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智库”|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中医里有一话,叫做“头疼医脚”,其原因就在于人体是一个系统。炒股票的人都知道,如果前一天美股和欧洲股指大涨或大跌的话,中国股票也会受到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全球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由于通信和交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全球变成了一个大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

  什么是系统?按照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的观点,所谓系统,就是由一组元素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一组元素,称为系统的硬部;二是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系统的软部。对于系统来讲,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同样一组元素,如果这些元素之间关系不同,则构成不同的系统。例如,对于同一个单位的一对男女,如果由同事关系发展为恋爱关系,进而结婚成家,则就变成了不同的系统,即变成了一个家庭。我们把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称为系统的结构。结构的概念是理解系统的关键。

  系统的概念无处不在。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系统。生物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搞清楚人体作为一个系统的变化规律。按照中国传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最小的子系统(独身可以看做是家庭的极端情况)。有的家庭运转良好,表现为家庭和睦;有的家庭运转欠佳,典型的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张和错位。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秘诀首先在于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要“结构合理”。国家也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层面的改革只能采取系统思维。

  走向系统时代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Prigogine)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变的年代。针对这种转变,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当今社会的特征,例如,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我于1996 年在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系统经济学(第一卷)》的前言中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的观点,后来又于1998 年和我的导师黄德鸿先生一起在《暨南学报》上发表了《系统时代: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我们认为,信息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网络是指系统的结构,知识属于系统的资源位范畴,因此,系统时代的概念比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等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更能反映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系统广化和系统深化是系统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按照美国著名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的观点,人类社会目前正在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是全球化问题,特别是金融全球化问题;第二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是战争与和平问题。按照系统经济学观点,全球化的本质就是全球大系统化,属于系统广化的范畴,而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描绘的全球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所谓的1.0 阶段,2.0 阶段和3.0 阶段,依次反映的正好是系统深化的过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准确把握系统时代的特征,我们必须了解系统时代和非系统时代以及大工业时代相比具有哪些差异。以下从4 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第一,评价企业价值和企业家能力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在大工业时代,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高低主要是看这个企业在所有权意义上拥有多少资产,即主要考察的是它的资源“闭集”。在系统时代,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高低主要是看它的资源结构是否呈“凹集”状态,即更多的是考察它的开放性和与外部的连通性。在大工业时代,“圈地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家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而在系统时代,企业家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更为重要,更能影响企业的兴衰。广义地讲,在系统时代,对任何组织(包括国家、政党、社团等)的主要领导人的能力衡量指标都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正所谓“系统时代,整合为王”。由此促使企业组织形式、用人制度、竞争观念都将发生变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合作竞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主要竞争方式。

  第二,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前面已经指出,系统广化和系统深化是系统化的两个主要方式,这都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因此,开放性是系统时代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系统时代所谓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开放系统是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系统。和开放系统对应的有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孤立系统不与外界交换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封闭系统介于开放系统和孤立系统之间。

  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把与开放系统相对应的社会称为开放社会,即系统时代的社会,有时也笼统地用系统时代来指称,同时把与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相对应的社会称为封闭社会。和封闭社会相比,系统时代的开放社会更加依赖于和外界的交换关系,并由此影响着系统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一个系统或社会一旦封闭,很快便会形成层级结构。

  因此,在封闭社会,下级对上级的忠诚甚至是愚忠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系统时代的本质是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平等、互惠和自愿。因此,民主、自由、诚信和契约精神是在系统时代最受推崇的价值观念。通俗地讲,遵守游戏规则应当成为系统时代的基本价值观念,因为只有大家都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才能使交换的成本最低,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随着系统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任何个人在系统发展中的作用都将下降,其决定因素是系统的结构的合理程度和制度的先进性。

  第三,连通性的作用至关重要。

  “系统时代,整合为王”。要想整合外部资源,前提是必须和外界连通。这里的连通是广义的,只要系统和外界存在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任何渠道或中介系统,我们就说系统和外界是连通的。按照这种理解,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电网、电话网、电视网、互联网等等都可以构成系统和外界的连通渠道。其中,每一个连通渠道的出现都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我们认为,对于互联网的巨大影响,人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连通性在系统时代比在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对互联网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以至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是区分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一个标志。

  当然,对连通性的考察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的问题。

  第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系统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催生了“系统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

  系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经过近30 年的认真探索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系统经济学哲理框架的构建工作,得到了几十个具有数学形式的新结果,提出了上百个发展系统经济的具体理法,开拓了多个与国际上已有定评的工作具有可比性的研究专题,例如制度拓扑模型,资源位理论和特征尺度理论等,同时,培养了近百名系统经济学方向或学位论文与系统经济学直接相关的博士和硕士。当然,从学科建设来讲,系统经济学目前还处于草创阶段,还很不成熟,希望得到更多学界同仁的关心、支持、批评与指正,使得这棵学苑新苗与系统时代一起茁壮成长。

  昝廷全教授筹创系统经济学已逾35 年,在这期间创建过企业,做过上市公司高管,同时担任过两家211 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郑州大学)的院长和博士生导师。在这种“书里书外”人生经历的基础上,作者于2017 年提出了“社会系统的星圆模型”。该模型把社会系统分为5 个子系统:科学、技术、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这5 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只有生产系统的技术信息发生突破,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思想文化为经济分配制度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基础,政治层次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经济层次的结构性反应。

  《系统思维》采用慕课方式,把系统化的知识切割成许多知识模块,便于读者阅读。下面小编分别从系统思维与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层面,选取了一些文章,奉献给读者。

  科学品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一直比较崇尚科学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任何事情都应当具有自身的内在尺度。通过对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经济系统的各种极端(状态)就构成了经济系统自身固有的内在尺度。自然利率、自然工资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失业率、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等,都是经济系统自身固有的内在尺度。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和统计学中的期望平均与方差等都属于内在尺度的范畴。只要给定了系统,这些内在尺度就确定了,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而转移。从认识论上讲,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就构成了某种客观性。对客观性的追求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著名作家巴金一生追求“讲真话”。从写作方式上讲,有些作家写作时总是在心中虚拟或树立一个对手或对立面。科学品格的写作,注重对事物内在尺度和规律的阐发与诠释,不需要在心中虚拟一个对立面。因此,科学品格写作的提升取决于提升自我的认识水平和超越自我。我曾经说过“发现即完成”,这是对科学品格的最好诠释。科学品格写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婚姻与子女的区别:婚姻是契约,契约既可订立就可解除,因此,《婚姻法》既有结婚条款也有离婚条款,《公司法》既有公司成立的条款,也有公司解散的条款。母子关系是血缘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无法真正断绝母子关系,所有关于“断绝母子关系”的文学描述,只是为了制造某种张力,使得文学描述更加撼人心扉。

  经济增长的逻辑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197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茨涅茨最早给经济增长下过一个明确定义。他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人均收入或每个劳动者产量的持续增长。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人均收入或产量的增长;二是持续的增长。由于是“人均收入或产量的增长”,自然派生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增长是不断增加的人口维持原有物质生活水平或进入更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

  至于什么是“持续的增长”,库茨涅茨给出的时间尺度是至少30~40年。经济增长应是“不被短期波动所掩盖的一种量的增长”。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这个长期内相对短期的波动表现出长期巨大增长的迹象,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力量是显著而持久的,因而可以对其增长机制进行研究”。德国民族主义经济学家李斯特曾经明确指出,不要为了追求短期的增长目标而损害了一国的生产力这个长期经济发展的最终根源。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层级过渡理论,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典型的层级结构是“技术层级(资源位)→经济层级→政治层级→思想层级”。由此,从宏观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逻辑,包括以下4 个典型的方面:

  (1)资源位(包括资源禀赋和“整合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在整个资源系统中,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随着技术的变化,首先,可以直接扩充资源位;其次,为资源整合和市场整合提供条件(如互联网等);再次,可能创造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最后,有些新技术的应用可能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作保证,进而导致相应的制度变迁、政治改革、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2)政治是比经济系统更高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系原理,政治层次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经济层次的结构性反应。因此,政治稳定是经济增长的保证。同时,政治还应当具有适应因技术变化所导致的经济变化的微观灵活性。

  (3)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和政治可以被认为也属于思想系统。思想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既可以与经济发展规律相一致,也可能相违背。前者会促进经济增长,后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制度改革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

  (4)从长期来看,社会价值观念是保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定因素。

  什么是政治

  政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之中。理解什么是政治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粗略地讲,经济以效率优先,而为了政治追求可以“抛头颅洒热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经济与“钱”有关,政治与“权”有关。还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有这些说法都基本正确,而且联系经济去说明政治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是不够准确。

  为了准确理解政治的概念,必须从系统的层级过渡入手,在层级过渡中考察政治信息如何产生。首先,政治比经济高一个层级,政治是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如果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解为政治和经济处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层次,则其表述完全正确,只是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细化。政治这种“超经济”力量的必要性来源于两个方面:经济系统(市场)自身无法保护现存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等于经济系统加功能系统(包括教育、卫生、文艺部门等)的结构,需要某种“超经济”的力量对其进行保护,这便引出了政治的概念。因此,政治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保护现存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执行这一部分政治功能的就是法律系统。

  政治必要性的第二个来源在于经济系统(市场)本身的不完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贯穿始终的应当是人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本质上讲都是“工具性”的,人们在一起组成系统生活得更好才组成系统,否则还不如单打独斗。因此,针对经济系统(市场)的不完备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必须采取措施,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建立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以提高其功能,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提高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执行这一部分政治功能的就是行政系统。

  综上所述,政治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法律系统和行政系统。法律是底线,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必须遵纪守法,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行政系统提出社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这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就必须关心政治。例如,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战略和“互联网+”战略无疑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艺术品的系统论基础

  2001 年当我第一次读到丹纳的《艺术哲学》时,就被其中所隐含的系统思想所震撼。丹纳的《艺术哲学》出版于1928 年,而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于1945 年才开始发表关于系统论的论文,直到1968 年才正式出版《一般系统论》。也就是说,丹纳的《艺术哲学》早于贝塔朗菲出版《一般系统论》40 年。丹纳通过对艺术的研究所阐述的系统思想要早于贝塔朗菲至少17 年,只不过丹纳没有采用系统科学的名词。由此,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科学+艺术:探索真理的两条不同途径》,被收录在中国传媒大学50 周年的校庆文集《学问之道》中。科学和艺术对于真理的探索各具特点,二者相互补充,殊途同归。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已经明确指出: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够解释艺术品的总体。其本质就是,要认定一件艺术品,首先要确定该艺术品镶嵌其中的大系统。

  丹纳把该大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件艺术品,不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还是一座雕像都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集合。每个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品之间都具有某种相似性,就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一样。这种相似性表现为艺术家的风格。只要拿一个优秀艺术家没有签名的一件作品给内行人去看,他差不多就能说出作家来。第二个层次,是不同艺术家构成的系统,即艺术家群体。例如,莎士比亚,初看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他周围存在许多优秀的剧作家,这些剧作家都用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感情写作。因此,要了解某一位艺术大师,就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周围,因为他只是该艺术家群体中最显赫的一个代表。第三个层次,就是要把艺术家放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艺术家不是孤立的。由此,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团体,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丹纳用气候与植物的关系来比喻艺术和时代精神与风俗之间的关系,每个气候带都有自己特殊的作物和草木,两者一同开始一同结束。艺术和时代精神与风俗之间的关系也如此。

  综上所述,丹纳虽然没有采用系统论语言,却从实质上奠定了艺术品的系统论基础。

  人生坐标

  小时候在老家,每年夏天,一到晚上,大家不用号召,晚饭后几乎会不约而同地到空旷的露天广场集体夜宿。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三星”和“北斗星”。而且知道,北斗星相当于一个位置坐标,可以让人在黑夜之中找到坐标方位,不至于迷路。在我的认知中,从那时起就建立了北斗和坐标之间的联系。所以,对现在发射的命名为“北斗”的卫星的语境非常熟悉,由此感到亲切。

  从科学史来讲,最早引入“坐标”概念的是数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正是由于坐标的引入,催生了解析几何,为微积分的建立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就像儒家把《易经》描述的自然规律引申到人生和社会领域一样(其引申的内容称为《易传》),坐标概念的含义现在也已得到了大大的拓展。生命中经历的许多人和事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坐标,记录了成长的经历和留下的痕迹,让我们记住从哪里出发,初心几许。走的再远,也不至于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不至于迷失方向。

  本文摘编自昝廷全著系统思维文前及正文,内容有删减。

系统思维

昝廷全 著

责任编辑:李 敏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6

ISBN 978-7-03-051710-4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系统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参证框架。《系统思维主要介绍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框架,分别提出了系统思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体分析模式。主要内容包括6个部分: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系统思维与科学技术;系统思维与经济;系统思维与政治;系统思维与文化;系统思维与社会。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