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他们,有那么一片自由与幸福?|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是由单向空间编辑部推出,代表着单向空间选书标准的栏目。每周,由单读公号、单读 App、单向街书店公号三个平台发布,每一本书都是我们的郑重之荐。我们希望通过【每周一书】,带你在新书之海拾贝;更希望通过【每周一书】,我们能共同跃出书海,奔向这个时而躁动不安,时而寂静无语的世界。

怎样在生活中争取自由和体验自由?

  首先,你要学会毅然决然地告别。当你产生某种向往,自然会不安现状。这种心境的变化,预示着离开与改变。罗四鸰就是在一次次告别中获得新生——离开教书的县城,蜗居于杂乱的考研村考研;又离开国内已有的一切,前往波士顿寻觅某种未知的答案。在自我放逐中,她一边探寻内心世界的变化,一边细致入微地观察周遭社会的变迁。这一切,被记录在她的新书《我的自由源泉:波士顿笔记》中。

  在此书中,罗四鸰的笔尖起自美国文化,终于对中国的思考,省思历史的同时,不忘观照当下:怀念野蛮时代的卢梭、带着“傲慢与偏见”的阿伦特、20 世纪 90 年代的全民偶像 Beyond 乐队、新近发生的波士顿爆炸事件…… 她将自己真挚而潇洒的情感与思考付诸笔端,字字较真,入情入理,凭着文字向内心纯真的善意靠拢。

  作为罗四鸰生活的一个见证者,萧轶重走过罗四鸰在一段经历,这段在时间上的错位、空间上的重叠的记忆与讲述,或许让我们对《我的自由源泉:波士顿笔记》及其作者了解得更加深刻。

她只是不愿生活在阴沟里

萧轶

2013年,我几乎处于流浪状态。一方面,是自由撰稿的生活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另一方面,是自由撰稿所带来的虚无禁锢,常常会让我跑到外地去透口气。曾连续三天,从南昌到南京,从南京到无锡,从无锡到上海。从上海回到南昌的当天,乘地铁往虹桥赶动车。在二号线与大学同学取得联系,果断换乘九号线与同学会面。

我们在靠窗的位置坐下,谈着各自所知道的其他同学的消息。同学之间的叙旧,总不免让人感慨时光对人事的雕刻。在那短短的半个小时会面后,她送给我一份纪念品。而我什么都没有准备。还好,当我们谈起英美文化和她出国之事时,我想起这几天随身携带的《波士顿情书》。作者罗四鸰是江西丰城人,也曾在母校读过,更在母校附近的石泉村留下了她的“爱与怕”。就着这份共同的记忆,我顺手将《波士顿情书》送给了她,并告诉罗四鸰与我们之间的种种因缘。在回南昌的动车上,石泉村的变迁让我感到无比困惑。

石泉村,曾经被上海某报整版报道过,那是个曾经闻名国内的考研村。罗四鸰在她那篇长达十七页的后记里,回忆着自己当年为了追求“自由与幸福”,为了逃离“楚门的世界”,在江西教育学院附近的石泉村考研时的恐惧。在逃离命运的纠结方程式里,罗四鸰反抗父命,一心扎进石泉村,加入考研行伍。在回顾三次考研时,她不禁感慨自己不过是幸运而已,侥幸成功地摆脱命运。而她当年见到的那位蓄发明志的考研老油条长毛,在我读书时已经成为学校领导和课堂老师所津津乐道的励志榜样。

大学老师们口口相授的励志传奇,使我对石泉村一直处于话语塑造的想象之中。在这种困于脑海的想象之下,不知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我时年济运,没有加入为了与命运进行博弈而过着那种一点儿都不性感的生活;不幸的是,我只能从前辈们的辛酸史或老师们说的传奇式励志故事里,去感悟当年的石泉村辉煌史。

我依稀还记得,当年听到为了考上北大而蓄发明志、走在街上被别人背后议论为疯子的励志故事,还有其他成为传奇故事的考研纪事,在我心底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这个充满传奇且拥有省外媒体整版报道的传奇村庄石泉村,让我觉得可怕。更让我感到荒诞的是,在往后的日子里,这座辉煌一时的考研村,变成了闻名南昌的卖淫村。

  

南昌石泉村

2008年,江西教育学院搬迁到了郊区后,石泉村逐渐地从大家的口耳中随风消逝,一如那些曾经在低廉矮窄的出租房里挑灯夜战的考研学生,或如那位励志哥长毛,逐渐不再被人提起,我的学弟学妹们也不曾听闻关于长毛的励志传奇了。

2009年暑假,我没有回家,以低廉的价格租了石泉村的一个单间,格格不入地在考研村里读着汉娜·阿伦特、马克·里拉、李普曼、雅斯贝尔斯和薇依等与考研几乎毫无关联的书籍。那个暑假,我本想试图在石泉村观察这座因考研而辉煌的村庄里的考研生活,最终我一无所获。白天我听到的是处处赌博的声音,甚至因赌资问题而拿刀打架的声音;晚上走过巷弄时,学生模样的青春女孩穿着短裙丝袜,向我宣布低廉的价格,以至于我整个暑假都胆战心惊。有一段时间,我晚上躺在竹席上,听到的是隔壁房间此起彼伏的销魂呻吟,声音大到我不仅担心床铺是否承担得住,还担心这些违章建筑是否会随着声音而瘫软在地。连续几夜,忍无可忍,我学着羽戈兄写下的《西政舌华录》:将音箱调至最大,播放何勇的《垃圾场》……

  

南昌石泉村

当我将暑假购买和阅读的图书装进包里,将钥匙交给房东后,走出石泉村,在公交站台回望了几眼,脑海浮现的不再是那个辉煌的考研村,而是充斥着肉体狂欢的卖淫声。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发现自己曾被报道的假象遮蔽,埋头考研也好,赌博卖淫也罢,它们都不再荒诞,而是真真切切地同时并存,它们就是这座城市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的确,当年的考研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同现在已在美国的罗四鸰,不读《波士顿情书》的后记,谁又能了解她当年为了反抗父命摆脱命运的艰辛呢?当年那些窝在石泉村考生们,甚至还有妈妈级的考友莲花,因为家庭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最终消失在外省小镇,只好把改变命运的终极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她给儿子取名为博扬——博士的博,扬眉吐气的扬。他们都像罗四鸰一样,希望能够逃离“楚门的世界”,背负着“光荣与梦想”,追求着另一片天空的“自由与幸福”。那个励志传奇的锻造者长毛,曾在考试前十几天执意放弃,准备南下打工,在考友的苦苦相劝下才走进考场。一考完,他就扑进了南下的火车。在石泉村期间,他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他已不好意思再接受在外打工的妹妹的经济援助。然而,这次意欲放弃而被劝说留下的考试,让他如愿以偿考入北大。此时的他,头发已到腰间。

除去考研的群体之外,石泉村的村民们曾经出售土地获得安置房,依靠租金过着比当农民时更加美好的日子。农民起义似的生活变迁,空虚得让他们寻求赌博来消耗漫长的日子;至于卖淫者,我无从知晓她们的来历,当中可能就有我的校友;这里位置恰好且房租便宜,吸引着外来务工农民住在了这座曾是农村的城中村。他们背负着家族的梦想,没有妻子的陪伴,肉体的禁锢只能在与陌生女人的低廉交媾中获得舒缓。或许,他们短暂的射精与那些卖淫女人的快感一样,虚假而陌生。又或许,他们的孩子正在另一个角落,蓄发明志,为考研而奋斗着……我还想起同城的另一个城中村,比石泉村更加魔幻:卖地,拿房,租房,无所事事,空虚到聚众吸毒和聚众淫乱,终于迎来了武警包围的命运,恐惧得让他们从被围困的楼上往下跳……

  

南昌石泉村

每当我想起与同学聊起大学生活时,就会想起石泉村,同时也带着罗四鸰般的疑虑:“谁能告诉他们有那么一片自由与幸福?”在那篇长达十七页的长文里,她反复地说道:“我无法告诉她,世界上有那么一片自由与幸福的存在。”“但我不敢肯定,有那么一种自由与幸福的存在。”或许,每一座城池都存在这样一片地带,它是一座城池的暗痛,也是我们时代的隐疾。面对这些,我们唯有祝福……

我与罗四鸰,都从江西的大山里走出,都从逼仄的南昌走出,也都从这座魔幻现实主义的村庄走出,只是她比我走得更远。或许,我与她所走的路程的长短之差,或许就在于我比她太早地学会了更多对自我的宽恕,尽管我一直以来生怕学会宽恕我自己。

在石泉村之前,她曾在江西某个县里教书。用自己都不知如何发音的跛脚英语,在课堂上给学生教英语,这让她狼狈不堪,又忐忑不安。这是她那个年代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接受度最广的生活方式,考入本县的师范院校,毕业后到乡村小学或中心小学去教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们,抱着这份铁饭碗终此一生。直到某一天,她知道了石泉村的存在,那里有着最功利的学习,也是最接近梦想的学习,更是无数从乡村走出的孩子们最接近现实的道路。从石泉村走出后,她在与父命压迫的艰难抗争下,终于考进了北京一所高校,成为了山里破天荒的研究生。毕业后的她去了上海,在《文学报》做了一名记者。那段时间,她有幸去接触文艺这个行业,也正是在那个行业里,她亲眼见证过作协的运作以及作协主席是如何诞生的,还了解到台湾左翼文人陈某某配合官方宣传时所获取的出场费何等咋舌……

她本来有机会做一名大学教师,或许因为周遭环境给她的所见所闻让她无法忍受,性格里的倔强让她无法宽恕自己,感觉天地之逼仄、生命之狭促,破釜沉舟般散尽藏书。她卖了家当,拖着两个大箱子就跑去了波士顿,甚至还在街头摆摊。为了自由交流,她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异乡人一起报读了语言辅导班。在语言辅导班的学习经历,练就了她一颗更加敏感的内心。刚去之时,她也曾迷惘不堪,然而当她看到地铁里一位噪音污染式的“艺术家”忘我放歌之时,她忽然大彻大悟似地明白了什么是热爱生活,就像加缪笔下的那个岛屿舞女一样,重新审视颓败不堪的生活,穿越怕与爱,重新迎接新的异乡生活。

  

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她在美国文明发源地波士顿城里,左手美国历史,右手美国现实,在美国现实中重溯美国历史,在美国历史中追问美国现实。她总是善于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感知某种令人动容的存在,或去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暗疾与隐痛,或者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现实存在。就像她当年在高校的论文一样,她抛弃大汉族主义去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所呈现的世界与现实;就像在美国时期的书写,她总是更愿意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少数人为主的族裔个体身上,或在美国历史上的那些平凡命运,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较之被仰视的崇高,她更愿意去触摸那些被遗忘的和脚踏实地的事实存在。

她经常念叨着安·兰德对她精神的影响,甚至安·兰德关于理性的自私的话语成为她生活的信念。在某种程度上,罗四鸰与安·兰德的经验有着部分的重叠,甚至性格方面也与安·兰德有着共鸣之处:都是从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国家,逃离到自由社会去重建自己的生活。然而,在我看来,加缪式的道德主义让她比安·兰德走得更远。在国内时期,明知道自己洗不了澡还是不得不在那条河流里洗下去,但内心的不安让她无法让自己永远泡在河水里;当从那条沆瀣成灾的河流里爬上岸后,一方面背负着曾经的生活经验所带来的精神重负,另一方面也享受着自由社会所带来的畅快呼吸。查尔斯河吹来的自由之风,让她深切感受到:自由是最高的善。所以,她孜孜于追寻美国的自由传统之来源。她的追寻方式,并非是通过书写美国历史的来龙去脉来完成,而是通过生活中琐碎小事来捕捉美国精神。

在某种程度上,她断了后路般地跑去波士顿,更像是一场自我的放逐,甚至携带着流亡的气息。罗四鸰背负着父辈的历史经验和个人的自我经验,让她略带纳博科夫式的流亡生活气息,既不取悦于华人圈内的集体生活,也不煽情于大陆时期的窒息生活,她总能以一种快乐而幽默的腔调来书写自己在波士顿的生活。萨义德在回顾纽约生活时说,孤独寂寞和离群索居的感受常常会替代身为城市公民的感受。或许是为了摆脱这种既带来自由又暗含孤寂的放逐式精神雾霾和心灵桎梏,她不仅混迹于中文社交圈,但并不加入大陆社交圈那种抱团互捧的块垒团体,以致于得罪了太多的中文作者,甚至像托尼·朱特一样得罪编辑和媒体导致丧失言论发表的阵地,但她依然骄傲而倔强地用一种疏离的态度,护卫着自己的内心。

那些扎堆的尚未成文的吐槽或檄语,我曾多次劝她不必如此,不仅得罪人,也改变不了这股早已板结的学界雾霾。尽管至今为止,我依旧不知是我太过于“独善其身”,还是她太过于“兼济天下”,我依旧无从判断自己和她之间到底哪种行为更好,或许正如她在书中写到的那位每天晚上在白宫前点根蜡烛来表达反越战态度的美国男子医院,尽管知道如此持续也无法改变政府的政策,但是,“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政府,而是不想让这个政府改变我”。而我,却似乎在躲避这些纷扰纠缠时,忘记了我所热爱的居伊·德波所说过的“忠于自我高于一切”。就像写下过《论公民不服从》的梭罗一样,遵从内心的他曾经说过:“我离开树林和我走入树林一样理由充分。”

  

在阅读到《波士顿情书》的四年后,翻开这本《我的自由源泉:波士顿笔记》,无论是她笔下走向绝对的王尔德,还是她笔下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奥斯汀,都是罗四鸰内心的倔强表现,一如她决绝地离开中国孤身前往波士顿,过一种骄傲而倔强的生活,因为她不愿生活在阴沟里。当她在《是谁毁了王尔德》中引用王尔德的“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时,让我想起了利莫诺夫这位玩世不恭的俄罗斯混世魔王的一句话,他既不服从于时代法则,也不服从于历史法则。他说,不愿屈缩在世界的屁眼来苟活。在《我的自由源泉:波士顿笔记》中,写到她曾经暗恋过的一个男生,她也曾坐在那个男生的自行车后座上。然而多年以后,她收到他从国外发来的邮件,没有正文,唯有一个同性恋大游行的网络链接。原来自己多年以来暗恋的对象,为了躲避周遭的异样眼神和家庭的无法容忍,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努力学习外语,而后义无反顾地逃离。当罗四鸰收到那些真诚的话语时,她为他感到高兴——真实地说出自己的爱与怕,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呀!于是,她再而鼓励他告诉她的父母,不管他们能否接受:“至少你需要生活在真实中,他们也需要生活在真实中……”

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历史教授程映虹说,怎样在生活中争取自由和体验自由?罗四鸰的札记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作者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追求,从在江西小镇当小学教师开始,到凭着自学去北京上海读书和工作,再到六年前来到现代美国文明的发源地波士顿闯荡,边打工边读书。从江西九岭山脉到麻州的,广阔散漫的场景成了作者体验“自由”这个人生最让人着迷也最让人困扰的状态的丰富源泉。

罗四鸰曾不断发问:“谁能告诉他们有那么一片自由与幸福的存在?”如今,在读她的《我的自由源泉:波士顿笔记》时,似乎更加明白了她为何决然而然地孤胆前往波士顿:为了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下,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为自己而活的人,生活在真实中的人。这不仅是一本自省之书,也是一本不安之书,让阅读的人从生活中反观自己,就像罗四鸰在生活中反观自己一样,让读者也从文字中反观自己的生活。这些文字,真诚,坦率,谦卑,而有着一股真实的动容力量。然而,也正如里尔克、王尔德和茨维塔耶娃一样,她偶尔会让我觉得她有着近乎苛刻的自我防卫,甚至走向绝对的诱惑蛰伤了她自己,让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里荆棘遍布,就像王尔德所说的“我那么挚爱的生活,却像猛虎,把我撕得粉碎。”但我相信,只要有着自由的善存在,她所品味的自由与幸福,是我们这些服从于时代法则的人所无福消受的:她只是不愿生活在阴沟里。最后,借用她在写王尔德时的结尾句来结束这篇文章:“没有王尔德,我们就真的生活在阴沟里了。”

  

  奥斯卡·王尔德之墓上,读者留言:“你野性的作品比死亡更加有力。”

《我的自由源泉》

作者:罗四鸰

出版社: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波士顿笔记

出版年:2017-4

  我的自由源泉:波士顿笔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