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不会吃中餐?民国御姐甩他一本指南

  民国盛产奇女子,杨步伟就是其中一个。

  她评价自己为"一个普通道地的中国女人",实际上,这个"普通女人"出身南京望族,当过比学生年纪还小的女校长,还开过医院。

  即便后来嫁给了"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也没安分地做教授太太,当起了美食博主。

  杨步伟素有"厨神"的美称,陈寅恪就常常到她家蹭饭。那时陈寅恪还是单身,在清华教书,与赵元任做同事。他嫌单身宿舍清冷,索性搬来杨步伟夫妇家搭伙。

  杨步伟是个热心肠,见陈寅恪快四十岁了还没对象,替他着急。

  他却不慌不忙:"愿有家而不成家",翻译过来就是:"在你家蹭吃就挺好,我不成家了"。

  丈夫赵元任着急了:"不能让我太太管两个家啊!"赶紧给他张罗对象。

  厨神杨步伟:你们美国人太不会吃了

  杨步伟有一个"中国胃",对自己国家的美食文化非常自信。她觉得筷子比刀叉好用多了,筷子应该统治世界。

  外国朋友们不同意,吃牛排怎么办呢?杨步伟说了:"用筷子夹起来用牙咬啊。""咬不动呢?""那是你牛排煎的不够好"。

  快人快语、性子刚强,在民国一众临水照花的才女中,杨步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堪称民国御姐

  "我脾气躁,我跟人反就反,跟人硬就硬。你要跟我横,我比你更横;你讲理,我就比你更讲理"。

  1938年,杨步伟随丈夫到夏威夷大学,之后赵元任又到耶鲁和哈佛任教。夫妇俩定居美国后,结识了许多美国主妇,对于她们吃中餐的方法,厨神杨步伟表示看不惯,使劲吐槽。

  就拿河鲜来说吧,杨步伟认为,螃蟹中最好的要数淡水蟹,最地道的做法又是蒸着吃,吃法有点像美国的烤蛤聚会,当然也有不同:

  "唯一的差异就是螃蟹要好吃一千倍"。

  美国人吃整虾的时候总是捉襟见肘,那么该如何优雅地吃虾呢?杨步伟为您示范:

  "我先在筷中夹住一只虾。咬掉虾的一半。另一半仍然悬在筷中时,用舌头和牙剥掉这一半虾的壳,无声地把壳吐在骨碟里,然后把虾吃下去。"

  这种吃法得让不少美国人鼓一鼓勇气,因为吐东西到桌子上不符合美国礼仪,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杨步伟不管这些,作为女主人请客时,带头示范,在她看来,徒手把一只油乎乎的虾拨开,或者吐壳在手里,还不符合中国用餐的礼仪呢,需要更多的勇气。

  二战时,美国物资紧俏,很多食材要凭票供应,这可难不倒杨步伟,她利用边角碎料做出了不少美味。许多教授太太向她请教,赵太太说了,这有什么难的,是你们美国人太浪费了!

  美国人不兴吃鸡胗鸭肫这些内脏,菜市场的整鸡就取个鸡胸脯,其余的能扔都扔了,真是暴殄天物,这些都可以用来做中国菜。

  赵元任的导师霍金教授的太太就获益匪浅,建议杨步伟写一本食谱,教美国人怎样物尽其用地利用好一切可以吃的食材。这也是她写《中国食谱》的初衷。

  《中国食谱》背后的故事

  1946年6月1日是赵元任、杨步伟的银婚纪念日。后排右起:卞学、赵如兰、赵来思、赵小中、赵新那、黄培云。

  写一本给外国人看的中国食谱?一开始杨步伟是犹豫的。

  幸亏有一次在林语堂家做客,座中有赛珍珠夫妇,听说她有写书的意图,赛珍珠的丈夫热情地要求由他的出版公司John Day Company来出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杨步伟才决定写下去。

  语言构成了一方面问题,不过不难解决。杨步伟虽然英文不好,但是胆子大。

  当年她随丈夫刚到英国时,几乎不会说英语。一次赵元任要出门,临走前反复叮嘱杨步伟在旅馆等他,结果赵元任前脚出门,她后脚就出去了,还连猜带蒙的买了冰激凌吃。

  在语言问题上,大女儿赵如兰也帮了不少忙。杨步伟用中文写,女儿就用英文翻译。赵如兰当时还要准备毕业考试,但是妈妈太强势了,她不好违逆,只好听话。写作期间两人争执不休,还差点闹得"母女关系破裂",好在完成最后一章后两人和解,杨步伟还不忘傲娇一下:

  "我现在可趁机告诉读者此书所有的长处都应归我,所有的短处都归如兰"。

  著名的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时任哈佛大学教授的赵元任是个怕老婆的人。这次赵太太要出书了,丈夫少不了要出力,书中好多处都可见赵元任的注释,其中有些地方十分有趣。

  比如杨步伟介绍了一味"中国版欧芹"——香菜, "香菜比美国欧芹更嫩,味更浓",这种香料很神奇,有些人很喜欢,有些人却是避之不及,比如赵元任。杨步伟大概是属于前者,她喜欢在做汤时洒上一些香菜,使香味随着温度挥发。赵元任委屈,但不说,只在注释里嘟囔:

  "我头一次吃的时候不得不把它吐掉了,此后,我只好学着去接受它"。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中国食谱》成书以后,赵元任坚持要经过他的修改和过目后才能发表,于是这本书的英文也就带上了赵氏学究风。

  譬如最简单的炒鸡蛋,据说这是赵元任惟一能做好的菜,杨步伟索性让他自己来说说这道菜要怎么做,结果光是写打鸡蛋,赵元任就用了一大段,简直像是艰深的物理研究工作。

  上下滑动,一起来感受一下大学者赵元任版的"打鸡子儿" ▼

  打碎有壳或没脱壳的鸡子儿的方法就是用一个敲打另一个,随便什么顺序都行(注:由于将两个鸡子儿碰撞时,只会有一个碎,因此需要取第7个蛋用来打碎第6个蛋。如果第7个先碎而不是第6个,也是常有的事情。一个办法就是用第7个蛋,把第6个蛋放回去;另一种做法就是,把数数字的过程推后,等第5个鸡子儿被打碎之后,再碎的那个鸡子儿就叫做第6个),但一定不要忘记搁一个碗在下面接蛋壳里掉出来的东西。

  用一双筷子又快又使劲地打这碗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打鸡子儿"动作,这一动作当然不只是就做一次,而是要反复多次。也可以用专门为这一个目的发明的自动机器,一个恰当的叫法就是所谓的"打鸡子儿机"。

  赵元任写炒鸡蛋的手稿 ▼

  林语堂和胡适争着为这本书作序,最后还是胡适拔得头筹。他在序言中也不忘夸一夸自己的太太,比如胡适在翻书时读到一个菜谱的结尾,一琢磨觉得熟悉:诶呀,这不是我老家的徽州锅吗?还说:

  "我相信这一定是赵太太从我太太那里学来的"。

  这些食材,烹饪小白也能做

  《中国食谱》1940年代初版扉页(左)和1970年代美国版封面(右)

  《中国食谱》一经出版便获得纽约时报的好评,再版二十多次,时至今日,它仍是美国烹饪界的畅销食谱。赛珍珠对这本书赞不绝口,她甚至想要提名赵太太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

  "要取得世界和平,还有比围坐一桌享用鲜美菜肴更好的办法吗?"

  这本书简直为美国主妇打开了新世界,因为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从一位普通主妇的角度出发讲解的,不用什么稀奇的原料,有一些在超市或者唐人街就可以轻易买到。杨步伟讲究充分利用食材,再用恰当的作料凸显其天然味道。

  以当代的眼光来看,《中国食谱》还适合国内的一些"烹饪小白",因为它非常生动易读。

  比如杨步伟看不惯美国人总吃大白菜,关键还吃不对:

  "大白菜引入美国25年了,只是至今还没有被煮熟过,因为你们都习惯生着吃"(杨步伟式的嫌弃)。

  其实还有很多菜可吃,而且你们又不是没有:

  "黄豆芽、冬瓜(冬天的瓜)、小白菜和一种非常肥嫩的叫做菜心的绿叶菜,这些东西在长岛、弗罗里达、旧金山郊区、西雅图等地都有种植,在唐人街就可以买到"。

  她还说,土豆、红薯等淀粉根茎类的食材在中国根本不能算蔬菜。一句话简直要让视土豆为生命的爱尔兰人哭出声来:

  "爱尔兰土豆在中国从未流行过,而甘薯主要被用来餐间零食"。

  美国人吃酱油的方法遭到了无情的嘲笑,因为他们真的是"吃"酱油——把酱油淋到米饭上吃,杨步伟对这种行为表示十分不理解:

  "当美国人这么做时,那看上去很奇怪,吃起来的味道恐怕也难以恭维"。

  除了食材,烹饪方法也很重要,比如栗子的做法。杨步伟嫌弃美国的烤栗子不好吃,因为烤制的时候并不是用空气加热,而是靠辐射把东西做熟的,加热不均,导致有的裂口,有的却太生。中国的炒栗子就好吃多了,因为是在沙子里炒的:

  "不断搅动热沙子,这样栗子四面八方的温度都合适。最后栗子又软又香,像是烤到好处的地瓜一样"。

  一书·《一个女人的一生》

  杨步伟夫妇结婚没举行仪式,只是到二人当年定情的中山公园照了张相,然后给朋友发了一个结婚书通知,上面写道:"他们两人在这信未到之先,已经在1921年6月1日下午三点钟,东经百二十度平均太阳标准时,在北京自主结婚"。

  这张通知书的英文版还被赵元任的天文学家朋友George van Biesbrook 贴在观象台的牌子上,成为一种"天文现象"。

  别看婚礼普通,新郎新娘都有着"开了挂的人生"。这一年,新娘杨步伟32岁,家里有128间大房子,少不懂事的她打过黎元洪的屁股,长大后赴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开办医院;新郎赵元任29岁,会三十三种方言,熟练使用七八种外国语,是世界级别的语言学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