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者”王学兵:陆帕能让我很踏实的在舞台上待着

  采写:新京报田超

  新媒体编辑:田偲妮

  本文图片由天津大剧院提供 摄影王晓明等

  话剧《酗酒者莫非》演完后,对于陆帕如何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戏剧圈、文学圈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对于王学兵的表演却没什么争议。

  

  著名编剧过士行说:“陆帕把我们的演员提高了一个档次,以前我们的演员只会喊叫演戏,很少能这么沉下来……主演王学兵,陆帕把他的嗓音调得那么好,一直轻声的说话,传达像音乐一样。我觉得这个都不用听台词,你就能从声音里感受到内心的共鸣。”

  在五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台上的演员就如同长在舞台上。

  今天下午,王学兵接受新京报专访还原陆帕“与任何导演都不一样”的排练方式,王学兵说:“他(陆帕)能让一个演员很踏实的在舞台上待着,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经历。”

  

  还原陆帕训练演员

  “演员既是在演那个角色,也是生活在这个舞台上”

  

  首演完后,陆帕与演员相拥

  新京报:这两天演完《酗酒者莫非》后,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王学兵: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对我来说,达到了我自己的预期吧。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排练后,大体上呈现出了我们想要的效果。虽然第二场在某些地方有些紧,但这两场演出还算比较正常。

  就像陆帕说的,每一场都应该是往前摸索的,不要完全一样。如果是重复的,只会越来越糟糕,所以这两场有些差异也在预料当中。

  

  王学兵谢幕

  新京报:这次和陆帕导演的合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学兵:他排戏跟其他的导演完全不一样。我上学的时候也看过一些国外导演排戏,陆帕跟他们也不一样。他的排练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等很特别,可能跟他原来学哲学、学物理有关系。

  他能让一个演员很踏实的在舞台上待着,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经历。

  这倒不是说一个演员不能好好在台上待着,但是你得去想要用什么东西去填充它,这么长时间的排练,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个东西。

  

  

排练时

  最初我们也怀疑:我们在台上想了这么多,观众能明白吗?但是在陆帕看来,别人能明白多少是别人的事,没那么重要,每个观众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先弄明白。

  整个排练,包括到演出前,我们其实有很多场戏没有正式的、一招一式的排练过。经常是演员来到排练场后,先说说这场戏,然后每排练一次就是演一次,但到了下次就又不一样了。演员之间在非排练时间也不会多排什么,不会说我在台上要怎么走,你应该怎么走。

  

  王学兵说每次排练都不一样

  新京报:据说陆帕特别强调演员的即兴发挥,他觉得演员每一场的状态都应该是即兴的、不一样的,你怎么理解这种方式?

  王学兵:排练初期陆帕说过一件事。他说,“你躺在椅子上逐渐醒来,看到那么多观众进来坐在下面,那你心里就这么想,‘他们都来了,我也只好演了。好吧,那就开始演吧。’”

  他觉得演员要特别注重现场的感受,就是当你的身体、心里状态没有那么积极的时候,你就没必要那么积极,不要假装去投入。

  比如说,你忽然看到台下那个观众怎么还睡着了,那你会有点情绪,那有就有吧,这个很正常。你既是在演那个角色,也是生活在这个舞台上的,如果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件事的话,你就不会觉得在台上很痛苦。

  这可能也是话剧跟电影院不一样的地方,电影是一个既定成形的东西。话剧演员每天的身体状况、心里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他前两天还给我们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果今天你家里有人去世了,你又不得不演,难道你真的能把家人去世这件事忘了吗?那是不可能的,它既然是个事实。你就带着这个情绪去演好了,不要逼自己把这件事忘了。

  只有这样,每一天的你都会是不一样。文本是固定的,但是演员是活的

  对我来说,这是不一样的表演方式。

  

  关于“莫非”

  “莫非不能等同于史铁生先生”

  

  新京报:演出后的恳谈会上有文学圈、戏剧圈的专家认为陆帕对史铁生原作内容上的改编有偏差,并不认可舞台上的“莫非”融入史铁生的个人经历和形象。对此你怎么看

  王学兵:当你要排一个作家的东西,你势必要了解一个作家,你会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里没有他自己的影子,那得是多糟糕的一个作家啊。可能这部小说里有他这段时间的经历,那部小说里有他那段时间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我们最初排练的时候,导演也是带着我们从原小说里面找到戏的依据,肯定会去从史铁生先生的作品里去找,这是很正常的,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但是,你要说“莫非”就是史铁生,这个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完全也不想这样呈现。所以,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些联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莫非不能等同于史铁生先生。就像演员去塑造一个角色,最终呈现的有多少是角色的,有多少是演员自己的?

  这个戏没有分得那么清楚,如果分那么清楚反而没意思了。所以不必过多去纠结这个问题,我看这个剧的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陆帕对中国作家史铁生的精神拜访”,我觉得这句话是比较准确的。

  

  新京报:舞台上的“莫非”给观众的直接感受是“嗓音”变化和演出状态的不同,与之前你在《人民公敌》里差别很大,“嗓音”特别调整过吗?

  王学兵:嗓音倒没有特别去调整,跟莫非这个人物的状态有关系吧。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思维很混乱的状态,脑子里在想他的那种表达,只有跟外国记者桑德拉对话的段落是清醒的。

  我之前演《人民公敌》里面的医生,他觉得那个地方就是有环境污染的,所以整个人的状态是半癫狂的。

  

  新京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排练和两场演出,能说说你所理解的“莫非”吗?

  王学兵:说实在的,我每次一说到他(莫非),就不知道该怎么说。

  从大的方面来说,他不是一个很正常的人,是被边缘化的人,他一直想得到救赎,但是得不到。

  其实在倒数第二场“幻觉”里说了不少真实的感受,他说:

  “让这些墙全都消失吧,这样他们就能看到,我们都是一样的了……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也都是高贵的,每一个人都是可爱的、可亲的,每一个人也都是丑陋的可笑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软弱的…”

  这是说我们的交流有多么困难,我觉得史铁生先生是借着酒鬼说所有人的问题,而不是说这个酒鬼的问题。他就借了一个极端的人物,来说一个最普通的人的事儿。

  其实如果一个戏要把这个人说清楚了,就会变成一个固定的东西了。陆帕觉得如果你传达的是一个既清楚,又不清楚的东西就会让观众去想。

  我觉得这一点他做到了。

  

  关于《酗酒者莫非》

  “5小时太长?戏太快不是陆帕的方式”

  

  新京报:陆帕导演的戏一般演出时间都很长,有人觉得《酗酒者莫非》演出5个小时太长了,是不是该做一些删减?

  王学兵:如果一个戏讲得太快,那不是他的方式。他希望一个戏应该慢一点,这可能跟大家的观剧习惯不太一样。

  我觉得大部分中国观众都比较喜欢看故事,当观众去看一个戏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故事有没有意思?但是对于陆帕,或者有一些导演来讲,戏剧不完全是一个讲故事的事儿。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要表达,如果他更看重去揭示那些东西,那么就没必要把故事讲得太快。

  其实这个戏就没什么故事,情节几句话就讲完了,所以它本身不是一个讲故事的戏。

  

  新京报:陆帕导演会邀请演员参与到剧本创作中,他希望演员把个人的经历和生命体验融入到戏里,排《酗酒者莫非》时你有没有融入自己的一些经验,或者对哪一场戏印象深刻?

  王学兵:我倒没有对哪一场戏印象特别深,这个戏讲的这个人物,比如说他跟社会、跟别人在交流上是困难的。不管对于我来说,还是我以前接触过的一些像莫非的人,都会找到一些不同的感受。

  新京报:剧中有一场戏,“莫非”被三个女孩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寻找“Tiang女士先生”,这场戏的节奏、风格跟全剧很不一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王学兵:那场戏对我们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一场戏,它很晦涩,在人物状态上比较难拿捏。有时候我们能够明白那种散漫的状态,但没那么具体。其实,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场戏,这场戏是陆帕后来加上去的,他自己写的。

  

  

  新京报:这个戏里有很多视频素材,特别是在报房胡同拍的那个长镜头给人印象很深,当时是想呈现一种什么状态?

  王学兵:那天陆帕说了一个词“茫然”,让我别用那种特别醉的状态,而是一种茫然的感觉。之前原剧本就有这段描述,小说里也不断提起这样一个孤零零的状态。(注:据一位参演的观众说:“当天拍摄时,陆帕让王学兵跟几位群众演员对视了几秒,我感觉内心的情绪一下就上来了,陆帕在调动演员情绪方面有他独到之处。”)

  

  

报房胡同拍摄当天

输入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逼 死强迫症丨高端吃货丨成人学英文丨精神处男看高中女生丨阴三儿丨奇葩道具保存丨艺术品成emoji丨最美50书封丨恐怖片教父|50岁芭蕾 天后丨妓院里的艺术丨真正的民谣|伪作大师丨跟剧照学拍照丨AV女优的真实生活丨中国最文艺美术馆丨欣赏裸体画的正确方式丨最励志自拍丨你的姓对应的杀手 丨照片变海报丨银河映像丨偶戏大师丨文艺片女王丨身价几十亿的乐队丨冰火花式死法丨中国最懒最穷艺术家丨文青测试丨陈粒我爱我家总摄影丨人艺最纯老炮儿丨最难聊的社恐艺术家丨当代戏剧30年记录者丨陈佩斯宠物经丨椎名林檎丨写尽SM的作家|与向京聊欲望|中国最毒舌影评人|任素汐|华语歌手爱撑伞|好妹妹乐队|钟立风|王梵瑞

本文为文艺sao客(ID:so_art)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