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大师陈寅恪的结局

  这集《一千零一夜》,道长继续导读陈寅恪的唐史研究。

  翻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本书的读者都知道,陈寅恪先生的书不好读。

  如果读不下去,没关系,看过道长的这几集节目,你会了解陈寅恪做唐史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他所梳理出的历史脉络。

  最后,道长也讲到了陈寅恪晚年的悲惨结局。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很少有机会看到它的全貌,但是了解它,也是我们对这些前辈应尽的责任。

陈寅恪唐史研究(三)

胡化还是汉化?

本文节选自 [一千零一夜 ] 第193夜文稿,有删节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当年陈寅恪先生曾经称赞杨树达先生的著作。他说凡是做学问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历史观念。否则的话,那就是认贼作父,自乱其中统。

——梁文道

关陇集团的崛起

三年前的时候,有个电视剧挺火的,叫《武媚娘传奇》,范冰冰演的。当时惹起过很多争论,焦点就是这个片里面,范冰冰的穿着实在是太性感了。据说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对的,要把那个胸给遮回去。

这个电视剧,即便在历史学界里面,也惹起过一阵热谈。因为忽然有一集里,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来了这么一句:“哼!这帮关陇集团的人,我一定要好好对付他们。”诸如此类的话。

一听到这话念历史的人就都乐了,为什么呢?因为“关陇集团”这四个字,在唐朝肯定是不存在的。

因为“关陇集团”就是我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的陈寅恪先生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本书里提出来的一个观念。

  

什么叫做关陇集团呢?这是陈寅恪先生在研究隋唐史上面一个重大的、有创见的概念。事情要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叫宇文泰。

宇文泰是北魏分裂之后,西魏的一个权臣。他掌握权力,是他高兴谁当皇帝,就让谁当皇帝,不高兴,把他弄下来杀了。最后他是杀遍整个皇帝家的人。

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就在他死了之后篡位了,几乎就像曹操的儿子篡了汉的位一样。后来他的后代子孙建立了北周。

由于这个江山是宇文泰在上一朝代打下来的,所以就追封他为北周的创建人文帝。

宇文泰为什么重要?他在当年的北周那个时代,在西魏的时候创建了一套制度。首先,是汉化。把当年那个胡汉杂处的一个世界,急剧地汉化。但是有时候他也会反过头来,汉化过深了,胡人不高兴了,又胡化回去。

宇文泰虽然在胡化、汉化之间摆动,但是基本上的路线还是汉化。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希望用汉文化,以及加上胡人带来的一点新影响,去把整片胡汉杂处的地区巩固起来,在文化上、精神上、认同上创建一套自己的认同。

这个认同底下的基础就是关中这正片地方,这整片关中地方里他最在乎的就是有实权的一些人,那些有实权的人都是一些大家族,宇文也是这些家族之一。

这些大家族,他们的样态基本上就是整个汉末以来,中国的一个常见的样态:整个国家最要紧的就是些大族、大家,比如说南朝的江东望族,北朝里面山东氏族,都是一些大族。

这些大族为什么会大?是怎么发家,怎么起来的呢?

我们知道从汉朝之后,你要当官的话,主要是首先地方会推举一些人。这个人很有名望,这个人孝顺,这个人有才华,推举给中央。

地方推人不一定靠谱,所以中央后来也会派人下去,但是中央派人下去,那么多老百姓你知道谁能做官呢?到最后还是地方推荐。

但是多少还是有个客观标准——那个时候就要看学问,看你有没有才学。才学这个东西,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家学,比如说是读儒家的书,独尊儒术之后那就要读经了,每个家庭里面都有一个读经的传统。

这些大家族里透过读经、透过修养学问,慢慢地整个家就有了家风,其实就是学风。

于是慢慢在地方上出名了,出名之后要是有人当官了,这个当官的人自然也会有家教,家里面孩子从小大概也懂一点政治,该怎么样行政,该怎么样做政治决策,该怎么样玩政治游戏等等。

所以这些家族一手搞学问、一手搞政治,久而久之,就是他们家族的子弟就接着父祖的地位,不断地当官延续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大族。

而在北方,像鲜卑人他们建立的这些大族,跟我们别的汉人的地方建立的大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同时还要统掌兵权。

鲜卑人那时候是这样的,就是一个人酋长、当老大,这个酋长、老大他本身也是一个大家族当中的老大,他下面还有好几个大家族。

  

这些大家族各自率领着自己的部落,这些部落都是一个一个武装军事集团。所谓的将军,其实他统的兵就是底下这些子弟兵们。当年的北朝,也大概是这个制度。

宇文泰就推出了一种陈寅恪先生认为叫作“关中本位政策”,也就是他要让权力牢牢地掌握在关中这个地区、关陇地区的一些权贵家庭手中。

这些人平常就是既有学问,所以“入则相”,但是平时还带兵打仗,又允文允武,所以一出去就“出则将”。

我们今天很多人看日本历史电视剧、小说,常常看到日本的武士道那些武士,例如德川家康那些人,都是又会写东西,还会带兵打仗,其实这套制度,在中国那时候的北方就是这个样子。

那时,就是关陇集团来来去去那十几个姓氏的这些大家族,又能够当将军又能够当官的人,在掌握所有的权力。

陈寅恪先生认为,从宇文泰建立这个制度开始,一直到隋朝、唐朝,都是延续着这套体制。他就认为隋朝、唐朝里面,当时的一些名将也好、名臣也好,大体上不出这个集团的势力范围。

这些集团势力范围里,又有胡人、又有汉人,是相互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越来越汉化,程度非常深的。

这套东西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关陇集团,因为掌权掌太久,其实本身已经很腐败。于是自然就会有人来挑战他们。谁挑战他们呢?就是刚才给大家说到的武则天,她就是一个关键人物。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武则天想要建立自己的王朝——周,她是中国唯一一个历史上认可的女皇帝。

她要当皇帝,就等于把她老公——姓李的那家给搞下去。但是问题是她老公姓李那家可不光是她老公一家,按照陈寅恪先生这个判断的话:李家不是一家说了算,它是一个统治集团中的老大。

这个老大下面还有老二、老三、老四、一直到老十六,这么一帮人组成这个关陇集团,是一个权贵家族。

这就等于说,在唐朝这个时期以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这个中国,其实是种贵族统治。

武则天现在要当皇帝,她把姓李的弄下去了,她想做的是自己开建王朝。

首先,她遇到的劲敌就是原来这个老皇朝身边这帮哥们。怎么对付他们呢?其中一个办法很简单,就是考进士。

隋朝的科举制度跟我们今天所讲的科举制度其实不太一样。我们今天以为的科举就是考试,你家不管多穷,你有本事念书,你考上去,你就能当进士,就能当官。

但是隋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其实一开始不是那么体制化、固定化的考试,它也考,但是很多时候还靠地方推荐。

考试的时候,分好几个科目来考,好几种考法,有一种就叫考明经,就是考你懂不懂经书。比如说考你几样事,出你一些题目看你对六经懂得多少,你有什么想法,你训诂工夫做得怎么样。

当然了,你学问好不一定能够当官,所以也多少还是要考策论,看你对国事有什么想法,你对政策有什创见、有什么批判等等。

谁去考这些会考得好呢?就是刚才我说的那些大家族,因为中国的经学在那个年代,就是这些大家族他们的家学,我从小到大就耳濡目染学这套,我出来考当然考得比谁都好。

由于明经这一科总是这些人考得好,所以名正言顺地通过明经当官的人,也都还都是这帮人的子弟。

可是好在除了明经还有另一种考法,就叫考进士。

那个年代进士是一种特殊的考试的科目,这个科目它也会考点经意的训诂。

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考词章,就是你诗写得好不好,文章写得漂不漂亮。但除此之外,其实他也要谈时事也要谈国策。

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她特别注重考进士的官员,提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

为什么这样能够对付关陇集团呢?因为刚才我讲了,关陇集团的子弟要当官,要经过明经这边考出来。

而进士则是全国各地的一些人,他们可能不是什么大家族,但是他文章好、诗好。

这时候这种人——家族平平无奇、没家底的,甚至穷人家的小孩,也都能够顺着这个途径考进京城里面当官了。

武则天是刻意利用进士这一门新取入的士大夫,提拔他们、重用他们当官,去打击考明经的那些旧势力集团。

终于,久而久之,她这个计谋成功了,关陇集团被破坏掉了。终于满朝的这些士大夫们主要都是从进士里面考出来的平民阶级了。

可是这么一来就出现几个情况,第一个就是就是现在考进来当官的再也不是贵族阶级了,再也不是皇帝原来那些十几大家族的哥们了。

原来皇帝是一些权贵家庭联盟的领导,现在皇帝底下就是一些平民百姓的官,所以皇帝就可以比以前更独裁了。

这就开启了后来宋朝之后的中国体制,就是皇帝真的是万人之上了,再也没有人能够凌驾他,或者跟他称兄道弟了。

第二个出现的情况是,由于他跟这些当官的人不属于同一个集团了,于是就有别的人可以乘虚而入了。谁呢?宦官。

唐朝后来的宦官有那么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上朝的时候,满朝那些文武百官都不是你自个儿人了,皇帝今天跟他们隔开了,那么你身边重用的这些宦官就能够趁机窃权。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过去关陇集团这帮精英分子允文允武,能够当宰相,能够当元帅。

但是现在,你用的这些考进士上来的人,全是文人士大夫,他们带不了兵,打不了仗,这时候你找谁去带兵打仗呢?

这时候唐朝的皇帝发现,能够用的将军多数都是胡人,番邦的番将,鲜卑、吐蕃、突厥这些外族,他们本来就凶悍,本来就说不定带着整个兵团来投靠你。

所以他们是带惯兵、打惯仗的人,所以有事就干脆让他们领兵。

唐朝的安禄山为什么一个外族人能够在这时候掌握这么大的兵权呢?就是这个理由。

也就是说,过去的文武官员都出在关陇集团,现在文武分家了。文武分家之后,武人的领袖就到了一些胡人番邦的手上,而文人都是汉人了。

陈寅恪这么一讲下来,整个唐朝历史所有的东西就清清楚楚、秩序井然,有一个线索在,让你去掌握这一切。

从唐到清的历史脉络

陈寅恪讲这些有什么深意呢?

他要指出,唐朝,就是这样的一个胡汉文化交融在一起,汉化了的胡人就挺着中央,胡化了的汉人就在河北这些藩镇造反,终于搞来搞去,最后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宋朝兴起的时候,终于收拾掉整个局面,而新建立起来的局面,就是中央集权,皇帝权力很大。

今天很多人说宋朝的文官权力很大,没错,但是请注意,文官权力再大,再大的宰相,他跟皇帝不是同一个阶级。

以前的皇帝跟底下那些人是同一个阶级,只是他是帮派老大。以后再也不是这样。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自此之后,中国平民的地位也上升了。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再也不是来来去去那十几家人,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有机会通过考进士去当官了。

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个考试制度变得更加公平,乃至于当时出现一个讲法叫“贵不过三代”。

就是你爷爷当官,儿子好好考试念书,也考上了进士当官,但是孙子多半就当不了官了,因为到了孙子那一辈就可能不好学。不好好读书,你考试考不好,任你爷爷爸爸都是宰相,你考不上就是考不上,照样当不了官。宋朝的时候科举已经公平如此。

整个中国就在唐朝的时候结束了它的中世纪——它的中古时代,开启之后的宋朝,从宋朝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整个大约的体制已经完成了。

包括科举、包括平民地位的上升、包括贵族地位的进一步下降,我们再也听不到以前东晋的那些门阀,再也看不到以前南北朝时候的那些世家、那些武装的家族集团,整个中国历史的线索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更大的变化是从唐朝,这么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一个汉人的完整的认同出现了。

而唐朝所有的佛教、景教、仙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的传入、冲撞之后,使得宋朝出现了像朱熹这样新一代的新儒家。

朱熹

这些新儒家是回应了所有外来文化,再重建一次儒学的新骨、新肉、新血。所以那个时候,就是今天的中国的远祖的诞生。

陈寅恪先生写唐史就是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搞清楚这个线索。

陈寅恪的悲惨结局

他本来立志要写一部中国通史,可是他没能写成。为什么?首先他眼睛视力本来就不好,到了1946年确认他这辈子要失明,1949年之后他基本上是目盲的一个状态。

建国初期,他还可以继续做研究。到了1958年,当年有这么一场叫“厚今薄古”的运动。就是说我们中国搞历史、搞学问的不能只看古时候的东西,要研究今天。

像陈先生这种做学问的方法当然要挨批判,于是他的学生、弟子们都出来骂他、批判他。

他作为老一派的中国人,这么讲中华文化本位、这么关心国魂、这么喜欢讲儒家传统道理的人,他受不了,所以他就不教书了。

2001年,陈丹青为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创作以(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五人为主角的《国学研究院》。

不教书也好,专心著书嘛,眼睛瞎了可以口述给助手,眼睛看不见了,要找书就让助手翻:“你给我翻那一页,是不是有这句话?”反正他记得住大半。

一九六几年之后他腿都还断了,就更麻烦。一个目盲的人、腿断的人,满腹的学问、满腹的想法,也只能躺在床上。要护士照顾他,要助手帮他做一些资料的收集,口述去做研究。

那个时候他在写《十九世纪的维新运动史》,跟写他家在里面的经历。

……

到了后来,他的护士被剥夺掉了,就不准给他护士。

一个断腿、目盲的人,就只有靠他老婆。然后他的助手被清走,不准再帮他做研究,所以他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这么一个大学问、民国第一大师,到了那个时代,基本上什么都干不了,就天天躺在床上。

……

薪水给他停了,什么钱也都没有,他跟他老婆两个人就只好变卖家里面自己的东西。

一个老太太扶着这么一个腿断、目盲的老人……这就是陈寅恪的结局。

本文为节目文稿节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

节目用书

  

作者: 陈寅恪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1-4

页数: 358

丛书: 陳寅恪集

下集预告

这周四《一千零一夜》停更一期

下周一起正常更新

休息,休息一下~

听理想,今日更新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vol.37

为什么汉朝人会那么焦虑不安,对秦帝国的灭亡难以释怀?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真的是骤兴暴亡吗?秦的崛起有怎样的来历?

本文编辑 | 朵夫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