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壁|北京胡同影像联展

前言: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丰富的人类历史文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在世界历史中,再也找不出和她一样的文化景观。北京的独特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大和贵。大,指的是格局体量;贵,是指整体建筑的高贵品质与气质。这两点都不是这世界上任何其它地区和城市可以模仿的。因为只有一座农耕的帝国之都,才能在漫长的历史上构建这么一座伟大而且独特的文化。

北京城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历经几个朝代。期间,两个北方民族入主,但最终归化在以汉文化的一统文明中。北京城在大地理环境中处于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交界地,所以文化的多元和融合也是北京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这个过程,滋养和承载这个发展的就是那些在北京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胡同之中。

胡同是文化历史的孵化器和容器。在北京的胡同中,最迷人的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这些人中,有平庸普通,但却勤劳兢兢业业的引车卖浆者们。他们迎着每天的晨光,出街入市,吆喝着时间,生生不息。也有那些深宅豪门内的达官贵族们,他们架鹰玩鸟,在酒肆青楼中,醉生梦死。穷的、富的,生和死,在胡同的光阴中相互穿越、轮回,是一出冗长不谢幕的戏剧。

有胡同历史的几百年的最后,百年多来,胡同的一切有了变化。洋楼、洋车来了;跟着,汽车来了,大楼来了。于是,胡同窄了,房子破了,路却新了,人更变了,天也脏了。再接着,成片的胡同被遮天的水泥玻璃房子覆盖,胡同人也四散到城外成为那些水泥建筑里的寓公。那个胡同的北京变了,只剩下了北京两字了。

原来有三千多条胡同的北京,如今剩下的胡同还不足三分之一。在水泥丛林和汽车洪流中,还存有几块胡同的岛屿,而原来它们是大陆。它们凋残、破败,毫无尊严,在各种侵入的现代病菌中苟延残喘,风雨飘摇。胡同中的那些人,渐渐地老去,他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则像那老房子斑驳的墙壁,或渐渐风化崩解,或被涂上新漆不伦不类。

有那么一群在胡同中诞生,却又离开胡同的人,视胡同为自己的精神之源。他们一直在用照相机回照自己的记忆,让童年、青春、父母、兄妹、邻里街坊,以及大槐树和鸽哨声,永远在自己的情感中完整一体,保持生命的始终。

他们拍照了很多年,拍下的照片现在展示在这里,就是这个叫“借壁儿”的摄影作品展览。“借壁儿”,怎么讲呢?北京话,就是我住的屋子这扇墙另一面的那一家,很近,却是另一家,但几乎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文/鲍昆

沈延太作品

筒子河边 1994年

北池子大街 1999年

晌午 1994年

锦绣头条 1997年

炒豆胡同 1999年

  

什刹海冬景 1997年

富强胡同 1996年

王长青作品

白塔寺 1994年

东四三条 1994年

青风巷 1996年

白塔寺东夹道 1994年

筒子河人家 1994年

三十儿的饺子 1997年

  

故土难舍 1997年

王坚作品

  

  窄大门 宣武区平坦胡同

  

圆明园式 西城区西什库

圆明园式 东城区南观场胡同

砖雕 西城区手帕胡同

松鹤园 西城区松鹤胡同 建于1927年。1993年金融街扩建时拆除

览凳.门槛(门坎儿) 西城区西四北五条

金柱大门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

徐勇作品

柳巷胡同 1989年

忘记名儿的胡同 1989年

草场胡同 1989年

铁营胡同 2009年

东四四条胡同 2009年

羊肉胡同 2009年

白皓作品

钟鼓楼 2007年

北大吉巷 2007年

南芦草园胡同 2005年

南锣鼓巷 2004年

老宅伉俪 西罗圈胡同2006年

南城早春的午后 2006年

贾勇作品

廊房二条 1998年

云居胡同 1986年

取灯胡同 1998年

草场二条 2005年

铁树斜街 1998年

  

培制胡同 1996年

刘铮作品

雨儿胡同 2010年

北兵马司胡同 2005年

后细瓦厂胡同 2004年

草厂二条 2007年

张海佩作品

湖北会馆 2006年

粉房琉璃街 2007年

草场五条 2008年

琉璃厂 洪通杂货店 2008年

由甲作品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