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身,瞬息变幻

北京城接连下了两三天的雨,您是否在雨水刚停,天空微露晴光的时候抬头看过天空,那时有一种透亮的蓝色。尤其在南方山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个过程,在中国的字典里有一个诗意的词汇名为“雨霁”,宋代陆佃所著《埤雅》:雨晴曰霁。又有雪止,天晴,谓之“雪霁”。而这种蓝色的描述和呈现可以借用陶瓷釉色的一个词“霁蓝”。

  

清雍正 霁蓝釉研药钵

观复博物馆藏

在现在的陶瓷用语习惯上“霁蓝”又写作“祭蓝”,主要原因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祭蓝釉陶瓷品种是名正言顺的作为“天地日月”四大祭器之一,多为祭天所用。

  

唐 三彩蓝釉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蓝釉在陶瓷釉色创作之路上,几乎是最晚出现的,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现才开始它的变幻之旅,在此之前偶有出现,也是出于偶然,并无君主或匠人去追寻开拓蓝釉产品。这似乎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关联。蓝色这种幽冷的色调,在古代国人眼中蕴含着神秘又恐怖的色彩,并不吉利。塑像中经常借用此色涂抹脸上用以唬人,佛经中有恶鬼名字叫“蓝婆”。《酉阳杂俎﹒虫篇》中记载:蓝蛇,首有大毒……南人以首药合毒药,谓之蓝药,药之立死。

唐 蓝釉净瓶

河南博物院藏

但最是那一抹蓝色,展现了大国的风范,它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一个体现。文化上的认知及行为习惯不会是自生发出的,往往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改良,漫长的丝绸之路上,那些来往贸易的商队将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带到了中国,那个以蓝色为传统文化主色调的异邦国度,它应该没有预想过,受它的影响,中国文化中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嘉靖 青花国泰民安葫芦瓶

观复博物馆藏

蓝色的呈色剂多数是借用钴料的作用,三彩之蓝亦是如此,虽然后期永乐年间用过“苏麻离青”后嘉靖又有“回回青(亦称“佛头青”)”,前者蓝中带黑,后者蓝中带紫,但都只是红及一时,转瞬即逝。钴料作用下的蓝是真正意义上的蓝釉,色度饱和,蓝的透彻。

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划花花卉花口瓶

观复博物馆藏

明代 珐华缠枝牡丹纹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转眼到宋,刚刚燃起的蓝色火苗,因为宋朝君王引领的低调淡雅审美原则又走了分岔的道路。只在宋代景德年间出产了近乎蓝色的釉色“影青”,但是它是以铁为呈色剂,更偏向白瓷,仅有微蓝之感。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珐华器(元代时开始称为珐华器)其实它在宋代就有少量出行,只是没有盛行,它的釉分两种:一为孔雀蓝,一为孔雀绿,后统称为孔雀蓝,也正应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但它应属是琉璃制品。

  

金代 钧窑天青釉长颈瓶

观复博物馆藏

如果在宋代能算上蓝釉的大概只有钧窑中民钧中的一类以天蓝为主的作品,只是它烧造技术上做了改变,使用乳浊釉,这使它的蓝光中带有异彩,又是以铁呈色,它的蓝与三彩之蓝还是有着巨大差别的,但依然美的无可比拟。

也最是那一抹蓝,以小窥大,它的发展犹如掐着历史的游走的脉搏,一转身,沉沉浮浮,风雨莫测,瞬息变幻。

元代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市博物馆藏

元青花必然是蓝釉瓷器最重要的一支,但是元代单色蓝釉理论上还是早于它的,元代当时作为一个蒙古族统治者时期,对白色的喜爱无法回避,为了迎合统治者,元代蓝釉更多的露胎填白剔刻,扬州市博物馆的蓝釉白龙梅瓶是最广为熟知的代表作。

至元代蓝釉顶峰时期发展,成就了世界对瓷器审美至深至远的元青花,也是开始了青花瓷制造的先河。它的变幻及后期明清两朝蓝釉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请关注下周日的推出的“一转身,瞬息变幻”下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