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卡夫卡

  作者:买超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用两条线索讲故事,最终融汇于一体,不是多么新鲜的小说手法,但运用得好,并非易事。村上春树用两段法的形式讲述《海边的卡夫卡》,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出走,与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悬疑故事合为一体,手法纯熟,叙述流畅。

  村上春树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年,让莫言拿走了桂冠。村上春树的小说一直为人质疑的,是过于通俗的故事和浅白的内涵。和同为日本作家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相比,在语言、思想上都缺乏特色。但批评者往往无视村上春树对小说节奏的把控,对意境氛围的营建烘托,都别具特色,貌似简单的行文,蕴含着精熟的技巧。如《挪威的森林》,一个小清新的爱情故事,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穿插和其他女人的关系,其他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典型言情小说的范式。但村上春树从中勾勒出了命运的无奈和凄美,哪怕村上春树受到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其表述方式看起来不那么“东方”,不那么“日本”,其淡淡地叙述中蕴含的美丽、柔弱和哀愁,却仍是日本文人对生命的典型态度。《海边的卡夫卡》不管手法如何变幻,对命运的无奈,始终笼罩其中。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有的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默默离去,有的经历过许多后,修定了自己的人生,继续面对生活。无论进与退,都是对命运的妥协与顺应,人生的无常感,渗透整部小说。

  《海边的卡夫卡》具有明显寓言性质,但因为寓言的形式过于直接,反倒使得主题显得过于直露。中田寻找“入口石”的过程,做足了悬疑的气氛,也带些恐怖惊悚的桥段,但故事节奏未免有些拖沓。田村卡夫卡,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如村上春树在序言里所说,是希望通过他描述一个十五岁少年的成长。但田村卡夫卡却明显不像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对他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述中,常令人恍惚忘记他的年龄。如果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经历造成了这个特殊的孩子,还勉强可以说的过去,但他最终和五十多岁的佐伯相爱、交合,直至进入森林,进入另一个时空,又从这个时空果决地离开,走向现实的一系列活动,简直就像受到神启。故事可以天马行空,而人性人情却不能凭空而来,在这点上,《海边的卡夫卡》人为造作的痕迹过于明显了。

  悬疑的描写,是曲径通幽的回转;恐怖处,不是血腥狰狞,而是沉默中带着森然;人物行为、对话、情绪的铺陈,简练而又悠长;村上春树沉稳清淡的行文间,其固有的特色不可忽视。

  延伸阅读请点击下面链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