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宝玉原型的无头公案

  

  

  

  一部《红楼梦》已成为永远说不尽的文学经典。在曹雪芹诞生300年后的今天,这部文学巨著又被许多作家学者热议。白先勇说,读到全本《红楼梦》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毕飞宇说,不读红楼,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情社会。李洱则认为,中国作家都在试图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曹雪芹没能给出答案,那就是“贾宝玉长大了怎么办?”

  好,既然提到了贾宝玉,那咱们就来聊聊这位性情公子。

  

  今年恰好是87版《红楼梦》开播30周年,“宝哥哥”欧阳奋强出了本书叫《1987,我们的红楼梦》,以此向这部经典剧致敬,并“解密”了一些台前幕后的故事。

  但是有一个“谜”至今未解,那就是——

  贾宝玉的原型究竟是谁?

  在红学界,历来有考据派和索隐派之争:

  考据派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作家的创作往往带有自传的色彩,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以来有“曹贾互证”一说,也就是书里的贾家正是现实中作者曹雪芹的曹家,而书中的贾宝玉正是曹雪芹本人,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持这一观点。

  索隐派

  《红楼梦》是以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家世为蓝本的,纳兰明珠和其子纳兰容若正是贾赦和贾宝玉的原型,纳兰家的渌水亭就是大观园的原型,纳兰容若与酒朋诗侣们在那里的诗词唱和的快哉生活正是大观园海棠诗社之所本。

  纳兰容若: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独揽朝政,炙手可热,与后来的和珅不相上下。而纳兰容若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可谓文武双全。

  

  不过他骨子里还是个文人。他身上有很多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

  纳兰容若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和《饮水词》,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容若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容若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黯淡了许多。

  曹雪芹祖父与纳兰容若:既是同事,更是好友

  在《红楼梦》里,逼真地再现了四大家族的奢华生活场景和细节,而曹雪芹的这些见识,便是来自与容若交好的祖父曹寅。曹寅曾经做过康熙帝的侍读,后来和容若一样做了侍卫,两人颇为交好,感情很深。

  据考证,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曹寅在任江宁织造期间,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南巡驻跸织造署,并有酬唱应答文字,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纳兰性德写的《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

  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

  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

  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

  延夕月,承晨露。看手泽,深余慕。

  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

  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

  正绿阴、青子盼乌衣,来非暮。

  

  这首词用了大量的典故来赞美曹家的家世与功德,也算是应酬作品当中的极致了吧。

  而在容若去世之后,容若之弟揆叙与曹寅一道在政坛上站错了队,被雍正帝严厉报复,其情形恰如《红楼梦》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容若去世十年后,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楞伽山人”是纳兰容若的号,诗人怀念当年在明光宫当侍卫时,纳兰容若一表人才,大家在一起开玩笑的场景,而现在容若已经去世,因而感到分外伤痛。尔后他又痛心地写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虽然大家很喜欢吟唱优美的《饮水词》,但谁又能真正了解纳兰的思想?现在自己已是斑斑白发,空寂孤独,又有谁与我同在?寂寞宁静的诗坛也只能如此了。此外,曹寅还曾为纳兰词作序。

  

  纳兰容若自称“痴情种”,翻阅《纳兰词》满眼都是愁、恨、泪、惆怅、断肠之类的字眼,单是一个“愁”字,就用了九十次之多。《纳兰词》里面甚至还有这样的句子:“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由此不难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无论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在创作基调方面,确实都受到了《纳兰词》的影响。

  用大数据破解“纳兰容若=贾宝玉”

  余英时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说过,红学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红学家刘梦溪曾说:“最能体现红学特殊意义的两个红学派别,索隐派终结了,考据派式微了,剩下的是一个个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滚来滚去,都变成了死结。”但随着近年大数据的出现,相关文献的发掘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局面。台湾学者黄一农教授就利用其“e考据”的研究方法,大胆进军从未触碰过的红学领域,竟破获了困扰红学大师和众多红迷已久的一桩桩悬案。

  黄一农教授发现,永寿(明珠次子揆叙的承继子)有四女分别嫁给福秀、傅恒、弘庆与弘历,其中傅恒长子福灵安更亲上加亲娶了弘庆长女,此与《红楼梦》里贾宝玉与薛宝钗间姨表结姻的情形如出一辙。由于福秀是曹雪芹的表哥,弘庆的祖母顺懿密太妃王氏是首位获乾隆帝特旨可出宫省亲的嫔妃,曾长期担任阿济格王府长史的曹雪芹高祖振彦,亦是看着明珠之妻 (阿济格第五女)长大以至被抄家的汉姓包衣,这些新发现置于红学的脉络当中,令人不能不对乾隆末年就出现的 “明珠家事说”和“傅恒家事说”有一全新思维。

  

  关系挺复杂,没看明白?简单说就是:曹家与纳兰家族有姻亲关系。这些关系让曹家得以从所谓的“包衣下贱”跻身八旗之上层社会,也令曹雪芹有机会获得特殊素材以创造出《红楼梦》中一些精彩的人物和情节。

  于是这一段很像是传说的文字似乎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据曾国藩的亲近幕僚赵烈文《能静居笔记》记载:当年和珅进贡《红楼梦》给乾隆帝阅览,乾隆皇帝读后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意思是这写的是明珠的家事啊。乾隆帝口中的“明珠”正是纳兰容若的父亲纳兰明珠。

  延伸阅读

  

  一生一世一双人:纳兰容若的词与孤独

  作 者:阮易简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6月

  —

  扫二维码购买此书

  30.00

  微店上新

《耶鲁札记》苏炜 签名本

一个游子心中的故乡 斜阳芳草 风雨如诉

一个学者眼中的耶鲁 岁月如梭 情怀依旧

  

本期编辑:茉墨白、KELLY

  

  文艺小店

  

  文艺小店,全场买一赠一活动进行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