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群读书会第158次会议记录(下)
王为
我就主要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吧。因为最近在拍精准扶贫的资料的照片,关注了一下精准扶贫的一些东西。其实我觉得精准扶贫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治运动。从官僚角度来看的话,它的逻辑是把问题作为行政问题去解决的,精准扶贫是上升到政治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行政的渠道解决。那么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官僚制的运动式治理或者运动型治理。周雪光认为官僚式治理是基于官僚基础上一种区别于常规治理的一种治理方式。还有一种是认为运动式治理直接就是突破常规的一种非常规的治理。我为什么说精准扶贫是一场政治运动,有两点原因,第一是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区别于常规的治理模式,会形成各个部门联合、资金整合的一种模式。这个具体还说的不是很清楚,资金整合之后会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会喊出一些政治性口号,或者地方政府也是极其重视这个东西,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共谋的行为。因为基于考核的压力,上级地方政府和下级地方政府共谋,从而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文本,被隐藏的文本就是本来可能没做好的东西,但是在评估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个数字化的评估,而这时数字化的评估隐藏了真实的效果。而且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政治表演的问题,就是在扶贫的过程中它也类似于一个政治剧场,就是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热火朝天的去做某些东西,推出一些模式做扶贫工作,在其中多多少少存在表演的成分,而通过这种表演获得了他的政治的合法性。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些。
郭璐
我就针对我现在看的一本书《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这本书我觉得是从微观到宏观的东西,如果用在政治学解释权力有一定的启发。
我主要是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表达一些我的想法。首先是公民社会作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公民社会其实是一个跟现在的国家是不太一样的东西,只是现在还没有达到。因为我觉得公民社会是一个权利意识比较发达的一个状态,在这个社会里面,每个人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责任是什么,义务是什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民主的渴望,对民主的实现有一定的理性,跟在民主中出现的乌合之众、暴民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杨刚说的官僚制的效率与公平弱化之间的关系。我个人是觉得官僚制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公平。如果我们从一个大的层面,一个国家的层面来看的话,任何行政阶层的设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福利,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目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一点效率,任何事情都解决的不了的话,公平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如果说官僚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东西,不是一定要所有的问题都不出现,不管是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人类生活中,都不可能会有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一件事情的出现肯定会伴随消极的结果,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消极结果不断缩小,完全消除的可能不太大。所以还是以提升效率为主要目标,它做的公平就是实现社会的共同的利益。刚刚魏久朋说的民主作为意识形态为什么能够获得胜利。其实民主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不被看好的,这个从布劳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看,民主想要实现的是公平,人们想要的也是对权力表达的一个公平状态。有本书提到,人类是基于社会交往需要进行社会交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想达到与其他人公平的状态,而不是低人一等。在这种状态中,因为不平等所以产生了权利,这就是为什么民主,不想要被别人制裁的后果,他们更想要平等的状态来实现自己个人权利。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很有意思。
刘磊
每个人从自己角度理解提出了关键性的概念,涉及到了政治理论和政治方法。我个人理解,之前看韦伯的科层制,他提出三种类型:权威型、魅力型、管理体制型。官僚体制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权威或者个人产生独裁。官僚可以理解是政治运行的一种具体方式,它的设置是基于一种公平。但在具体运行中存在比如设置人数过多、腐败等现象。要保证官僚制相对公平,就要对官僚后期做一些制度上的设计。
刘建
这个月大家都是围绕主题来讲。刘玲玲讲的权力与权威、徐琴讲的政治影响力、杨刚对官僚制的梳理,对我都挺有启发。杨刚提到官僚制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官僚制的产生是在民族国家或后民族国家产生的问题,它就是民族国家以后产生的一种形式。在民族国家之前,它就是传统公共行政形式,到了美国提出政治与行政的方法以后,这种官僚制理论就产生了。对效率与公平问题,后面还有两个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它就是回应你刚才讲的官僚制它带来的一些弊端问题。所以可以关注一下这两个理论。魏久朋也讲到是先有民族再有国家问题,这要视情况而定。首先要定义国家,如果说是民族国家,一般情况下按照民族国家来定义的话,就是民族形成以后才有国家,但是也有特例,如以色列。它是先有民族后面才建国。所以这个问题要先界定国家定义并视情况而定。第三个是王为讲到的精准扶贫是运动式治理。按照我们理解,它可能是一项政治运动,但按照学界运动式治理理论的研究是运动式的常规治理或者是运动式治理的常规化,这是把运动式治理理论和中国的当代实际相结合。所谓常规化的运动式治理就是把常规的治理结合官僚制,通过某个运动来展现出来的治理。《中国政治》这本书里提到过运动式治理,和我们现在的精准扶贫有点差别。但是,如果从学术论文角度看,将精准扶贫看成一场政治运动不太合适。
梁来成
第一,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这一点值得肯定。第二,这些问题可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问题,我们应要从较长的时空来看待。比如说:公民社会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该如何来界定。公民社会以前也不一定会存在,现在的界定也不一定适合。国家的职能范围,也是一个历史变动的过程。即使是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是从帝国主义时期,也可说是从洛克时期开始,这样来讲,国家要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和运行;对于后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一定这样来界定,这些国家需要去追赶发达国家,这样的国家职能可能要更宽广一些。所以说,把时空拉宽、延展它,可能问题看的更清晰。第三,大家把读书可以和现实结合起来,有现实关切,这一点比较好,但是怎么运用书本知识来解释现实的东西,这个需要从多方面来考量。
吴老师
总体来看,大家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是比较好的。现在的事情可能比较多,需要大家各自安排好读书的时间,需要靠大家自觉去读书,到了研二,更需要大家自觉去读书。这次大家都是围绕着一些核心概念来进行阐释的,这样的一种形式是很好的,欠缺的一点是,不能去抛开自己写的东西来进行陈述。我们读书会的根本目的还是锻炼大家的说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都是有待提高的,以后大家汇报的时候,尽量避开自己写的东西。
刚才大家提到的一些核心概念,尽管在平时也是经常遇到的,但要去界定它、理解它,发现往往是很难以界定的。探求“政治”的内涵还是要放在一个更加深刻、宽阔的视野中去理解。至于权力和权威,权威和权力就不一样了,权威更多的是指一种认同,即使你发号施令,我也心服口服,表达的是一种认同。所以,一些基本的核心概念,以后去斟酌、思考是有必要的。另外,我们现在学的某些政治学核心概念其实都是西方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没有这些概念的,比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面就没有“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只有一个朝代的概念,称王啊称霸这样一些概念。我们现在政治学上一些比较宏观的概念都是通过日语的方式引进的,比如说“政治”这个词,都是通过日语译过来的,转译的过程中可能对原本的意义的理解就会有偏差。刚刚谈到扶贫的问题,关于精准扶贫的问题,我们更多的应该思考为什么当下要搞这样一种运动式治理呢,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为什么花这么多精力去做运动式治理,表达了什么意义,这是政治学的学生需要去思考的。
关于利群读书会
利群读书会:http://www.liqun1920.com
利群读书论坛: http://bbs.liqun1920.com
官方QQ群:214273620
中国地方治理网:http://www.dfzlw.org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