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读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难以超越的山峰

据说,93.88%的知识分子都关注了众读

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冯友兰

他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者,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天地境界具有超道德价值

需要最多的觉解

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一位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了天地境界的

"现代新儒家"冯友兰

冯友兰,字芝生

1895年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祖父冯玉文,善作诗

父亲冯台异,曾任唐河崇实书院山长

冯友兰7岁上学,始读四书五经

他12岁时,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

正规开设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

1912年冬,他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

有位教师将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

使他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由此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年轻时的冯友兰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

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大任教

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

1918年6月从北大毕业后,他回到开封

同好友创办了《心声》刊物,宣传新文化运动

1919年,他考取公费赴美留学

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

师从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

冯友兰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

撰文《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

犀利指出,并非是中国人愚笨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适逢印度学者泰戈尔莅美访问、讲学

他有幸拜会,共同探讨了东西方文化

写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一文

1923年完成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

损道、益道、中道

对此哲学三派,主张采取宽容态度

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

冯友兰所写的《人生哲学》

1923年,冯友兰回国

于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

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

并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1926年他受聘担任燕京大学教授

两年后转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哲学系主任

讲授中国哲学史

1931-1934年,他出版《中国哲学史》上下卷

成为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

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

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

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

冯友兰编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被迫南迁

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

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冯友兰任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他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撰写碑文

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

旅美史学家何炳棣称其为

二十世纪的一篇雄文

1937-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

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

《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将这六部书总称为 “贞元六书”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

因此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

成为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哲人

冯友兰的《三松堂自序》

1946年冯友兰赴美考察,讲授中国哲学史

并将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

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1947年,他谢绝挽留,毅然回国

并引用王粲《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夫胡可以久留?”

回国后,他当选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

自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

历时九年,重写完成了

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他一生勤勉,著述宏富

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

有人曾这样评价

中国哲学的历史上

冯友兰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山峰

大师 | 冯友兰

01

  冯友兰的人生四重境界

02

我的八十年读书经验

03

  我的父亲冯友兰

04

  学术理想的坚守者05冯友兰的“变”与侯外庐的“不变”

  还有五篇深度文章,带您深度了解冯友兰

  本公众号发布的图片及文章链接均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分享交流使用,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原作者表明其身份要求本公众号停止使用该图片及文章链接,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