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感悟《博悟之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杭侃

这是一套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委员会郑重推荐的书。国际博物馆协会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成立以来,对博物馆的定义做出过多次修改,最新的定义是2007年修订的: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这个定义较之以前定义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教育作为了博物馆的首要职责。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童年如果养成了参观博物馆的习惯,那么这个习惯将会陪伴终身,并影响下一代人。因此,利用博物馆资源,针对儿童编写一套传统文化的读本,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这是一套我期盼已久的书,因为我在博物馆工作多年,深知要想减少文物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时空隔膜,需要我们既有深入的研究,又要有生动的阐释。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自己在这些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但不系统;也曾经组织中学历史老师,希望编写一套针对中学生的传统文化读本,但尚未成型。所以得知这套书出版之后,就很急切地想知道编著者是如何破题的。现在看到《博悟之旅》之后,感到真是一套好书,自己阅读之后也从中获益匪浅。

  

  

  

  

  

  《博物之旅》

  系列丛书

《博悟之旅》的书名就起得很好。由博物而博悟,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这套书分为生命、创造、尊重、规则、责任五个主题,通过文物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立意很高也很巧。一件年代久远的文物,通过文物的本身和相关知识的拓展,激发读者的求知欲,使读者有所感悟,从而使年代久远的文物也能够与当代人产生直接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是发自心灵的,这是我觉得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这套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共同组织力量编著,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保证了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史家小学教师的参与,又保证了整套书适合小学生阅读,这种合作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同样是值得推广的做法。

这套书中介绍的文物,并非都是“精品”。现在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很多博物馆和展览的组织方对藏品本身研究不深,理解不够,离开了“精品”似乎就不会叙事,这套书在这个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比如责任(上)中选取的“虎门一号硝烟池出土的铺地石”,但是由此引出“责任”的话题,却是值得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值得认真思索的。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挑选合适的藏品去契合五大主题,显示了写作者的专业素养和驾驭材料的能力,因此,这套书受到读者和出版界的好评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