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尘|读画小品三则

  

  源氏物语绘卷

  读画小品三则

  洁尘

  1 《源氏物语》绘卷

  《源氏物语》是我时不时一直在看的一套书。中间有一些章节重复看过好些次。反正经常搁在案头上,天气应景的时候,就会翻开几页来看看。这种书是最标准的闲书,闲笔细笔太多,看的时候也得气闲下来心细下来才可与之应和。

  看《源氏物语》,就很想看绘卷。《源氏物语》绘卷作于12世纪的前半期,是日本美术史上的唐绘、大和绘之后,进入平安时代绘卷时期的巅峰之作;据说共分十卷,有将近一百幅图,但至今尚存的只有19幅,分别保存在名古屋的德川美术馆和东京的五岛美术馆。

  看美术专著,学习了《源氏物语》绘卷的两个特点,很有意思。

  一是“吹拔屋台”法。因《源氏物语》多为发生在平安王朝皇室或贵族室内的故事,因此,绘卷的画面内容也多是表现室内场景,因此,其视角就有特别的要求。《源氏物语》绘卷的绘者,将自己置于一个全能全知的视角,从四十五度的角度切看下去,没有屋顶房檐的阻碍。这个角度俯瞰下去,又掀开了屋顶房檐,处于日本皇室贵族居室那些繁多的屏风和幔帐后面的人物,就可以随意表现了,由是称为“吹拔屋台”法。如果说唐绘和大和绘受中国的影响很深的话,绘卷的这个“吹拔屋台”法就是日本本土的独创了。中国古代绣像中的闺闱场景,四十五度切看下去是常见的,但屋顶总还是在的。由此可见日本绘卷的戏剧感更强烈。

  二是“引目钩鼻”法。《源氏物语》绘卷的许多场景描绘十分细腻,不惜工夫,但人物五官的呈现却显得十分符号化,一般都是两条粗线条代表眉毛,两条短线条代表眼睛,另一条末端弯曲的线条代表鼻子,嘴唇就是点一红点。人物面目千篇一律,似乎特别潦草,跟精细的场景器物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倒是古代东方通用的呈现方式,中国和日本都是这样。我想,这跟古代东方竭力抹杀个体特征的思维习惯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绘画中人物五官是千人一面,戏剧则需要勾画规范的脸谱;日本受中国影响甚深,绘画延续此风,在戏剧方面,歌舞伎的脸谱勾画是一例,能乐更是要戴上硬壳脸谱,彻底掩盖表演者的面部表情。有学者这样认为,东方绘画和戏剧的这一特点,反而有利于激发观者的丰富想象力,正因为画中的人物和舞台上的人物面目模糊,于是让观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方便观者走入画面或者舞台的境地之中,与人物同悲同喜。

  有人考证说,《源氏物语》绘卷很可能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紫式部以及她周围的一堆宫廷女官画的。这个说法让我特别感兴趣。有日本学者认为,平安贵族妇女不仅有着高度的文学修养,还有高超的绘画技艺。他们说,这一点,《源氏物语》中的多次“赛画”情节可以为据。至于说他们为什么认为紫式部本人就是绘画高手,那是因为紫式部对很多杰出画作都有很细腻生动的描写。这个说法让我相当不以为然。以《源氏物语》为研究样本,可以看得出紫式部是一个很棒的艺术评论者,但这完全不能说明她是一个优秀的画者。勿论优秀与否,甚至是不是一个画者都很可疑。鉴赏评论头头是道的人,其实落实在具体的绘画上,基本上不能胜任,这也是一个常识吧。

  

  

  

  

  源氏物语绘卷

  2 江户趣味

  前几年,在网上搜逛,看到一则消息,北京的一家拍卖公司说是要拍卖《光琳派画集》。我来了兴趣。仔细看这则消息:这部一函一册的《光琳派画集》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审美书院出版的,没有标明底价,除了封面,里面的内容也没有任何呈现,什么都不让那些只看不买的爱家(比如我)瞄一眼。抠门卖家和抠门爱家,倒也对路。我估计这书挺贵的,这个版本,虽然不是太早,但还是挺稀罕的了。

  光琳派是江户早期的艺术巅峰派别。它之后,是江户中期的文人画和江户晚期的浮世绘。而一般所说的江户趣味,其实重点就在于光琳派的风格。光琳派是“宗达——光琳画派”的简称,这个派别的第一座高峰是本阿弥光悦,他首先将绘画的意境带入日常用具中,在绘画之外,还是漆器艺术家和陶器制作家,使得光琳派对日常生活和大众趣味施与影响和给予引导这一方向得到了确定;之后,表屋宗达的作品更进一步,赋予了更加明确的装饰性要素。到了尾形光琳,应该算是一个集大成者,从此,影响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江户趣味”形成了。

  什么是江户趣味?料理的品质、居家的细节、穿着的基调、人情来往的周详礼数,等等,一两句话真还说不清。有专家研究说,日本社会的人文形态到了江户时期就被定型且美化了进而固化了。江户趣味这个说法,细化到视觉上,无论是纯粹的绘画作品还是陶器、瓷器、布料、纸品包装……,有那种清简、淡雅、精致、充满了浓浓的日本味儿的风格,就可以叫做江户趣味。

  我通过印刷品和网络,看过尾形光琳的一些作品。最喜欢的是他的代表作“红梅白梅屏风图”。——金色的背景上,意境料峭且高妙的两棵梅花,一红梅,一白梅。树干上画有苔藓。两棵梅花之间是银色的呈现出复杂波纹的溪流。整幅画,古朴、典雅,装饰性也相当强烈。1969年,日本把这幅国宝级的作品印成了邮票,一套两张,齿孔把银色溪流从中间断开。估计很难有人舍得把这套票断开。这幅图如果直接上布印染,效果也是非常惊人的。据说,光琳派对和服面料设计的影响也非常大,其印记在京都“友禅染”上非常明显。我在京都看过“友禅染”,十分华美丰富,实在是让我这个布控走不动路。

  冈仓天心说,“在我们的俗语中,如果一个人不能领悟人生亦庄亦谐的微妙意味,我们说他‘没有茶气’;而对无视人间悲苦,听凭感情冲动恣意放浪的唯美主义者,我们会责备他‘茶气过盛’”。

  冈仓天心这段话特别有味道。我看过评论光琳派中坚人物表屋宗达的一段话,(他)“将浑身是劲的庶民文化底色,着上贵族艺术流丽洗练的彩衣,融合古典传统和近代造型,重现日本画细腻、纤巧又富町众智慧与生活感情的新大和绘。”仔细品味这段话,不就是恰好的茶气成就了光琳派,也成就了江户趣味吗?!而光琳派开山鼻祖本阿弥光悦就是一个杰出的茶人(茶道大师),这也是我在《茶之书》里读到的。

  

  尾形光琳作品

  

  尾形光琳作品衍生之和服

  

  尾形光琳作品衍生之邮票

  3 宵待草

  我买的最大的书是前几年在网上买的《竹久梦二名作原寸复刻集》。

  其实,说这是书不太合适,其实是一套画片,在一个很大的封套里包含了45幅竹久梦二的名作,有其油画、水彩画和木版画等。全是散页装,每页都是单面印刷,读者可以自己装裱入框;每幅画均按原画实际尺寸印制,高还原度地呈现了梦二画作的原貌。

  这其中,就有那幅叫做《宵待草》的画。

  最早知晓跟《宵待草》有关的内容,是听过一首叫做《宵待草》的日本民谣。虽然歌词听不懂,但因为名字很好听,曲调很凄怆,所以记住了。还去查过什么叫做宵待草,有人说,宵待草就是紫茉莉,也就是夜来香,还叫做月见草和晚樱草。又有人说,宵待草并不等同于月见草,只是月见草的亚种,不过,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夜来香。

  后来才知道,《宵待草》这首民谣是竹久梦二作词的,由多忠亮作曲,于大正6年面世。这歌词本是梦二的一首诗,诗很短,林少华先生的译文是:

  “等待 等待

  天黑了

  人也不来

  宵待草的

  无奈

  今宵

  月亮

  也不出来”

  好些年前听的时候,虽然不懂歌词,但也知道是首情歌。失意人的情歌,低沉,伤痛,但又含有依稀的盼望。这首歌面世时,有梦二画的多帧唱片封套,其中一帧是:一个长发的穿橙色洋装的女子,歪着头扭着手站在仿佛是舞台幕布边的通道上,圆睁着一双忧伤的大眼睛,似乎在专心地听。我想象这是一个伤心的姑娘在注视并倾听正在台上深情演唱《宵待草》的情人。情人已经变心,姑娘还没死心,在歌声中,把舞台上表演出来的深情置换真实的他的薄情……;另外一帧封套已经成为梦二的代表作之一:一个身穿和服的姑娘,闭着眼歪着头靠在一棵树上。她的手交叉在一起。那幅模样,既像是在陶醉地听歌,又像是在绝望地等待。

  与竹久梦二从未谋面的中国弟子丰子恺曾说,竹久梦二拥有“芬芳悱恻的胸怀、明慧的眼光、与遒劲的脑力”。这个“芬芳悱恻的胸怀”一说甚得我心。竹久梦二不是那种令人惊艳的画家,他的画得慢慢看,随时看,不经意地看,渐渐地就看进去了,人生的种种无奈、种种美丽、种种悲哀都在其中。他的画和诗都是简单而深邃的,是稻米和面粉的营养,有着不易察觉但确实存在的本初的滋味,那种含有所有滋味的滋味,就像他的诗中有一些这样的莫名其意但莫名其妙的句子:

  “青青的眉眼”

  “寒怆的缎带如黑色的蛇,苗条的柳腰弱不禁风,无意摇摆也无意不摇摆,走得那么忘情。”

  “雪,静静地下,白白的冷冷的药末,渗入发烧的舌根。”

  ……

  

  竹久梦二代表作之一《宵待草》

  

  竹久梦二作品

  

  竹久梦二作品

  注: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洁尘的私人版本”第 36篇文章

  微信号:Jiechendushu

苹果手机朋友打赏处。多谢!

  

  洁 尘

作家。现居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供职于媒体和出版社。已出版有《华丽转身》、《提笔就老》、《生活就是秘密》、《一朵深渊色》、《啤酒和鲈鱼》、《酒红冰蓝》、《中毒》、《锦瑟无端》等随笔和小说三十余部作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