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XIST DAILY
编者按:
首先祝贺刘慈欣的《死神永生》刚刚获得轨迹奖最佳科幻长篇!
我们来愉快地预测一下50天之后在赫尔辛基的雨果奖吧!
2017年的中美科幻tour今天抵达了最后一站,感谢大家一周来的关注,欢迎戳文末链接从头开始回顾此次科幻之旅。
每年的世界科幻颁奖季,以云雀、迪克、提普垂、海因莱因、光谱这些特定方向和领域的奖项作为开始,5月的星云奖作为开篇第一个重磅奖项,随后是坎贝尔纪念、斯特金纪念、轨迹、克拉克等奖项,而8月的科幻大会上,雨果奖和同时颁布的几个独立奖项,则是全年颁奖季的最高潮。
今年,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英文版趁着刚刚在欧洲掀起的热潮,再次提名雨果奖。加之这是三体系列最后一次入围。今年在芬兰颁发的雨果奖无疑又会得到全世界的额外关注。在我们开始8月份的芬兰报道之前,先来预测一下今年的结果~
“今年再拿一个呗~”
历史的风刮向何处
每年在雨果奖之前的最重要奖项就是轨迹奖,这是由《轨迹》(LOCUS)杂志从70年代就开始举行的评选。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年的雨果奖读者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建议。他们1968年创办杂志坚持到今天,1997年上线了轨迹网,作为一个如此历史悠久的科幻资讯媒体,收获了更多的支持者。因此,轨迹奖的投票参加者一直都比雨果和星云奖加起来还要多,这直到2010年代才发生变化(我们后面会提到雨果奖的变化)。
轨迹奖1971年创办伊始,小说类奖项和雨果奖完全一致。但很快,在1978年增加了奇幻类长篇,1981年增加了处女作长篇,1989年增加了恐怖类长篇而且整个90年代都在“暗黑奇幻”和“恐怖”两个名字之间换来换去,甚至1998年去掉、1999年加回来、2000年又去掉、今年又加上了恐怖这个长篇分类,以及在2003年,增加了青少类长篇。
先不谈轨迹奖对领域变化的反映,在预测雨果奖这方面,在90年代之前,无论增减什么类型,经常准确押中雨果奖结果的,还是科幻类奖项的得主。但从21世纪开始,其他三类首奖越来越多和雨果奖重合,比如虽然相差一年但是异曲同工的《哈利波特》、2002年的《美国众神》、2004年的《灵魂骑士》,2005年则是处女作首奖获得雨果奖,2009年则是归于青少类的《坟场之书》,2010年更是巴奇加鲁皮的处女作《发条女孩》和奇幻类米耶维的《城与城》并列斩获雨果,2014年又是处女作首奖获得雨果。
看到这个对比,我们就能更理解在21世纪以来科幻领域发生的真实变化。对于轨迹奖所代表的传统科幻领域来说,变化是缓慢而可以被接受的:几年增加一个类型,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的时代受欢迎程度不同,这些都很正常。轨迹奖忠实地反映着领域变化的本质:细分、专业化、行业分工。这就是一个行业正常提升的必经之路,无论什么文化背景。但反观雨果奖、星云奖这种模式,明显无法应对行业的扩张,也就会导致评奖标准看似忽左忽右,毫无章法。加之社交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和树大招风的开放机制,让他们面对蜂拥而来的投票,或者有组织团体的投票,显得难以适从。
当然,雨果奖的开放也是它的巨大优势,简单的参与方式和完全平等的投票机制,让它最终在21世纪成为科幻领域影响最大的奖项。而且这种机制也得到不断修正,保护它不会再次遭遇“小狗门”之类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在前两年的强力抵抗之后,加上今年改善了计票制度,今年几乎没有奖项受到实质影响。
▲ 颁奖典礼现场(来源:Arley Sorg/Twitter)
今年,轨迹奖的获奖名单如下(按照今晨笔者看直播的顺序):
首先祝贺刘宇昆,个人选集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荣获最佳个人选集。
短篇:“Seasons of Glass and Iron”, Amal El-Mohtar(也是星云奖获奖作品,以及我们有翻译了,很快就给你们看)
短中篇:“You’ll Surely Drown Here If You Stay”, Alyssa Wong
长中篇:Every Heart a Doorway, Seanan McGuire(也是星云奖获奖作品)
长篇处女作:Ninefox Gambit, Yoon Ha Lee(一个危险的信号)
长篇恐怖:The Fireman, Joe Hill
长篇青少:Revenger, Alastair Reynolds
长篇奇幻:All the Birds in the Sky, Charlie Jane Anders(又一个危险的信号)
长篇科幻:Death’s End, Cixin Liu(哈哈哈,至少没落后!)
至于这个风向标是否还能准确预测?让我们拭目以待。
▲ 这是小刘的奖杯(牌)(来源:Caroline M. Yoachim/Twitter)
不在美国有没有影响?
很多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2017的芬兰赫尔辛基世界科幻大会,这可是在芬兰啊。作为一届美国之外的大会,是否会导致结果有什么不可知的奇妙变化?
历史数据到目前为止,都不支持这个想象空间。
非英语国家,只有德国、荷兰、日本差不多每隔20年各举办过一次科幻大会,其他就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和美国区别不大的国家。目前在申办的其他国家包括爱尔兰、新西兰、法国和卡塔尔。
而所有这些在美国之外举办的大会,并没有对雨果奖带来什么影响。反倒是和美国很接近的英国有时候还能在自己本土的大会上给英国作者拿回几个奖杯。我们不要忘了,《三体》是唯一一个获得雨果奖的非英语小说(指原文),而大刘是唯一一个获得雨果奖长篇奖的非英语作家(好吧你说阿西莫夫生在俄罗斯,我也不想说什么)。因此结论只有一句话:不管在哪里开,都是英美作家得奖。
当然,历史都是用来突破的,尤其是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近年来投票人数发生的剧烈变化。如果假设欧洲参会者能够产生一些额外的影响,那么我们需要比较一下几个入围长篇在欧洲国家的翻译情况(有些没有查到,采取直接检索德国、法国Amazon的方法)。
All the Birds in the Sky,德文版,4月刚刚出版,销售排行和《三体1》相比相距甚远。
The Obelisk Gate,没有查到。
A Closed and Common Orbit,没有,作者该系列的第一本有德文版,销售不错。
Ninefox Gambit,没有查到。
Too Like the Lightning,没有查到。
可以说,如果只考虑欧洲影响力的话,这些竞争者很可能不如三体。但是,欧洲影响力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呢?
虽然没有上次伦敦大会出席八千人、注册超万人的21世纪第一盛况(可能没有84年的LACONII人多),但作为芬兰这样一个缺乏基础的国家,本届注册总数已经突破六千,预计现场出席四千多人,而且肯定还将增加一些购买单日票的游客,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数据。要知道,澳大利亚每次都只有一、两千人出席,就连加拿大都只有不到四千人的出席数据。
在这其中,美国的出席会员首次低于一千(截至6月初数据),但不要忘记,还要加上有投票权的场外会员,总数就高达2700了,接近总注册人数的一半。
东道主芬兰有1200名已报名会员,决大部分出席,预计还会增加。
英国仍有700余人。
这前三个国家的注册人数加起来,已经超过四分之三。剩下还有加拿大、瑞典、德国、澳大利亚过百,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虽然今年空前的人多)都只有几十甚至几个人。
非英语国家加在一起,不到2000人,这其中还是很大一部分是直接阅读英文作品的读者。
所以,虽然三体的竞争者们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并没有在欧洲其他语言市场得到多少青睐,但这种劣势几乎不会反映在雨果奖的投票上。比如给了三体极大关注的德国,注册会员只有一百多人。
本质上,Worldcon其实是Englishcon。在不在美国,都没什么区别。
所以投票数据到底会怎样?
数据,是最近5年来雨果奖最有趣的东西。
在分析过程中,我发现雨果奖在2010年以前,决选阶段几乎没有突破过一千张投票(80年代有几次参加者很多,但查不到票数信息),从2011年开始,投票人数开始突然增多。从传统的几百、一千多票,迅速增长到2015年(就是大刘得奖那年)顶峰的五千多票。这其中,有几个因素发挥着作用:
社交网络和更好的网站服务,增加了在线投票的数量
各个杂志转型电子刊,拓展了新的粉丝群体
小狗门导致其他粉丝投票热情增加(主要是15年)
反映到数据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投票人数 ≈ 注册人数 - 出席人数,再适当增加。
另一个关系投票数量的,是提名阶段的票数。按照历史数据,提名票数大约是投票的1/2到2/3左右。这个现象是雨果奖的机制导致,也很容易理解:要从那么多作品里选出几个最棒的,难度远远大于从5、6个提名作品中选出自己看着顺眼的一个。
同样,提名票的增加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今年的提名达到2464票,创下历史第二高。结论就是今年的投票人数还要适当上调,姑且估算为两千五到三千票。要想获胜,就要至少第一轮获得大约四、五百票,然后每一轮平均增加二、三百票,最终才能走到第一。
接下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今年的提名数据
今年长篇有效票2078,提名涉及652部作品。获提名作品的最高票数是480,23%,获提名作品最低的拿到了156票,大约7%。对比三体拿到雨果奖的2015年。当时有效票1827,最高的387差不多21%,三体拿到210,超过11%,但还要靠递补进入提名。再看去年,提名的前五名都拿到18%以上的票数,最高的不过23%。可见,本届可能从第三甚至第二名开始,读者意见就变得非常分散了。
也就是说,其实目前第一名(很可能是已经得到星云奖的那部)的480个提名,并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有趣的是,直到1014年,提名阶段排在首位的绝大多数会获得优胜,但1015年三体获奖打破了这个规律,1016年更是再次打破,这让今年更是难以预测。
结论:今年的票数非常难以预测。
▲ 这是雨果奖的奖杯,那是奥特曼。(来源:Holly Anders)
所以到底预测结果是啥?
看完理性的数据,让我们看看感性的态度。
首先今年大家都很满意机制的修改和前两年的有力反击,让两个“小狗”团体都偃旗息鼓了。但也有人开始吐槽,无论怎么改,雨果奖还是在关心政治斗争,所有作品都是文化战争的武器,只不过你选择站在那一群人身边罢了。
在谈及一些讨论性别议题的短篇时,某个围观群众表示:这篇小说的意思是“男人都是狗屎,我们搞同吧~”
对于更多使用历史和神话素材的作品,有人表示对其中晦涩描述毫无兴趣:所以看不懂和说不清就是文学了吧?
不过一般而言,这样的读者其实并不会投票,因为他们基本上反对的是现在美国科幻奇幻领域的变化趋势。(请参见前日谈及英美科幻发展的文:)
一些明确写出自己结果预测的文章,多是涉及短篇部门,可能是短篇作者牌子不大,好说话吧。
大部分预测在短篇都选择了Jemisin的“The City Born Great”,一个讲述纽约城生死的故事。虽然美国人都很感动,但可能外国人没那么大体会?换成北京或者上海生死差不多,但可能咱们写了不好发表。
短中篇竞争很激烈,大家的意见非常分散,而作品的差异也比较大。差异总是好的,应该很快会有一些好作品被引进到中国。
长中篇按照目前的态势,如果不是Every Heart a Doorway成功包揽三奖,那就可能是老将比约德再次拿回家。
长篇,嗯,咱们说了这么多,其实你们就是想听我说三体呗。但确实很难预测,虽然大刘拿到了轨迹奖,但其他竞争对手也纷纷获奖。而且我们已经知道,投票结果还是主要掌握在英美读者手中,而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对《三体》的讨论并没有比几个强烈对手更多。
尤其是这次的主要竞争对手,和大刘同时获得轨迹奖奇幻长篇的Charlie Jane Anders,只要看看这位女作家的Wiki页面,就知道她在英文幻想文学领域的基础有多深。著名科幻网站io9的发起人,曾任提普垂奖评委,横跨主流文学、文化界、性别文化领域。而今年这部参评长篇,不单连续获得星云和轨迹奖,还被时代周刊列为去年全美十佳小说。在这样一个对手面前,作品层面的差异,也许都是次要因素了。
只能说,希望是有的,让我们放轻松,等待命运的宣布吧。
总之,随着我们更多了解世界科幻的现状,我们就更多理解奖项的意义,理解作品本身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位位读者认可的基础上。获奖当然是好的,但无缘获奖的经典也为数众多。无论三体是否获得雨果奖,也不会改变它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它已经是当今文化的一部分。
“中美科幻tour”是什么?
是未来事务管理局《不存在日报》围绕美国重要科幻颁奖礼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中美科幻友好交流专题。2016年,在首次“中美科幻tour”中,本报曾对美国科幻星云奖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今年,未来局特派员远赴堪萨斯,全程参与坎贝尔奖颁奖礼。我们还准备了一系列相关报道、专访和深度分析文章,欢迎从第一站开始回顾:
关键词:#中美科幻tour#
�� 题图:二向箔管理员
��责编:姬少亭、Raeka
��作者:兔子瞧,大部分时候被简化成兔子。中国科幻观察者,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富有见地和杀伤力的科幻评论家。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