人要想相对纯粹的写作,吃饱是前提,这并不矛盾。没有那些收入,我连吃饭上学都完不成,还谈什么其他所谓的清高的东西。我感谢那些征文。征文有时候像搬砖,难道搬砖的时候也得考虑动作优美不优美,心灵纯粹不纯粹,节奏舒缓不舒缓?劳动就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我是这样理解的。那些攻击写征文的人,首先是解决了生活的物质需求问题,他们没有经历像我一样的生活。

  征文与传统写作当然是不一样的(其实传统写作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我在写传统文学的稿子时,不比任何人不纯粹。那些抨击写征文的人,在我理解多是自命清高之类,他们本身亦不纯粹。不赘述。

  

  北方文心:关于阅读,谈一谈你喜欢的作家作品吧,我想肯定有人也愿意听你说这方面的事情。

  葛小明: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在此之前,我没有条件接触到课外书,手里能见到的课外书极少,仅有的几本会反复阅读。比如《水浒传》我读了42遍,《三国演义》读了37遍,其他读过五遍以上的书也有很多,一方面是喜欢,另一方面是没有书读。初中高中几年,我往返于当地新华书店和各种旧书摊,当时的新华书店是不欢迎只看不买的,每到周末我就整天整天的蹲在里面,以至于后来他们拒绝我入内。旧书摊倒是不错,看完了可以加一两块钱再换其他书,一句话,挺怀念那些旧书摊的,也感谢那些泛黄的旧书。初中学校的校长很开明,当时引入了大量的卖书商,价格很低,每人都买了五六本,然后互相借阅,那几年读了很多书。初中高中加大学的阅读,大概读了有1000多本,收获还是蛮多。

  大学后基本少读文学类的书了,我现在觉得读书对写作是有一定伤害的,文学是高级的模仿,这句话我比较认同。另外,回头看看那些成名作家,他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早期的,这里面的逻辑,我认同,不赘述。期刊的上作品,我基本不读。比较喜欢的中国作家是余华,主要是痛感吧。外国的还是卡夫卡,大师级别的作家,国外不少。

  现在基本只读植物类的书籍和各类经书。太喜欢植物了,各种版本植物百科、植物志,都有读,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修一本当地的植物志。许多中草药的书也很有意思,《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千金方》这类的书,我也很喜欢读。经书多是佛经,读过很多很多,虽然能懂的部分很有限,但是我能感受到里面的能量和气息,现在已经基本养成了每晚抄经的习惯。《道德经》《古兰经》《圣经》一类,也各有洞天,它们能给予的,传统文学书籍给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心经》开始,它实在太美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北方文心:有的人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时候很激烈,尤其是年轻人,我们说年轻人都应该是激烈的,或者说年轻人都应该有一个激烈的过程。能不能聊一下发生在你身上的激烈呢?或者直接谈一谈你的看法。

  葛小明:年轻嘛,做什么也不过分。比较难忘的是,我上高四的那一年,每次回家要走十三里的山路,要翻越好几座大山才能回家,大家都知道,高四是最学习紧张的时候,放学就天黑了,走着走着就看不清路了。我家住在大山里,回去的时候全是步行,会路过很多坟场。有时候是满天的星星,有时候是夜鸟接近哀号的声音,没有几个人敢走。连手电筒都买不起的日子,我重复走那段夜路,我走得很平静,没有一丝恐惧,我觉得如果有什么非人的事物出现,我愿意和它坐下来谈一谈。我们那里还是传统土葬,人死后没有火化的环节,我从小就见鬼火,很多很多年,那火并不是教科书里说的那样。我只能说,教科书里的东西,多不可靠。

  

  北方文心:有人把你描述成为理想努力奋斗的形象,你自己怎么看?

  葛小明:如果你们没有跟我一样贫穷,我还是建议你们纯粹的写作。坚持写,就会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北方文心:有“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曾先生说得多好。谢谢你。

——北方文心青年访谈录 NO.2:葛小明

*北方文心原创首发,如转载请后台联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