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代词的力量(外二章)
文/科恩
视角是一种调整亲密度的工具:它就像一根让诗中那个诉说者和读者靠得更近(或更远)的和弦一样。当你想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时,你的直觉反应很可能是使用第一人称视角,那个独特的——“我”。这种做法确实能使诗歌有不错的表现。然而,因为这是一种最显而易见和最自然的做法,我推荐你也尝试一下其他的视角,了解一下它们会给诗带来怎样的好处。
当你在一首诗中用“你”(第二人称)来代替“我”时,你是在邀请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参与到诗中来。“你”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一个表达普遍经验或共同感受的视角,或者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你”,这样就把读者包含到诗中来了。“你”也可以直接定位为一个在窃听旁人对话的人——或者他们发现自己就成为了诗中的那个“你”,或者和那个“你”站在一起。
当一段经历从第一人称视角转移到第三人称视角,将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第三人称视角的优点在于,对于诗中的事情,它既给诗人又给读者一些个人空间。他们更像是在旁观而不必参与其中。这样就给诗人创造了空间,来写一些他们觉得不能舒适地直接表达的东西。例如,对比“他想死”和“我想死”,第一人称视角让人觉得直接而急迫,第三人称则没有那么直接,我们读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主观了。
试验用代词来帮助你找到一个最佳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你能表达出所有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还能如你所愿地与读者建立一种深刻的维系。
在你自己的世界里
我从一篇随笔中摘录出这些是想给大家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不断地把自我情绪投射到身边的事物上去的。我们眼里的世界不再是它们的原样,而成为了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同样旋转的叶子,或者我真的会在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后去看看这些叶子,我们每个人就将会联想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相关记忆和比喻。在这篇随笔中接下来的情景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哭;对此,你也许会嘲笑,会躲开,也许会冷漠地耸耸肩膀。也许,在被那条小巷的那个印着邓普斯特尔商标的垃圾桶的开关或者颜色,或者街对面一家三明治店的名字触发了你的相关回忆后,你就会完全忽视这些叶子。
从你周围事物角度审视自己能给一首诗带来巨大的能量。它能把一个模糊的场景雕琢成一个强有力的带有情感冲击和非凡意义的时刻。当读者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展示旋转的叶子给她看,以及这些叶子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她就可以在她的思想库里搜寻,找到那个与此刻相连的触发点。然而,矛盾的是,你的经验越是个体的、独特的,在其他人那里找到共鸣、灵犀相通的几率反而越大。你自己独有的时刻得到了真实而准确的讲述之后,就成为了众人的时刻。把你的心灵、灵魂、记忆和感情投射到你关注和思考的所有事物,以及每一次你与外界产生的联系上,你的读者就能一直追随你的脚步,体验你的生活。
跟随那根金线
在海顿·瑞斯的纪录片《威廉·斯坦福德和罗伯特·布莱:文学的友谊》中,两个诗人穿行在寒冷的乡村道路上,一路畅谈诗歌。在他们讨论的话题中包含着这样一个过程:“跟随那根金线”,这个话题的灵感来源于威廉·布莱克的几行诗:
我把金色琴弦的末端给你;
只需把它缠绕成一个小球,
它会引领你走向天堂之门,
就在耶路撒冷的墙上。
这两位诗人认为,这首诗中的金色琴弦代表的是引领人们走向诗歌王国的想法或者灵感。布莱问斯坦福德,“你认为所有金线都会带着我们走向耶路撒冷之门,还是你只偏爱某根最独特的?”
斯坦福德回答:“不,所有金线都会。”
斯坦福德这里的回答反映了他所教导和终生践行的诗歌准则:任何想法或者主意,不仅是我们觉得好的那部分,都有引领我们走向诗歌的潜力。作为一个拥护抓住灵感瞬间并把它展开变成诗的诗人,斯坦福德警告人们,不要太用力地拉扯那根线,否则你就会失去那首诗。
威廉·斯坦福德与罗伯特·布莱讨论不久之后,他写了一首诗:
就是这样
威廉·斯坦福德
你跟随着一根线的引领。它穿行过
诸多千变万化,自身却一如最初。
人们想知道你在追寻什么。
你只能解释这根线。
他人却肉眼难见。
握它在手中,你就不会消失。
惨剧上演,人群受伤
或死亡;你深味其苦并老去。
你不能做任何事情来阻止时间的延续。
也从未让那根线离去。
对不同的人来说,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不想在这里分享我对这首诗的理解,让你们自己去发掘这首诗的意义。然而,我要指出的是布莱克提及的金线,与斯坦福德和布莱讨论过的金线最终都出现在了斯坦福德的诗中。这是诗歌迭代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好像诗歌是所有诗人唯一、普世和永恒的对话一样——这是他们相互之间的召唤与应答。
布莱克的诗给了斯坦福德创作的灵感,而我们也要继承这个规律:不要让那根线离去。这对你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通过这根金线来重新体验一下自己的生活和诗歌吧!
(刘聪 译)
星星诗刊APP下载
改变阅读,由我们开始
官方微信:xxsk1957
传播诗意生活 展示品质文化
做文化生活的创造者
不做网络信息的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